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見中 陳健
摘要:面對世界農業科技創新的新形勢和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農業強國的新要求以及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變化,我國農業科研體系還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本文試圖沿著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既定方向和目標,探討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優化體制、完善機制,形成基本服務優先、供給水平適度、布局結構合理、服務公平公正的中國特色農業科研體系。
關鍵詞:農業科研體系 事業單位 改革
一、我國農業科研體系發展近況
我國農業科研體系在新中國成立后歷經實行“蘇聯模式”、改革開放初期恢復與發展、商業化和撥款方式改革、科研單位轉制和企業投資萌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五個階段,科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效率大幅提高,農業科研推廣系統尤其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結合職能定位,聚焦國家政策導向、產業發展需求和關鍵技術研發,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創新工作,在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自身也形成了相對完備的農業科研體系。
(一)農業科研體系規模巨大
據《2019年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與支撐產業發展報告》等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農業科研機構1035個。其中:部屬71個、占比6.86%,省屬437個、占比42.22%,市屬527個、占比50.92%。種植業類668個、占比64.54%,畜牧業類132個、占比12.75%,漁業類98個、占比9.47%,農墾農業科研機構45個、占比4.35%,農機化農業科研機構92個、占比8.89%。
(二)人員素質不斷提升
2010—2017年,農業科研機構人員由9.53萬人減至8.54萬人,從事技術成果開發轉化的生產經營活動人員逐漸減少,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的素質和比例明顯提升,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6.24萬人、占比超過90%,具有中高級職稱以上人員5.91萬人、占比增至69.25%。
(三)科技投入持續增加
一是科研條件顯著改善。2010年以來,國家對農業科研機構基本建設投資年均增長14.22%,截至2017年,基本建設投資額、科研基建、年末固定資產原價分別達到32.51億元、30.89億元、397.74億元。二是經常費收入逐年攀升。2010-2017年,全國農業科技機構經常費收入由193.65億元增至332.43億元,年均增幅超過10%。三是課題經費投入大幅提高。2017年全國農業科研機構課題經費投入約120億元,比2010年增長近一倍。
(四)科技產出穩步提高
一是科技文獻數量整體呈上升態勢。2010—2017年,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科技論文發表數量增加4%、科技著作出版數量增幅約18.5%。二是專利申請受理授權數量持續上升。2017年專利申請總數近9000件,專利授權總數達5833件。三是成果獎勵區域差異較為明顯。2002—2017年間,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自然科學獎的數量保持在10~29項之間,華北、華東和中南區相對突出。四是農業科技論文的67.2%、科技著作的63.4%、專利授權的59.3%均集中在種植業領域,其中育種親本材料創新居首位。
(五)對產業支撐作用日益增強
通過比較農業科研機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研究支出與滯后兩年的產業產值趨勢發現,科技投入變化與產業產值變化趨勢一致,相關系數在0.48~0.90之間。2022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實現負增長,有力推動了農作物單產水平和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發展水平大幅提升。
二、發展面臨的瓶頸和問題
經過多年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業科研體系在體系與學科建設、運行機制、政府和企業投入等方面取得了進步,但也暴露出一些新矛盾和深層次問題。
(一)農業科研機構職能“上下一般粗”
農業科研機構雖然數量眾多,但條塊分割、各自為戰,力量比較分散。以遼寧省為例,2018年公益性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前,全省共有農業科研機構45個,其中:省屬16個、市屬29個;種植業24個、畜牧業5個、漁業11個、農機化5個。不同行業的科研院所之間任務分工不明確,學科結構、科研目標交叉、重疊、同質化現象嚴重;不同隸屬關系的科研院所公益性農業科研資源配置、職責任務低水平重復、上下游脫節,直接導致相同行業不同層級的科研機構力求“大而全”“小而全”,都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研究與發展成果應用、科技服務等活動。
(二)基礎研究處于“吃不飽”狀態
據2013年資料顯示,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即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GDP的比重)僅為0.77%,同期全國科研投資強度為1.7%,農業科研投資強度國際平均水平為1.0%,高收入國家公共農業研發強度均值更是達到3.13%。2017年,全國農業科研機構試驗發展、應用研究、基礎研究課題經費支出金額達到92.45億元、44.40億元、27.06億元,占比為43.49%、19.62%、12.44%;試驗發展、應用研究、基礎研究類課題人員投入占比為42.31%、17.08%、12.89%。基礎研究支出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值變動趨勢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90、0.61、0.75。基礎研究的投入產出比最佳,對種植業產值相關系數也最高。作為科技創新能力的核心,雖然基礎研究課題經費支出增速最快,但經費和人員投入總量仍然不足、所占比例相對較低。
(三)公益性和商業性科研存在混淆
雖然農業科研機構已向創新活動聚焦、企業日漸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但受慣性和市場利益驅使,一些科研院所與企業在農業科研領域仍存在競爭。2017—2019年遼寧科學技術獎農業類項目中,由科研機構完成、企業完成的占比為38.1%~56.5%、0%~13.0%。與此同時,也影響到科研機構內部基礎性和應用基礎性學科的發展,表現為科研人員中從事應用研究多于基礎研究、從事遺傳育種研究多于栽培生理研究、從事雜交育種研究多于常規育種研究。
(四)農業科研與經濟效益存在“兩張皮”
農業科研機構絕大多數位于省市級大中城市,但其服務的生產經營主體和主戰場在縣域、鄉村,后者缺少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遼寧省44個農業縣種植業農業科研所為4個;缺少大型、科技型農事企業集群,2018年遼寧某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8個,科技型企業占比為14.6%;缺少科技項目、地方財政資金支持,201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占比平均為2.13%,遼寧縣級中最高的法庫縣為1.35%。農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差,以資源、原材料的“原”“初”字號產品為主;農業科研機構論文導向嚴重,注重理論成果有余、注重實用成果不足,二者對接成功率不高。2017-2019年遼寧科學技術獎農業類項目中,由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完成的占比分別為13.0%、30.0%、33.3%,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試驗田走向企業、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有待進一步打通。
