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溆洋
(赤峰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當前新時代的中國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之中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戰勝潛在風險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因此,強化新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解析概念認知與理論邏輯的基礎上,明確其實踐鑄牢路徑具有特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和重大的社會實踐價值。
厘清概念是進行理論分析與付諸實踐行動的基礎。英國著名政治學家安德魯·海伍德曾說,概念是“思考、批判、爭論,解釋和分析所必需的工具。”[2]而認知則是一種意識活動, 是對事物規律的總結,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意識或心理過程,從語言學分析,其為偏正結構的概念,“共同體意識”是中心語,“中華民族”是限定語。進一步拆析,可拆解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四個基本概念。 在這六個概念中,“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是關鍵概念,二者決定了最終概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涵所在。
首先,就共同體而言,其在社會科學理論中是一個較為復雜, 又不準確且又相當普遍的概念,它常常具有團結熟稔、意圖相似、價值一致以及共享的認同等一系列積極的內涵,表現出一種綜合性的特征。 在不同的場域下,共同體所指涉的合成體也有所不同,它可能是一個永恒的群體,也可能是一種瞬間的形態。 但是無論是哪種形式存在的共同體,它們都會表現出以下兩方面特征:一是關系聚合。 共同體是由某種特定人群構成的關系聚合,這種關系聚合的群體可大可小,如,大體量的國家,小規模的村落、社群、家族等。 二是共同特性支撐。 共同體聚合關系的構成是建立在內部具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血緣、共同的利益以及交往的友誼等共同特性作為支撐的基礎上。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蘊含著諸如團結、友愛、親和、忠誠等積極的共善價值關懷, 并以此來維系共同體的存續與發展。由此,從關系實在論意義上講,共同體既是一種由共同性關懷所構成的人群關系聚合。
其次,就共同體意識而言,共同體意識與共同體一樣,也是由共同性關懷所支配。 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多元復雜的組合,其產生在具有特定聚合關系的共同體的成員中。共同體成員一般都具有共同的歷史淵源、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文化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的共同性特征。共同體意識就是在這種共性條件基礎上所形成的共善價值規范與能動凝聚意愿。 也就是說共同體成員在辨識認知、價值規范、歸屬期許等心靈活動中一定是相互間刻意通約的。 從辯證唯物主義視角分析,意識是人腦反應的反應形式, 其既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是在一定條件下生成的最高級的反應形式,是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對事物的認知、認同、情感、評價和態度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的總和。 馬克思曾強調“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4]。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之間就是這樣一個體識互構的辯證關系,共同體存在決定共同體意識,反之,共同體意識反應共同體存在。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一書中認為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之間是一個通透的體識互構的社會過程,他說:“一個既‘位于’個人核心之中,同時又‘位于’他所在的共同文化核心之中的過程。 事實上,這一過程建立了上述兩種認同的同一性”[5]。 在體識互構的社會化中,共同體成員的自我與他者的界限逐漸模糊化,成員們在自我調適和互動中生成各種的共同體意識, 并進而能動的維護、贊同和支撐共同體進一步延續發展。
在民族語義場中,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凸顯出民族與國家的重要關聯及意涵[6]。 “中華”概念在百年前就已承擔起國家與民族的意涵,特別是經歷了全民抗日戰爭以后,中華民族的自我覺醒已經深入人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華民族名副其實地得到國家主權的確認和保障。以共同體為中心語框定的中華民族意涵豐富,它不僅意味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長期的歷史、政治、社會的互動往來而形成的人群共同體,更意味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國內各族人民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友愛和諧、團結奮斗,以各民族人民平等的國民身份為同一性構成,以各民族的共善生活為導向,引領積極共同的價值關懷與奮斗目標的中國國民聚合實體。 因此,所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在彼此生存發展的共性條件與歷史基礎上,秉持共善價值規范與能動維護意愿的復興凝聚心態[7]。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個特定的理論概念,是人們把所感知的各民族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的自我認知意識的一種表達,是必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少數民族人才, 肩負著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偉大重任,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更應該多維深入的理解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概念的本質意涵, 清楚概念的構成特征、核心詞及關鍵要義,厘清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之間的體識互構關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扎實基礎。
