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擁有大約一萬年歷史。對于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的物種來說,城市還是一種新事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并不妨礙許多生物利用城市帶來的好處,如沒有天敵和競爭者、食物充足,甚至更好的氣候條件。對于一些鳥類和哺乳動物來說,城市成了它們最后的避難所。但是,為什么有些生物適應了城市,而有些卻沒有呢?答案可能就在于它們頭部的大小。
一組西班牙科學家也研究了同樣的問題,但他們研究的是蜜蜂和熊蜂所屬的物種科——蜜蜂科。他們調查了北美和歐洲的89種蜜蜂科物種在自然、農業和城市三種環境中的存在情況。具體來說,有56種蜜蜂很少或例外地出現在城市公園和花園中,而它們在城市中的出現次數始終不到其物種在各種環境中出現總次數的20%。但也有28種蜜蜂經常出現在城市中。甚至有些蜂類,如紫羅蘭木蜂和袖黃斑蜂等,已經更多地采食城市中的花朵和花粉,而不是農村或自然環境中的花朵和花粉。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現供職于德國一家生物多樣性綜合研究中心的何塞·B·蘭努薩解釋說:“蜜蜂在城市環境中的存在水平并非偶然,我們觀察到了一種相關性:頭部較大的蜜蜂往往在城市中的出現率更高。”研究人員發現,它們體型較大,可以輕松從一個公園飛到另一個公園,而對于體型較小的蜜蜂來說,公園與公園之間的距離可能太遠。
(據環球網 12.12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