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玲 蔣一丹 蔣幸 姚謙 徐晨 周瑛
(上海市肺科醫院臨床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臨床研究醫生指專注于臨床研究實施和開展的臨床醫生,與臨床醫生因職責不同而有所區別,是進行臨床研究工作的主體。目前關于醫學相關績效考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構建醫院層面的綜合績效考核指標體系[1-5],或者是針對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的考核[6-7],在學科層面,儲召群等[8]應用平衡計分卡為主要框架,從臨床研究投入、臨床研究產出、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等4個維度構建學科臨床研究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在研究項目層面,王海銀等[9]從患者等4個維度建立臨床研究項目評價指標體系。針對臨床研究協調員,有研究通過建立長效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從工作質量等方面對臨床研究協調員(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 CRC)的工作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10],但尚缺乏針對臨床研究醫生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本研究將在國內外相關績效考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臨床研究醫生能力培養特征及工作特點,采用文獻分析、專家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構建一套系統、完善的臨床研究醫生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為臨床研究醫生的績效考核、人才培養評估提供理論依據。
應用文獻分析法,在同濟大學圖書館提供的電子數據庫平臺對外文期刊、中文期刊、學位論文等進行文獻檢索和分析,依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等文件要求[11-12]和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的《關于全面推進市級醫院臨床研究工作的指導意見》,結合醫院實際,初步確定臨床研究醫生考核的指標體系。根據前期文獻分析結果和初步確定的臨床研究醫生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運用德爾菲法,設計二輪專家咨詢調查問卷。
為保證咨詢專家涉及領域的全面性和權威性,本研究邀請來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同濟醫院等不同領域共7家醫療機構的專家參加咨詢。在充分考慮專業、職稱和實踐經驗后,確定專家的遴選標準,包括:①具有專業高級職稱;②醫療機構行政管理專家或臨床專家;③超過10年的臨床研究相關領域工作經驗。
本研究采用電子問卷調查方式完成專家咨詢,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專家的基本情況;專家對本調查的熟悉程度;建議增加或修改的考核指標;各指標的權重評分;專家關于本問卷的其他意見。問卷制作完成后通過微信、郵件發送至被調查的專家,專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后進行問卷回收。
1)專家熟悉程度。專家對本調查的熟悉程度(Cs)評分根據李克特量表法分為5個等級:非常熟悉為1分,較熟悉為0.8分,一般為0.6分,較不熟悉為0.4分,很不熟悉為0.2分。
2)專家積極系數。以專家咨詢表的回收率體現專家積極系數,實際數值>70%,提示專家積極性較高。
3)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本研究對問卷結果的滿分比、加權平均值、標準差和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進行分析。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采用CV進行評價,CV代表了專家對某指標評價情況的波動程度。CV越小,則表明專家對該指標評價的一致性越高,即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就越高;CV≥25%則說明專家之間存在較大的分歧[13]。
4)指標體系與權重的確定。共計開展2輪咨詢,對2輪專家咨詢結果進行匯總和分析,確定考核評價的二級指標。根據所有一級指標分值總和為1分,每個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分值總和為1分的原則,各專家對所有指標進行打分,即每項指標分值為0~1分。以所有專家對某項指標所打分值的算術平均數作為該項指標的權重系數,確定每項一級指標及一級指標下各二級指標的權重。一級指標和相應二級指標的權重相乘計算出各二級指標的總權重。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專家熟悉程度、專家積極系數、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進行統計與評價。
采用文獻分析法,選取了一級指標和初步二級指標,初步建立了臨床研究醫生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指標體系框架初步定為綜合素質、工作質量、工作效率、專業能力、工作業績等5項一級指標,并在各一級指標下分別設立二級指標共29項(表1)。

表1 臨床研究醫生績效考核指標基本框架
根據遴選標準,本研究遴選出17名來自7家不同單位的臨床研究相關領域的專家,均參與二輪咨詢。17名專家均為高級職稱,其中10名為醫院管理專家,5名為臨床專家。管理專家來自醫務處、科教處、人事處、學科規劃處、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公室和臨床研究中心,其中2名兼有臨床專家與管理專家雙重身份,具有豐富的臨床和管理經驗。5名臨床專家中,有2名科主任。
各專家對本咨詢的熟悉程度均為非常熟悉或較熟悉,經計算,本研究中專家的Cs為0.96,整體熟悉程度較高。
第一輪及第二輪咨詢均發出問卷17分,回收17份,回收率100%,有較高的專家積極性。
