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們家子涵怎么了?”近期,“子涵”這一人名成為不少網友造梗、玩梗的對象。其出處是一張幼兒園微信群聊截圖。一位名為“子涵媽媽”的家長在群里質問老師為什么孩子在幼兒園被蚊子咬了,“紫涵媽媽”“梓涵媽媽”立馬接茬,批評“子涵媽媽”不該一點小事就興師問罪。乍看之下,現在老師真心不好當,現在家長真心愛找茬。細一琢磨,不對,“子涵”“紫涵”“梓涵”傻傻分不清楚,這圖能是真的嗎?
相比吐槽無理家長,其實更多網友只是拿這梗開開玩笑。但全國數量龐大叫“子涵”的學生們不會覺得好笑,他們可能因為網友的段子面臨被同學取笑乃至霸凌的風險;家長不會覺得好笑,尊師重道、配合學校是絕大多數家長認真在做的“功課”;任何一個兢兢業業維護家校關系的教育從業者不會覺得好笑,構建健康的教育生態需要的是開誠布公不是陰陽怪氣。
無根據、無證實、無官方報道的“三無謠言”,搖身一變成為網絡輿論風波的素材,是近年網絡上一股非常有害的風氣。看似沒有具體受害者的調侃,其實傷害的是處于被調侃領域中的每一個人。尋開心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差制造對立、固化偏見的這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