馬寧 劉倩倩 耿芳 張宇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1.明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心內科 鄭州 450016)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是指冠狀動脈、主動脈和腦動脈等動脈發生粥樣硬化,主要表現為胸痛、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等,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粥樣斑塊破裂的狀況,從而在血管內皮受損部位和血管管腔中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管腔堵塞,最終形成管腔狹窄,甚至造成管腔閉塞,若不能及時治療,加重血管管腔的閉塞程度,最終導致血流速度變慢、血流量降低,危害生命[1]。臨床治療ASCVD的主要方式為藥物治療,匹伐他汀是一種臨床常用的降脂藥,屬于第三代他汀類藥物,降脂效果顯著,相較于其他他汀類藥物起效更快、藥物利用率更高,且對肝腎功能和血糖的影響較小,安全性高[2]。依折麥布是一種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能夠抑制機體對膽固醇的吸收,選擇性結合腸黏膜上的膽固醇轉運蛋白,從而抑制腸黏膜對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最終調整血漿中的膽固醇含量,調節血脂水平[3]。本研究將探討依折麥布與匹伐他汀聯合治療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對患者血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指標的影響。
選擇2022年3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ASCVD患者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60~76歲,平均年齡(68.23±3.47)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02±0.75)年;基礎疾病情況:糖尿病11例,高血壓26例,高血糖13例,高血脂14例。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60~76歲,平均年齡(68.29±3.43)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04±0.77)年;基礎疾病情況:糖尿病10例,高血壓28例,高血糖11例,高血脂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非傳統血脂指標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管理中國專家共識》[4]中ASVCD診斷標準;②年齡≥60歲;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
排除標準:①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疾病者;③依從性差者。
兩組均禁煙、酒,維持低鹽低脂低糖飲食,并控制血壓、適當運動。對照組:給予匹伐他汀鈣分散片(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2 mg/片),以溫水口服,每次1片,1次/d,持續治療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依折麥布片(湖南方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10 mg/片),以溫水口服,每次1片,1次/d,持續治療3個月。
①血脂指標:治療前后,采用南京貝登醫藥股份有限公司BS-350S型全自動血液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和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②血脂代謝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BS-350S型全自動血液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的脂蛋白a[lipoprotein a, Lp(a)]、血清載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 ApoB)和血清載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 ApoA1)。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南京貝登醫療股份有限公司DC-35Pro型邁瑞超聲檢查儀檢測患者的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斑塊橫切面最大厚度(Tmax)、斑塊橫切面最大面積(Smax)和斑塊體積。④血管內皮細胞內質網應激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的葡萄糖調節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 GRP78)、活化轉錄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 ATF6)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PKB)水平。⑤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和肌肉酸痛等。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LDL-C、TG、TC、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DL-C、TG、TC水平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表1,P<0.05)。
表1 血脂指標比較(±s,mmol·L-1)

表1 血脂指標比較(±s,mmol·L-1)
注:a) P<0.001。
組別LDL-CHDL-CTGTC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45)4.01±1.522.78±0.69a)1.32±0.271.58±0.23a)4.03±1.043.28±0.46a)5.78±1.264.57±1.42a)觀察組(n=45)3.98±1.482.07±0.46a)1.30±0.291.80±0.34a)4.05±1.062.53±0.52a)5.75±1.293.56±1.11a)t值0.0784.6890.2772.9360.0747.2470.0913.069 P值0.939<0.0010.7830.0050.941<0.0010.9280.003
治療前,兩組Lp(a)、ApoA1、Apo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p(a)、ApoA1水平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ApoB水平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表2,P<0.05)。
表2 血脂代謝水平比較(±s)

表2 血脂代謝水平比較(±s)
注:a) 與治療前比較,P>0.05;b) 與治療前比較,P<0.01;c) 與治療前比較,P<0.001。
組別Lp(a)/(mmol·L-1)ApoB/(g·L-1)ApoA1/(g·L-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45)73.25±23.7877.64±27.63a)1.04±0.160.79±0.12c)1.05±0.211.17±0.18b)觀察組(n=45)73.17±23.6092.65±28.43b)1.03±0.150.55±0.14c)1.03±0.201.39±0.21c)t值0.0132.0740.2507.1290.3784.357 P值0.9900.0430.804<0.0010.707<0.001
治療前,兩組IMT、Tmax、Smax、斑塊體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MT、Tmax、Smax、斑塊體積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表3,P<0.05)。
表3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指標比較(±s)