對問卷結果進行整理,專家對各指標打分未出現滿分的情況,即滿分比為0%,各指標分值標準偏差均處于較低水平(0~0.056),說明專家對各指標的打分整體分布靠近中心均值,專家意見相對集中。各項指標的CV處于0.00%~55.90%之間(包含),其中5項一級指標的CV均低于25%,表明專家對所有一級指標的意見一致性較高。在34項二級指標中,19項指標CV<25%,包括倫理原則、研究數據真實性、法規和制度依從性、遵守臨床研究方案、知情同意、安全性報告、收治住院受試者人數、門診訪視量、專業技術操作量、團隊領導力、方案設計、法規制度培訓、項目啟動培訓、培養研究生、帶教下級醫師[實習、規范化培訓(簡稱規培)、進修醫生等]、主持臨床研究項目、臨床研究經費、論文發表、發明專利,表明專家針對該19項指標的意見較為統一,協調性較好。而學術兼職、成果轉化、作為主要助理研究者(key sub-investigator, Key SUB-I)參與臨床研究項目及人才獎項這4項二級指標CV均>50%,說明專家之間存在較大分歧。由于各專家意見相權相等,故各項指標分值的加權平均數與算術平均數一致。
根據第一輪專家咨詢結果,專家對一級指標均認可。在二級指標中,不同意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專家建議在工作效率中,除了收治住院受試者人數、門診訪視量、專業技術操作量和危重癥搶救量之外,應增加作為Key SUB-I參與臨床研究項目數量,以體現Key SUB-I在臨床研究項目團隊中的貢獻。②專家認為,研究數據的準確和完整是臨床研究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臨床研究質量和研究成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專家建議在工作質量中,增加研究數據準確性。③考慮到研究方案設計是臨床研究醫師需要掌握的重要專業技能,制訂完善的研究方案是研究醫生提高科研競爭力、獲得研究項目資助的關鍵,因此,專家建議在專業能力里增加方案設計。④除了醫療和研究工作,臨床研究醫生也承擔帶領團隊的任務和教學工作,為此,專家建議將相關指標納入專業能力中,包括:團隊領導力,培養研究生,帶教下級醫生(實習、規培、進修醫生等)。綜合第一輪專家咨詢意見,確定臨床研究醫生績效考核體系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第二輪專家咨詢中,各專家對各項指標的權重打分。
根據醫院實際和兩輪專家咨詢的意見,最終確定臨床研究醫師考核評價體系,共5項一級指標、34項二級指標,以所有專家對某項指標所打分值的算術平均數作為該項指標的權重系數,一級指標和相應二級指標的權重相乘計算出各二級指標的總權重??己嗽u價體系指標及相應權重見表2。

表2 臨床研究醫生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本研究采用德爾菲法,通過多位專家獨立地反復判斷和評估,獲得相對客觀的意見和見解,經匯總分析擬定一個綜合的結果。研究最終確定了5項一級指標和34項二級指標,并確定了各指標權重。一級指標中,工作質量和工作業績的權重分別為0.262和0.244,形成質量第一、成果并重,兼顧綜合素質、工作效率和專業能力的綜合考核評估體系。各一級指標下分別設立二級指標,各二級指標總權重排名前三的為收治住院受試者人數、門診訪視量和方案設計,體現出以工作量為基礎,突出臨床研究方案設計專業能力的評估模式。
構建臨床研究醫生隊伍,培養一批臨床和科研能力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和臨床科學家,是研究型醫院建設的核心。2019年12月,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等發布《關于加強本市醫療衛生機構臨床研究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12],以完善上海臨床研究體系,進而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方案提出,臨床研究人才評價要重點突出創新成果和成果轉化,臨床研究業績可作為臨床研究人員職稱評聘、崗位聘用的重要依據。該政策對臨床研究管理部門在臨床研究績效考核過程中如何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體現出質量和成果優先,如何能充分調動臨床研究醫師工作積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醫學績效考核主要集中在對專職科研人員和臨床醫生的考核,尚缺乏針對醫院臨床研究醫生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有學者通過文獻綜述法和專家咨詢法,從科研課題和科研成果2個維度構建了綜合性醫院研究機構績效評估指標體系[14]。李媛等[15]的研究基于信息化平臺,從科研能力、科研產出、科研平臺等3個維度,構建了醫院科研人才績效考核層次結構模型。針對臨床醫生的績效考核,王莉等[16]的研究針對臨床主治醫師層面,確定了工作質量、數量、效率、滿意度及投訴、理論知識考核、基本技能考核、個人成長、完成指令性任務、法律法規等在內的主治醫師績效考核體系。此外,雷震等[17]的研究針對軍隊醫院臨床醫師,從崗位專業能力、考勤、工作符合、質量效率和效益5個維度構建了績效考核量化數據模型。不同于科研人員和臨床醫生的考核,本研究首次針對臨床研究醫生提出績效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基于綜合素質、工作質量、工作效率、專業能力和工作業績5個維度,設立了包含研究數據真實性和準確的、倫理原則、遵守臨床研究方案、知情同意、受試者訪視量、方案設計能力、團隊領導力、論文發表和成果轉化等在內的綜合績效考核體系。
本研究建立的臨床研究醫生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為專職臨床研究醫師的績效分配提供理論依據,為研究型病房和研究型醫院建設中的人才持續發展力注入支撐力量,為構建以績效考核為手段、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研究型醫院發展體系提供有效措施。臨床研究醫生的績效考核是個長期的工程,醫院內部的發展狀況和臨床研究任務在不斷變化,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既要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又要根據檢驗結果進行更新和調整,以更好地推進醫院臨床研究管理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