遵循理論邏輯是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理性思維和人文素養的基本需求。從辯證唯物主義理論來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性思維與感性情感相統一的社會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涵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共有的記憶、氣節、文化等一切精神內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事實存在的主觀映像。正如馬克思所言,“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8]。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 而是一個有著共同的命運關聯、歷史敘事及集體記憶的歷史命運共同體。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演進及社會化過程中, 相互磨合、吸納、涵化個體,自我意識逐漸向社會意識進階,理性思維得到發展,并產生感性記憶,最終使個體自我意識與共同體社會意識統一,成為“同屬于一個民族的人們的認同感和一體感”[9]。這種意識不同于其他的社會意識,它具有共同的關懷性、敘事性和情感性, 具有其他社會意識所不具有的認同功能、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各民族從“自在的個體民族”轉變為“自覺的中華民族”,成為各民族人民共有的心靈家園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系列心理活動的總和,以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和規律為目的,透過一切繁雜現象的客觀信息,以概念、符號和邏輯結構的形式,在主體和客體的辯證運動中統領著客體各方面的本質和規律”[10]。也就是說這種意識既包括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感知、想象、信念、記憶、創造等偏于感性的認知心理活動;也包括深層次的分析、判斷、綜合、認同等偏理性的心理活動。如感性記憶與理性認同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記憶是人腦的一種本能反應,它通過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回憶或再認,為更高級的心理活動提供基礎,具有社會屬性。 記憶的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但是能夠進行記憶的是個體,也就是個人。個人是記憶的載體,而群體和機構不是。但是個體記憶是根植在特定群體的情景之中,利用這種特定群體情景去記憶。 個體記憶是個體對過去經驗的一種身體體驗及陳述。人們通過“回憶”“體驗”來凝聚和強化民族的集體記憶,并由此來建構“民族共同體”。他們在“回憶”歷史的過程中形成了多元的記憶之“場”,如節日、儀式、習俗、歷史傳說、英雄事跡、苦難遭遇,等等。 這種多層次的記憶“場”不僅存在于在本民族內部,還會形成于不同的民族之間,并會促進民族之間產生共同的記憶,進而形成一個“想象的共同體”。 這種體驗和陳述,亦或“回憶”是在個體所成長的文化傳統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 由此可見,感性記憶與理性認同之間有著相互構造的辯證統一關系,集體記憶是由大量的個體記憶所構成;個體記憶所表現是對個體的身份認同,而集體記憶則是彰顯一個社會或群體有別于其他社會或群體的身份認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各族人民在歷史的進程中,在多民族交接地帶,在文化、經濟、習俗、婚姻及宗教等大量因素相互交融、疊加等歷史背景下,大量的個體記憶在相互接觸、碰撞、雜糅、融合中構建出的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這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記憶。中華民族共同體記憶彰顯出中國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及其在現代中國背景下的民族認同[11],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包含各族人民在共同實踐中產生的共有的眷戀感、幸福感的感性記憶, 還包含各族人民共享的安全感、歸屬感、信任感、認同感等一切美好感受的理性思維,因而它具有其他集體意識所不具有的高度凝聚力、強大吸引力、特殊感召力,成為各民族命運與共、緊密相依的精神橋梁,是實現自身精神解放、獲得全面自由發展的精神支撐和重要路徑。
清晰的理論邏輯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 少數民族大學生要加強理論學習,充分掌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涵,厘清其理論內涵的邏輯關系,把握政治方向,鑄牢思想之基。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各族人民在歷史上形成的“同呼吸共命運”的自覺自知性意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實體存在的主觀反應。其核心內容是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即“五個認同”。“五個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意涵,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彼此間關系密切、不可分割。有鑒于此,新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偉大祖國認同,即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一般由個體與國家兩個層面建構。 就個體層面而言,國家認同是指在他國存在的背景下,國民對自己國家獨特性的想象、認識和期待。 國民個體在心理上確認自己歸屬于該政治共同體,承認自己是該國成員的身份資格,對該國家產生歸屬感和忠誠感。 就國家層面而言,國家認同則是指國際社會承認該共同體的獨特屬性以及由此而來的保持該獨特屬性的權利。國民擁護和國際社會承認是國家認同的重要支撐,也是國家合法性的源泉。在現代意義上,民族國家不僅是“法律—政治”共同體,也是歷史文化共同體。 國家認同也不僅是一種政治認同,更是一種文化與價值認同。國家認同的深層含義是國民通過對自己國家身份的確認來體現這種認同背后的核心價值取向。 國家認同內涵豐富,它不僅包含國際社會對國家獨特性及其獨特性權利的認同,更包含國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忠誠感,對國家歷史文化傳統的尊重和熱愛, 對國家制度法規的支持和服從,以及愿意為國家利益而奉獻的愛國熱忱。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涵之一。在體識互構的辯證關系視閾下,中華民族共同意識背后必然存在著體的支撐,這個體就是國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國家的推動與鎖合是必不可少的助力,如教育的普及,文化的推廣等,正如霍布斯鮑姆所言,“(國家)創造了民族”[12]。“民族—國家”是體識互構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國家制度是民族得以維系和發展的支撐, 民族對未來前景的憧憬與期望是國家的追求,二者在體識互構中辯證統一。 就國民個體層面而言,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反應民族語義場的同時, 更重要的是凸顯出民族與國家的重要關聯,以及國家在民族發展中的重要意涵。中華民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族,中華民族共同意識要凸顯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在場性。 近代以來,從辛亥革命到全民抗日,中華民族的自我意識進一步深入各民族人心,各民族人民、各行各業都圍繞著中華民族展開話語活動和敘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華民族走向獨立自主,名副其實得到國家主權確認和保障, 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在此過程中,各族人民在熱愛祖國,積極投身于祖國建設中,以主人翁的姿態維護著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這是個體對國家認同的重要表現。 新時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維護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主人翁精神,時刻銘記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時刻銘記國家利益至上。 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認同的最高體現,最忠誠的認同。
