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欣 李冰
對不怎么熟悉中醫藥的朋友來說,乍一提起桔梗可能比較陌生,但如果換成“道拉基”呢?沒錯,都記得那首李谷一曾經演唱過的經典朝鮮族民歌吧,歌名“道拉基”就是桔梗在朝鮮語中的音譯。《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此草之根結實而梗直,故名桔梗。”
“根結實而梗直”,這寥寥6個字堪堪夠將桔梗的名稱由來說清楚,至于其他就有些勉為其難了。那么,我們就繼續“接力”,了解一下其他相關內容吧。
一、稀松平常,可賞可嘗
桔梗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桔梗科桔梗屬的唯一物種,掰斷后斷面可見白色乳汁流出。其花蕾未開放時像個鼓鼓囊囊的包袱;盛開后的花冠基部完整一體,上部呈現五個裂片;花萼鐘狀;莖直立;葉輪生至互生;根胡蘿卜狀。所以,根據植株花、莖、葉以及根的不同形態,桔梗還有包袱花、鈴鐺花、四葉菜、土人參等別稱。
桔梗屬于兩性花,花期在每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仔細觀察可發現,桔梗雌蕊的柱頭只有在花期接近尾聲時(即四周倒伏離生的雄蕊花粉散盡),才會由棒槌樣變成五裂—目的是為了防止自花授粉,保證遺傳的多樣性,爭取更優秀的繁殖后代。現在,除了園藝綠化,桔梗還有了盆栽式的“巨星”品種,其植株緊湊,耐寒耐旱,有藍、粉、白三色,喜愛花草的朋友可以多多留意。
簡單說了一下外觀,下面咱們再聊聊食用。目前,市售有桔梗醋、桔梗酒、桔梗鍋巴、桔梗曲奇餅干等深加工食品,但腌制成泡菜仍是桔梗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加工方式。在中國東北地區有一種被稱作“狗寶”的咸菜,也是以桔梗為主料制作而成的:先將桔梗洗凈去皮、切絲,通過浸泡去除苦味和辛辣味,再用調料簡單涼拌即可食用。其實,為達最佳食用效果,“狗寶”的調料也有推薦配方:辣椒粉1%、食鹽3.5%、白糖2.4%、蒜姜混合汁2.6%,并需在10℃下腌制24小時。以此工藝腌制的桔梗泡菜色澤紅亮、咸淡適宜并且香氣濃郁。
二、舟楫之藥,濟世有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記載桔梗的來源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綜合文獻記載,桔梗主要以種子繁殖,栽種2年后即可采收;一般在春季地上部分未萌動或10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枯萎變黃時采挖,洗凈,除去須根,趁鮮剝去外皮或不去外皮,曬干或烘干。市售藥材分野生和人工栽培兩種,均以身干、條粗均勻、體質堅實、色白、味苦者為佳。歷史上,桔梗的加工炮制方法繁多,有“去蘆頭及浮皮”“米泔浸,焙干”“切片微炒”的記載,也有姜汁浸制、蜜蒸、蜜炙、酒炙、米泔蒸制、麩炒、醋炒之法;近現代以來,加工炮制方法多簡化為以去皮、切厚片為主的凈制及切制。
關于功效,桔梗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下品;之后,歷代本草著作中亦有相似的記載。值得一提的是,對桔梗功效的記載雖尊經尚古,但并非一脈相承:漢唐及之前時期,關于桔梗功效的記載主要集中于治療胸腹部、咽喉的部分癥狀;至宋、金、元時期,進一步出現了桔梗為“舟楫之藥”,可以載藥上行,但不能下沉的理論;時至今日,桔梗已逐漸變為呼吸系統專用藥和肺系引經藥,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之功效,還可以與許多藥材百搭配伍,入“血府逐瘀湯”“百合固金湯”“桑菊飲”等方劑,同時也是“桔梗冬花片”“可待因桔梗片”“川貝枇杷露”等的藥物成分。
現代研究表明,桔梗含有氨基酸、脂肪酸、維生素、多糖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并且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如祛痰止咳、抗炎、抗腫瘤、抗氧化、保護心血管、降糖等—其中的皂苷類成分還具有保肝、抑制胰脂肪酶、鎮靜鎮痛和解熱等生物活性。此外,桔梗中含有的粗纖維還能夠影響營養素的吸收速率,起到降低血漿膽固醇水平、改善大腸功能等作用,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三、雖為凡品,卻是出塵
有人說,中醫用藥治病就像“玄學”:脫離現實,難以掌握,不可捉摸;但是,它其實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桔梗,它不單單是一株植物、一種食物、一味藥物,更是一類中醫藥文化的承載之物,是先人探索與追求自然的精神象征,而這樣的中藥比比皆是。辨識本草,讓我學會了駐足于平凡之中,在平淡中挖掘精彩;而中醫藥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中華文明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