三、對策及建議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農業強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迫切需要瞄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求,加強農業科研體系化建設,著力處理好“四個關系”,提高農業農村科技供給質量。
(一)處理好商業性研究與公益性研究的關系
農業科研本身既有商業性也有公益性,現階段針對農業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學科課題應統分結合、綜合施策。一是對于農業科研機構,繼續剝離其經營性職能,突出公益性屬性;進一步優化學科設置,加強基礎研究課題建設,增加經費和人員投入;根據不同類型科研活動、不同崗位類別、不同階段人才的特點,分類制定完善人才評價標準。二是對于科研人員,通過搭建多級農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平臺,將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比例改革試點擴至全行業、全領域,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產權激勵,尤其要落實好中央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等政策,建議科技成果來源除利用財政資金形成的職務科技成果外,也可包括實施主體接受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委托項目;將存量、新增專利成果的專利權人變更為科研人員與試點單位共有,或科研人員單獨所有;允許將成果的長期使用權賦予由科研人員持股和旨在轉化該項成果的項目公司,二者可根據成果轉化的需要對外實施許可、報實施主體備案。
(二)處理好農業科研體系內部的關系
當前農業農村呈現種養結合、三產融合、立體循環等態勢。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后,行政管理體系基本實現了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墾、農機等橫向、縱向整合,農業科研體系也應適時進行優化調整。一是國家層面。一方面,加大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等實施力度,整合相關科研教育資源,合作承擔項目,聯合培養人才,共建試驗基地,共享科技成果,實現全國農業科技創新“一盤棋”;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分級科研制度”,由國家級院所牽頭、省市縣級科研機構參與,共同組建跨區域、跨部門、跨單位、跨學科的綜合科研網絡,國家、省級側重科研立項、基礎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前沿引領和交叉融合技術研究等,市、縣級側重應用研究、試驗示范推廣、科技服務等,形成全國一體化、差異化管理格局。二是區域層面。一方面,可探索推廣江蘇“省級農科院與地市黨委政府雙重領導管理”經驗,地市院所黨政領導干部由所在地市黨委政府提出意見并商省級農業科學院,事業費納入省級農業科學院預算統一下達,業務以省級農業科學院為主,統一負責規劃編制、科研管理、人員編制、人才引進、人員培訓、職稱評聘;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推廣遼寧“事業單位跨部門優化整合”經驗,省級將原屬科技廳、農村經濟委員會、農墾局、海洋漁業廳、林業廳的13個涉農科研院所全部并入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編隨事走、人隨編走,整合技術力量、資金設備和各種資源,重新組建的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成為涵蓋種植業、漁業、農機、糧食、加工、林業等領域的省級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下設37個處級單位和5個共建分院,分布在省內10個市及海南、新疆2個省區。
(三)處理好農業科技與產業的關系
應提高農業科研機構助推經濟發展的能力,由抓技術、抓成果轉向抓轉化、抓產業,由服務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兼顧服務企業增效、財政增稅,挖掘新功能、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構建覆蓋“全產業”“全鏈條”的創新模式。一是打造科技和產業互動平臺,搭建經濟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園區等“園區平臺”,引進具備一定規模、科技水平高、納稅能力強的農事企業;搭建產學研“轉化平臺”,深化拓展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機制,推動其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搭建農技中心、職教中心等“本土化平臺”,引進再創新實用型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培養當地技能型、復合型人才;搭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建立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和職業化隊伍,支持返鄉創業、跨行創業、離崗創業。二是鼓勵支持農業科研機構與企業持續深度合作,建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創新聯合體,開展全產業鏈、全過程、全要素創新創業活動,建議實施“農業科研院校進園區進企業”工程,由組織部門牽頭、科技和農業農村部門配合,將落地轉化科技成果、新建研發服務平臺、新增科技型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柔性引進科技創新人才、爭創現代農業園和農業科技園區等納入基層黨委政府年度考核任務指標體系,以簽訂技術合同、轉賬正式發票、推薦批文等作為考核依據,使“媒人撮合”產學研用結合常態化、制度化。
(四)處理好農業科研與農村科研的關系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是新時代農業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時代農業科研機構及其科研工作者的應有之義、應盡之責。建議將“農業科研機構”重新定位為“農業農村科研機構”,支持引導其更加注重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技術供給,迎合對接“一縣一園、一鄉一特、一村一品、一企一標”發展需求;更加注重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方式革新,加快布局和突破生物育種、智能農機裝備、智慧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重點領域以及合成生物、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核心關鍵技術;更加注重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治理改善,全面構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環、智能、集成的技術體系,支撐農業農村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廖西元,汪學軍,孫洪武,楊雄年,李仕寶等.《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與支撐產業發展報告》[R](2019-11-20).
[2]何紹平,萬云龍.創新完善黨建考評機制,提升專業所黨建能力與水平——以江蘇省農科院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04):1-3+21.
(作者單位:1.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2.遼寧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