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夕,李敏,郝換換,王爍凱,石芹榮,王桂榮*,張新仕*
(1.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51;2.邢臺市信都區農業農村局,河北 邢臺 054000;3.河北省農業項目規劃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51;4.石家莊市欒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1430)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 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2]。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3]。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人才既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推動力,也是第一資源[4]。因此,要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基礎建設。201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2021 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2022 年先后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體現出國家對人才的高度重視。河北省也深入實施人才強冀戰略,2021 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2022 年起開始啟動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培育行動。河北省作為農業生產大省,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入推進,人才質量和數量均不能適應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需求,存在知識老化、技能缺乏、人才流失等問題[5]。因此,必須著力健全鄉村人才支撐體系,提高鄉村人力資本含量,夯實鄉村振興發展的人才基礎保障。通過梳理人才支撐鄉村振興發展現狀,剖析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短板和存在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1.1.1 科技成果研發應用推廣離不開強有力科技人才支撐[6]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人才建設力度,通過實施科技強農、人才強農等一系列行動計劃,加大對省內科研院所、大中院校、農業龍頭企業等農業科技支撐力量的支持和投入,科技成果產出不斷增加,科技助力產業提質增效明顯提升[7]。2020 年,全省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良種在糧食增產中的貢獻率達43%以上,主推技術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57%。強筋小麥、高油高蛋白大豆、高油酸花生、雜交抗蟲棉、抗除草劑谷子等品種研發在全國具有一定優勢。2021 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第1 年建設考評中,河北省農業農村部門位列全國10 個省(市)單項考核優秀之一,2 個先行縣獲評共建工作綜合考評優秀,鄉村產業科技發展得到認可。
1.1.2 科技人才下鄉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8]河北省積極開展精準科技幫扶服務,有效構建了縣域產業發展科技人才支撐體系。河北省農業農村廳派出以省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和全省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力共計4.5 萬名生產科技專員深入田間生產一線;河北省科技廳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三區項目等,派遣一批科研工作者主動與村域、生產經營主體進行對接。其中,2021 年全省科技特派員為6 797 人,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28 項,實現高質量成果轉化115 項,解決農業生產問題2 000 多項,有力促進鄉村產業提質增效。
2020 年河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11.28 萬個。其中,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23 萬個,農機服務合作社3 033 個,植保服務合作社675 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237.82 萬人,合作社社員均實現不同程度增收,并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戶;發展托管服務組織3.49 萬家,生產托管面積0.14 億hm2次,培訓高素質農民24 萬人,服務環節延伸到全作物、全產業鏈,一系列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業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企業是市場主體,是鄉村振興建設主力軍[9]。河北13 家農企上榜2020 中國農業企業500 強;2021 年全省綠色食品企業達373 家,河北省益海(石家莊)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等20 家企業入選第七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022 年全省12 家企業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建立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1個,全省國家農業園區15 家,位居全國第4 位。
河北省目前已擁有省級以上區域公用品牌和農業領軍企業品牌分別為105 個和80 個,2020 年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72%,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7.1%,地理標志產品47 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 880.4 億元,增加值增長率為3.2%,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6 842 億元,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種植業生產基地、生產加工基地分別涉及農戶數632.9 萬戶、495.6 萬戶、5.3 萬戶,農戶參與度為37.3%,參與農戶增收比率為41.8%、農戶受益率為8%。
專業技術人員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主體,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0,11]。全省高學歷人才比例偏低,2020 年全省農業科研機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中博士、碩士占比分布為8.83%、31.38%,博士占比低于周邊省份,碩士占比略高于周邊省份。縣域農技人員多以農學專業為主,年齡偏大、學歷低、學習進修機會少,且存在逃離基層、跳出“農門”的現象,農業信息、智慧農業、大數據等專業人才匱乏。