中華民族是由中國各民族自覺組成的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在這個“多元一體”的格局中,“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 ”[13]“一體是主線和方向”昭示出中國各民族成員樹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和歸屬的自覺意識,同心同向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華民族從歷史中走來,由“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自在多民族演變為自覺的共同體民族實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多元”與“一體”的辯證統一關系。
中華民族這個概念雖然是近代提出,但是其作為實體存在已經是幾千年的事實。 幾千年來,中華各民族從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的血緣聯系,到認同儒道文化為主導文化,再到當代共同的國家——中國,都證明中華民族的認同是有著深遠的民族淵源和文化淵源。 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交錯而居,相互依存,相互親近,無論是血緣還是族源都早已雜糅在了一起,大一統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四海之內皆兄弟”“五方之民共天下”的多元一體理念早就成為共識,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歸屬意識。這種意識包含著各民族在這個進程中形成的責任感、價值觀、民族感情以及內部的親和感和凝聚力。 因此,新時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要時刻銘記自己是中華民族,樹立中華民族一員的意識。 要清晰地認識到,沒有什么意識的力量比中華民族認同的力量更具有包容性、廣泛性和凝聚作用,中國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與未來期許都將基于對中華民族認同這一基礎上; 要從根本上認識到,今天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對歷史的認同和承繼,是中國各民族的根本歸屬。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走向繁榮復興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 在“五個認同”中,中華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 中華文化認同是凝聚中華民族、延續中華民族共同體生命的精神紐帶和基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抵御外來文化侵蝕的重要手段、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根本舉措,更是當今中國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集體認同的基石。它積極地、能動地、生生不息地滋養著中華各族兒女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1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 ”[15]少數民族大學生踐行中華文化認同要從最基本的兩個方面做起:
第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處理“一元主導”與“多元并存”的關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構嚴謹,定位明確,層次清晰,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精神旗幟。少數民族大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處理“一元主導”與“多元并存”的關系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是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16],在尊重民族文化差異中實現中華文化認同。
第二,以辯證唯物主義態度準確把握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中華文化具有雙重的文化傳統內涵:一種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歷久彌新。 另一種是形成和發展于近現代民主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過程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創造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兩種文化內涵相互依托,辯證統一。新時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要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堅持“古為今用”,有鑒別、有揚棄地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繼承,使古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契合, 使自己成為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創新者和傳播者,在繼承與創新中煥發出更加強大的文化生命力。
“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 ”[17]中國是一個黨治國家,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發揮著核心作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石。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敢于擔當的政黨,其成為代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執政黨是眾望所歸。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鴉片戰爭以后,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 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 民不聊生的黑暗悲慘境地。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深陷黑暗境地的中華民族帶來光明和希望, 為中華民族發展指明方向,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中國共產黨緊緊團結和依靠人民,經過百年的不懈奮斗,一代代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從中國實際出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立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理論和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改革開放,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形成科學發展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間奪取了革命、建設、改革等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 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以及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輝煌成就,喚起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曙光在前、前途光明。 新時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要堅定對黨的信仰, 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自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把中國共產黨作為重要的政治認同,這不僅是正確的選擇,更是理性的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綱領的概括,是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辯證統一的結果[18]。 近代的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在各種“主義”都無法使中國走出困境的絕境下,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和民族復興的道路。 什么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 關于這些問題鄧小平同志1992 年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
