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丹 鄭俏 李燁
“梔子花開如此可愛,揮揮手告別歡樂和無奈,光陰好像流水飛快,日日夜夜將我們的青春灌溉……”這是2015年由著名主持人何炅演唱的歌曲《梔子花開》中的一句歌詞。
依稀記得這首歌曲是6、7月份發布的,恰逢當年的畢業季—細細想來,彼時彼刻不正是此時此刻嗎?每年這時候都是梔子的盛花期,潔白淡雅的梔子花連同它馥郁的花香,與多姿多彩的學生時代一同留存在了我們的記憶里。梔子花開如小小的蓮朵在枝頭搖曳,它的功效也如外表一樣,像夏天灑在人們心頭的清涼雪,清熱除煩。下面,我們就一起走近梔子看看吧。
一、基本信息
1.花
梔子原產于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栽培歷史悠久。因果實像古代成酒的“卮”而得名,后寫作“梔”。其花色白如玉、明亮晶瑩,葉四季常青、油亮潤澤。不僅香色俱佳,而且枝干蒼勁,臨池橫枝之態尤為動人,故有“水橫枝”之美稱。當梔子花在盛開之時,猶如團團白雪壓在枝頭,使人雖臨盛夏卻頓生涼意。是故,人們也將梔子花稱為“夏雪”、“香雪”和“六出花”,并將之視為祥福瑞氣的象征。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若千畝卮(梔)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足見梔子花之貴重。《晉令》中有“諸官有序,梔子守護者,置吏一人”的描述,大意是:朝廷會專門為梔子花設置一看守,可見古人對梔子花之重視。另傳說,古代蜀國有一種紅色的梔子花,至今已非常少見。蜀主十分喜愛,不僅要人在團扇上畫“紅梔子花”,還要人為他把“紅梔子花”繡在衣服上,顯見癡迷之深。此外,劉錫禹也有“蜀國花已盡,越桃今又開。色疑瓊樹倚,香似玉京來”詠頌之句。
2.果
梔子的果實是我們常用的一味中藥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其來源為茜草科植物梔子9~11月采收的干燥成熟果實,味苦,性寒,入心、肺、胃、三焦經。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熱病心煩,濕熱黃疸,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
目前市售的梔子多來自江西、河南、浙江等地,栽培或野生品種都有。梔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山梔子,做藥用;另一類是水梔子,主要應用在食品的染色劑原料中,非藥用。
(1)山梔子:本品呈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3.5 cm,直徑1~1.5 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紋,并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內表面色較淺,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扁卵圓形,集結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原藥材以完整、飽滿、內外色紅者為佳。
(2)水梔子:水梔子與山梔子形狀相似而個頭較大,長3~7 cm,果實直徑1.2~1.7 cm。形狀為長卵圓形,兩頭更尖,表皮的棱明顯。表層顏色比山梔子深,呈棕褐色至棕黃色。表面的翅狀縱棱較高,果皮較山梔子厚。
以上為山梔子和水梔子的主要鑒別要點—除此之外,也可將乙醇分別加入二者的粉末中,置水浴加熱,于365 nm紫外光下觀察上清液滴在濾紙上的熒光反映:山梔子顯亮黃色熒光,水梔子無此熒光。
二、炮制加工
梔子的炮制從采收開始,待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摘,除去果梗及雜質,曬干或烘干;亦可將梔子果實蒸至上氣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即可完成初加工。
經過歷代的演變和發展,梔子的炮制方法甚多,有炒炭、燒末、火煨、煮制的記載,亦有加酒、甘草水、姜汁、童便、蒲黃等輔料炮制的情況。其中,北京特色的炮制方法為姜汁制: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梔子生品苦寒之性甚強,易損傷脾胃,經辛溫的姜汁炮制后可緩和其苦寒之性,增強溫中止嘔作用。
現階段,臨床主要使用的梔子炮制品有以下幾種:
(1)生梔子:取原藥材,凈選(揀去果柄萼片及雜質,仁黑色,體輕者)。碾碎。氣微,味香微酸。
(2)炒梔子:取凈梔子藥材,碾碎,置炒藥鍋內,用微火加熱,翻炒至表面顯金黃色,取出攤薄晾涼即得。表面金黃色,氣微,味與生梔子相同。
(3)焦梔子:取凈梔子,碾碎,置炒鍋內,用大火加熱,翻炒至表面顯焦橙色,取出攤薄晾涼。表面顯焦橙色。
(4)姜梔子:取凈桅子,碾碎,置熱鍋內,用文火90~120℃炒至表面黃褐色,噴淋鮮姜汁適量,炒干,取出,晾涼。
三、臨床應用
依憑古代醫家對梔子療效的判斷描述,梔子在現代中成藥中的應用廣泛,如梔子金花丸,取生梔子瀉火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治療肺胃熱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目赤眩暈、咽喉腫痛、大便秘結等;越鞠丸,用炒梔子寒性緩和、不致傷胃之性,理氣解郁,寬中除滿,主治六郁;還有以梔子提取物為主成分制成的血脈清片,治療高脂血癥,療效確切。
現代研究表明,梔子主要含黃酮類梔子素、藏紅花素、藏紅花酸及α-藏紅花苷元;亦含環烯醚萜甙類梔子甙、異梔子甙、去羥梔子甙、京尼平龍膽二糖甙、山梔子甙、梔子酮甙、雞屎藤次甙甲酯等。除此之外,還含有D-甘露醇、β-谷甾醇、二十九烷、熊果酸。主要藥理作用包括利膽、改善肝臟和胃腸系統的功能、減輕胰腺炎、鎮靜、鎮痛、抗病原微生物、降血壓、止血等。
四、個人總結
從古至今,人們對花卉的珍視與贊美,不僅融于文字和繪畫作品里,也體現在醫藥實踐當中。古代先賢通過對中醫藥科學的深刻理解,運用智慧以及精湛技藝,從自然界中搜集并掌握了許多花卉的藥效和治療方法。這些醫藥文化遺產為現代人們重新認識和利用花卉藥材提供了借鑒和啟示,使人類的醫學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梔子只是中醫藥智慧的一個縮影,我們應該珍視這種寶貴財富,認真學習中醫藥知識,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為人民的健康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