2020 年河北省縣鄉農經機構隊伍在編人數4 700 人,較2018 年低25.34 百分點;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3 752 人,較2018 年低21.82 百分點;縣鄉農經機構隊伍在編人員中有專業技術職稱的為1 333 人,較2018 年減少了687 人;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僅占縣鄉農經機構隊伍在編人員的28.36%。縣域科技管理部門普遍存在機構合并、職能弱化等趨勢,致使農業技術推廣不夠,高產高效集成配套技術效果逐漸衰減,農業科技傳播和普及力度較差。
農業技術人員空間分布不均衡,由于資源稟賦差距、收入水平差距較大,導致技術人員更傾向于資源豐富、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就業。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高校主要集中在省會和各設區市,縣域研發創新機構少、組織體系不健全、研究方向單一。涉農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創新活力差異較大。
2011~2020 年河北省總人口呈緩慢上升的趨勢,由2011 年的7 231.86 萬人增加到2020 年的7 463.84 萬人,增加幅度為3.21%。但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鄉村人口數量逐步降低,由2011 年的3 934.94 萬人下降到2020 年的2 980.4 萬人,降幅達到24.26%。有文化、有能力、有經驗的青壯年人才選擇到城鎮工作和生活,一定程度上造成鄉村人口不斷減少。數據顯示,河北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明顯降低,由2011 年的1 485 萬人下降至2020 年的815 萬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流失嚴重,加速了農村地區的空心化、老齡化。
勞動力素質水平包括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技術素質等方面從思想素質來看,農村人口多受傳統觀念及長期自然經濟的影響,思想落后[12,13],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小農意識強烈,思想保守,滿足于現在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對新觀念、新技術、新模式的接受能力差;從文化素質來看,河北省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14,15],2020 年每百個農村勞動力中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上的不足20 人,接受、駕馭新技術的能力較差;從技術素質來看,河北省農村勞動力多屬于體力型或傳統經驗型,不具備現代化生產對勞動者的初級技術要求,在勞動者中大多數勞動者并不具備科技技能[16,17]。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鄉村人才與現有農村勞動力的溝通效率,還會對鄉村人才推進新技術,開發新產業增加難度,不利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順利推進。
2020 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收入為16 467 元,同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農村的2.26 倍,并且城鄉收入差距由2011 年的11 172.5 元增加到2020 年的20 818.7 元,收入差距的擴大必將導致鄉村農業人口,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流失,進一步加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因此難以留住鄉村振興人才。
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推動以省農科院、市農科院、河北農業大學、河北科技教育學院等省屬、市屬科研院所、高校以及高新技術企業與縣(區)建立長期穩定合作機制,共建一批科研院校分支機構、聯合創新中心、成果轉化中心、產學研聯盟和產業孵化器等平臺[19]。
通過加大資金支持、提高人才待遇、改善科研創新環境、破解束縛科研體制機制等措施,重點培育一批涵蓋農業全產業鏈、跨學科、京津冀協同創新聯合體,用現代裝備、技術、管理等武裝農業,強優勢,破瓶頸,補短板[20,21]。采取定向委托、招標、揭榜掛帥、訂單科研等形式,組裝一批面向縣域農業農村急需、節本增效、綠色生態的集成技術。
持續推進國家和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優中選優,組建科技專家服務團,根據全省“四個農業”發展定位,結合區域生產需求,對癥下藥,精準選派優秀科技人才下沉一線,建立科技人員工作服務站,采取網格化包片制形式,打通科技創新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之間的“最后一公里”[22]。鼓勵科學家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都做起來。
積極創造就業條件為支撐[23],政府部門加強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促成農業規模化或集約化生產,以補貼、優惠政策為保障,建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生活及工作環境,分別從精神上和物質上讓返鄉人員得到滿足[24,25]。激活鄉村生活環境治理“內生動力”[26],堅持以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作為留住及吸引人才的關鍵環節,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夯實鄉村發展的“基石”。
就目前來看,鄉村從業人員普遍表現為老齡化、受教育程度低、技能水平差等,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27]。因此強化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
3.3.1 大力培養鄉村實用型人才 統籌制定實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順應鄉村發展現狀,適應未來發展方向,實行“訂單式”培養,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鄉村人才培養。
3.3.2 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升鄉村人才整體素質水平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項重大舉措,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重要途徑[28]。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結合鄉村發展情況有針對性進行培訓,為鄉村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新興職業農民隊伍。
3.3.3 加強內外聯動,豐富人才支撐主體 多方借力借智,將各方面人才聚集起來,共同推進鄉村振興[29]。發揮產業集群、創新驛站、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現代園區、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創業資源聚集優勢,集成應用一批先進實用科技品種、技術和成果,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引領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村、示范基地、示范園,架起技術供需主體對接溝通暢通橋梁。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人才是服務鄉村振興的基礎,能有效滿足農村發展實際需求,解決鄉村發展實際問題[30]。多措并舉吸納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是河北鄉村振興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