首先,“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本質。從唯物史觀來講, 社會形態的變革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當原有的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就會出現新的社會形態,這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 這種必然性就在于新社會形態能夠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任何的社會生產活動都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因此,要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就必須要考察社會主義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作用的關系。社會主義作為生產關系的總和之所以能夠在人類歷史上出現,是因為它解放了被資本主義束縛的生產力,使新的生產力能在這種生產關系中得到迅速發展,這就是社會主義本質中最根本的東西。
其次,“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聯系著生產力,并從生產關系方面規定社會主義本質。生產關系的變革是否合乎歷史發展的要求, 主要是看其是否真正起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進步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本質又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本質的實現途徑。
其三,“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所要實現的價值理想。 前兩部分是由客觀歷史發展規律所決定的, 屬于合規律性,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則屬于合理性,它所體現的是人的意義,是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能獲得自由和全面發展,這就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含義。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中央強調我國的社會主義的民族政策是使各民族完全平等,都能得到發展繁榮,“在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基礎上,建立起我們憲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愛的大家庭”[19]。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20]“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21]這些事實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人民為中心,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新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應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定歷史的結論和人民的選擇,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學習奮斗。
新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重要且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實質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嵌入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意識領域中,使他們樹立起中華民族“大格局”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這項系統工程中,首先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的認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意涵豐富,認知其概念內涵是新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最基本的認知。少數民族大學生因為在中小學及日常生活中多應用民族語言,對漢語言的深層意蘊理解和掌握的還不夠扎實。 解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可以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其深層次內涵的理解,幫助其厘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的體識互構關系,為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扎實的基礎。 其次,理解和掌握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理論邏輯是少數民族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遵循理論邏輯不僅是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理性思維和人文素養的基本需求,更是強化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于歷史演進中, 凸顯于近代中華民族危難時,其本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性思維與感性情感相統一的社會意識,是個體自我意識與共同體社會意識的統一,成為“同屬于一個民族的人們的認同感和一體感”的共同體意識。 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形成的基本邏輯。 最后,“五個認同”的實踐路徑是新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體意識的必要途徑。 “五個認同”具有最直接、最強大、最有效的凝聚力,它立足于我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現實,立意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深刻認識和踐行“五個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
概念認知、理論邏輯及實踐路徑三個維度構成的新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系,從基礎到理論再到實踐,立體統一,前后相繼、相輔相成,具有特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和重大的社會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