表3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指標比較(±s)
注:a) 與治療前比較,P<0.001。
組別IMT/mmTmax/mmSmax/mm2斑塊體積/mm3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45)1.37±0.041.20±0.09a)2.34±0.112.10±0.13a)16.75±3.3313.74±2.13a)99.43±8.3189.51±8.44a)觀察組(n=45)1.39±0.061.03±0.05a)2.35±0.121.89±0.07a)16.72±3.2910.16±2.08a)99.49±8.3675.39±8.42a)t值1.5199.0440.3377.7900.0356.5860.0286.487 P值0.134<0.0010.738<0.0010.972<0.0010.978<0.001
治療前,兩組GRP78、ATF6、PK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GRP78、ATF6、PKB水平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表4,P<0.05)。
表4 血管內皮細胞內質網應激水平比較(±s)

表4 血管內皮細胞內質網應激水平比較(±s)
注:a) 與治療前比較,P<0.01;b) 與治療前比較,P<0.001。
組別GRP78/(pg·mL-1)ATF6/(pg·mL-1)PKB/(ng·L-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45)200.56±16.74191.46±10.45a)515.74±35.06440.25±22.64b)303.74±16.42180.72±12.57b)觀察組(n=45)200.67±16.49175.88±10.03b)513.77±35.48413.87±22.65b)301.54±16.25150.29±13.22b)t值0.0265.8910.2164.5120.5229.137 P值0.980<0.0010.830<0.0010.604<0.00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谷草轉氨酶和谷丙轉氨酶水平升高情況較少(表5,P>0.05)。

表5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n(%)]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多種基礎病導致老年人代謝變化,造成血脂代謝的異常,最終形成斑塊,而ASCVD的發病機制為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斑塊破裂造成血管缺血或堵塞,這其中與血脂代謝的異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疾病發展至最終可引起腦卒中等腦血管疾病[5-6]。因此,探究有效的治療方案以阻止患者病情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匹伐他汀相較于其他的他汀類藥物具有獨特的環丙基結構,有較強的抑制HMG-CoA還原酶的作用,可抑制并減少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使粥樣斑塊的狀況被穩定甚至被逆轉,能進一步阻止病情惡化,且藥物利用率較高,在臨床上很少會與其他心血管藥物產生沖突,尤其適合本次研究中的老年群體[7-8]。匹伐他汀能夠通過降低細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數量和活性,從而提高患者肝臟對LDL-C的吸收利用率,加速LDL-C的血脂代謝速度,最終降低機體內的LDL-C的水平,控制患者的血脂水平,加速血脂代謝速度,最終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面積。然而,匹伐他汀的藥物作用有限,增加劑量并不能達到預期的降脂效果,且他汀類藥物長期服用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較多,導致患者的依從性差,因此考慮聯合用藥[9]。內皮細胞內質網應激水平在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內皮細胞受到細胞內質網應激水平的影響,導致動脈壁的肌細胞增生和膽固醇的沉積,使氧化應激反應、凋亡反應和炎癥反應被激活,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故檢測血管內皮細胞內質網應激水平可作為評估ASCVD病情發展的依據。依折麥布是一種新型的降脂藥物,能夠阻斷膽固醇的吸收,抑制膽固醇的釋放數量,直接作用于小腸黏膜達到降脂的效果,抑制了腸黏膜對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進一步調整膽固醇的含量,控制血脂水平,起效十分迅速,能夠加快血脂代謝速度,且不作用于肝臟系統,對肝臟系統的影響較低,安全性較高,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10-11]。除此之外,由于依折麥布主要是通過葡萄糖酮酸化而不需要經過細胞色素P450酶的代謝,所以并不會與其他的他汀類藥物產生相互作用,其藥物濃度高,作用性強[12]。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LDL-C、TG、TC、ApoB、GRP78、ATF6、PKB水平、IMT、Tmax、Smax、斑塊體積低于對照組;HDL-C、Lp(a)、ApoA1水平高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匹伐他汀聯合依折麥布治療老年ASCVD患者有效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和合成,有利于血脂水平的降低,提高血脂代謝水平,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面積,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內質網應激水平,且二者并無任何交互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可以進一步改善患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