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霞,孫青茹,牛細婷,蔡寧,尚丹,張利娜,王瑩*,謝東輝
(1.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51;2.保定市碳中和與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河北 保定071002;3.河北大學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作為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現代農業技術密集型領域,農業科技園區逐步成為了新時期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實現載體,并且起著示范引領的關鍵作用,是促進三產融合、提高現代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以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開展科技社會化服務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科技園區是指在農業科技力量較雄厚、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城郊和農村劃出一定區域,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外商投資興建,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集農業、林業、水利、農機、工程設施等高新技術為一體,引進國內外優質品種和先進適用高新技術,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展示現代農業科技為主要目標,對農業新產品和新技術集中投入、集中開發,形成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基地、中試基地、生產基地,以此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一種開發方式[1~3]。
農業科技園區是農業科技組裝集成的載體,是現代農業科技的輻射源,是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基地,對周邊地區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示范與推動作用[4]。
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是將農業科技知識、技術以及信息等非傳統的農業生產要素帶入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致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因此,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水平指標體系構建包含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信息化2 個方面。此外,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國科發農〔2020〕192 號)明確指出“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5]。
河北省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社會化服務在促進農業、農民增收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但仍然存在人才與資金匱乏、運營機制不完善、宣傳力度不足等問題。
農業科技園區將新技術、新成果應用到園區并進行示范推廣,園區的科技社會化服務需要具有專業知識、富有農業生產技術經驗、善于經營管理、順應市場規律的創新型復合人才。就河北省農業科技園區社會化服務總體情況而言,不僅缺乏農業生產專業技術人才,更缺乏創新型經營管理人才。此外,技術創新動力不足、自主創新意識不強、高新技術創新人才匱乏是制約農業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因素[6]。
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與運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由于農業生產風險大、周期長,導致金融資本不愿進入到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投資中;加之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社會化服務缺乏資金的風險評估、政策性及商業性貸款的技術咨詢等功能,很難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導致農業科技園區資金籌措困難,科技社會化服務出現資金瓶頸,制約著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社會化服務的進一步發展[7]。
河北省的農業科技園發展時間比較短,沒有建立起規范統一的科技服務體制,管理運營方法不科學,評價體系不統一,在科技社會化服務過程中缺乏宏觀調控和組織協調,損害了服務對象的利益,降低了農業科技園的效益。
由于宣傳力度較小導致農戶或農業企業對農業科技園區的業務了解甚少,園區的新技術(病蟲害防治、施用化肥與農藥、田間管理等)、新品種(新品種展示等)無法較快地推廣到農戶或農業企業,無法有效的將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輻射到周邊地區。
3.1.1 建立科研人員定期培訓制度 農業科技園區應定期組織科研人員參與培訓活動,以培養農業科研人員綜合素質;鼓勵其到農業生產一線進行農業科技社會服務,促進科技社會化服務工作質量的提高。
3.1.2 與其他科研單位合作研發 積極推進和高等院校及科研單位合作研發項目,通過合作項目,設立科研研發基地及學生實習基地,邀請高等院校及科研單位的人員到園區兼職從事技術開發研究[8],允許高等院校的學生到園區實習并開展研究工作。使農業教育、科研和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3 個方面緊密結合,提升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技術含量。
3.1.3 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 根據園區的發展需求,精準引進高層次人才,促進園區更好地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高質量農業科技服務人才。
3.2.1 政策扶持 當地政府要完善政策扶持,充分發揮積極引導作用,建立完善的農業補貼和財政投入政策,在目前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擴大財政資金投入比例,加大財政支農力度,調整農業補貼結構。
3.2.2 吸引民間資本投入 積極開拓思路,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民間資本;探索創新形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參與建設園區,保證園區科技社會化服務活動的正常開展,促進園區的科技社會化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1 建立長期科技服務合作關系 定期開展各種服務活動,建立長期科技系列培訓制度,對新型職業農民、基層農技人員、青年農場主、農民技術員及農村勞動力等服務對象通過網絡教學、短期培訓班等方式開展科技培訓,培養高質量的新型農業經營者。
3.3.2 探索全方位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 根據農業科技園區的自身特點,探索并總結全方位科技服務模式。建立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的運行機制,圍繞每個產業產前、產中、產后進行完整科技服務工作。同時針對各個生產環節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術服務,以滿足生產的組織化與產業的外延化。開展為服務對象提供“保姆式”“輔導式”全程對接科技服務,還要幫助他們了解社會的新動向,開展綠色農業發展的技術指導、培育品牌、拓展銷售渠道等服務項目,做到對服務對象負責,保障他們的切身利益[9]。
利用網絡構建公共服務信息平臺。通過互聯網等技術,構建智慧化的科技園區和科技服務對象之間信息平臺,建立以技術咨詢、供需信息服務、市場開拓、人才培訓等為重點內容云服務平臺,最終要推動線下線上的科技社會化服務。通過平臺整合各方資源進一步設立數據庫,為供需雙方各方面提供科技服務,通過網絡平臺聯系,傳遞共享前沿科技數據,提高園區科技社會化服務的業務能力[10]。同時完善服務企業和農戶產銷信息平臺,助力他們與超市、市場等直接對接,發展訂單,增加服務對象的銷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