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黃埔軍校期間,由于學習成績優秀,蔣介石曾兩次下令調郭化若去當參謀秘書,希望能把他拉到國民黨那邊去。但郭化若認為蔣介石遲早是革命的敵人,所以他以“軍人應當效命疆場”為托詞予以堅決回絕。中山艦事件后,郭化若毅然退出國民黨,成為公開的共產黨員。1927年9月在廣東大埔縣三河壩參加南昌起義部隊。同年冬被派赴蘇聯炮兵學校學習,1929年回國后,經上海轉赴閩西參加朱德、毛澤東領導的紅四軍。到朱毛紅軍才23天,就從參謀升為紅四軍第二縱隊的參謀長。不久又調到紅四軍軍部任參謀處長。
1930年6月,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李立三提出一套“左”的觀點,指示紅四軍立即攻打南昌、九江、武漢等大城市。這分明是錯誤的。面對李立三的指示,毛澤東和朱德在組織上必須服從,但如何服從卻是一件惱人的事。毛澤東、朱德便把朱云卿與郭化若等找來,研究部隊的行動方案。室內一時沉靜起來,大家在急速地思考,尋求對策。郭化若邊想邊往他們的杯中添水,他把杯子放在朱云卿的面前后,又稍微推了推,這一動作恰好被毛澤東轉身時看見了。毛澤東看后,兩手一擊,大聲地說:“有了!有了!”毛澤東爽朗的聲音,打破了屋內的寂靜。他一邊說,一邊把茶杯往前推,“明知打不了,且有人非要推著我們去打,怎么辦?我們何不在推字上做做文章。你倆是起草作戰命令的,我看這次行動就叫‘推進,向大城市推進。先下命令造聲勢,然后再搞個推進計劃,邊推邊看嘛!”毛澤東這一招妙就妙在既把中央決定打大城市的任務向部隊作了傳達,又沒有對部隊的行動作具體說明與部署,避免盲目行動可能給部隊帶來的損失,可謂一舉兩得。果然,部隊在襲擊永豐、樟樹等地的敵軍后,繞過強敵,于7月27日西渡贛江。
郭化若在渡贛江時,望著滔滔的江面,浮想聯翩、心潮澎湃,當即寫下一首《西渡贛江》的七絕詩:北上宏圖待切磋,贛江西渡又如何?集中力量爭優勢,巧展計謀少勝多。這首詩把毛澤東的軍事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了。
(摘自《世紀風采》 陳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