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燁,俞嵩
蘇州市中醫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淺表性胃炎屬中醫學“胃痞”“痞滿”等范疇,是指以自覺心下痞塞,胸膈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主要癥狀的病證。痞滿按發病部位可分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蘭室秘藏·中滿腹脹》論述因虛生痞滿:“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或臟寒生滿病[1-2]。”胃痞的病位在胃脘,基本病機是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所以,治療總以調理脾胃升降、行氣除痞消滿為基本原則[3-4]。中醫認為,濕熱滯胃型淺表性胃炎的病機為濕熱壅滯胃腑,阻滯氣機。胃氣郁遏,致胃脘痞滿,脹悶不舒,按之濡軟;濕性黏滯,滯于胃腑,阻滯氣機,濕滯難化,而出現口黏膩,納差食減;濕性重者,困脾則不能濡養四肢肌肉,而見頭身沉重,肢軟乏力;濕邪下注大腸則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爽;化熱則口干而臭,口渴喜冷;舌苔、脈象均為濕熱之象[5-6]。胃脾各為表里,互為陰陽,五行相生相克。針刺是將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穴位進行刺激,有著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7-8]。筆者采用半夏瀉心湯合黃連溫膽湯聯合針刺治療脾胃濕熱型淺表性胃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蘇州市中醫醫院收治的70例脾胃濕熱型淺表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試驗組,每組各35例。常規組男23例,女12例;年齡32~76(45.08±7.21)歲;病程1~5(3.25±0.78)年。試驗組男24例,女11例;年齡31~77(45.23±7.18)歲;病程1~6(3.78±0.9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9],淺表性胃炎:黏膜可見紅斑(點、片狀、條狀)、粗糙不平、出血點/斑;萎縮性胃炎:黏膜呈顆粒狀,黏膜血管顯露,色澤灰暗。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10],胃脘痞滿,脹悶不舒,按之濡軟,兼見納差食減,口干黏膩而臭,口渴喜冷,頭身沉重,肢軟乏力,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爽,舌質紅赤,苔白黃而膩,脈濡數。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入組前1周內未服用過抗生素藥物;對本次治療方案無禁忌證。
1.4 病例排除標準合并肝、腎、肺功能異常;合并免疫系統異常;均在抑郁癥、情感障礙,無法配合隨訪者。
1.5 治療方法常規組給予常規針刺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取穴:主穴為中脘、關元、氣海、下脘、天樞;配穴為梁門、期門、肝俞等,主穴均采用深刺法,配穴采用淺刺或梅花刺。腹部進針時避開毛孔、血管,施術要輕、緩。如針尖抵達預計的深度時,一般采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內的大網膜有足夠的時間游離,避開針體,以避免刺傷內臟,進針后3 min捻轉1次,每日1次,每次30 min,10次為1個療程。
試驗組在常規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半夏瀉心湯合黃連溫膽湯,藥物組成:黃芩9 g,炙甘草6 g,干姜9 g,半夏12 g,大棗4枚,人參9 g,黃連5 g,竹茹 9 g,枳實9 g,陳皮6 g,茯苓9 g,甘草3 g。由蘇州市中醫醫院中藥房統一煎煮,每日1劑,每袋250 mL,早晚各1袋。
1.6 觀察指標
1.6.1 中醫證候積分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脘脹滿、納差、呃逆、口苦等中醫證候積分,分數與癥狀呈正比。
1.6.2 腸屏障功能障礙預警指標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D-乳酸、腸脂肪酸結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二胺氧化酶。
1.6.3 免疫功能指標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D3+、CD4+、CD8+、CD4+/CD8+水平。
1.6.4 炎性因子水平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1.6.5 生活質量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活力、軀體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及總體健康進行評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2.1 兩組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兩組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腸屏障功能障礙預警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D-乳酸、I-FABP 及二胺氧化酶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CD3+、CD4+及CD4+/CD8+低于本組治療前,CD8+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腸屏障功能 障礙預警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2.4 兩組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IL-2、IL-6 及TNF-α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4。
2.5 兩組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活力、軀體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及總體健康等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5。

表4 兩組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 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5 兩組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共司水谷的納運和吸收,清升濁降,納運如常,則胃氣調暢。若因表邪內陷入里,飲食不節,痰濕阻滯,情志失調,或脾胃虛弱等各種原因導致脾胃損傷,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即可發生痞滿[11-12]。主要臨床表現為按之柔軟,壓之不痛,常伴有胸膈滿悶,飲食減少,得食則脹,噯氣稍舒,大便不調,消瘦等。暴飲暴食,恣食生冷粗硬,嗜飲濃茶烈酒,過食辛辣等飲食因素及情志、起居、冷暖失調等誘因皆可加重本病的病情[13-15]。淺表性胃炎多為慢性起病,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纏綿難愈。脾胃濕熱型淺表性胃炎致腸胃功能失調,升清降濁與傳化失常,噯氣、泛惡、脘腹脹滿、苔黃而膩皆為脾胃濕熱、氣機不利實證之象。臨床多以清化運滯、和中調治為治療大法,切不能急用溫補之法。
中醫治療胃病,有調理和治療的雙層作用,根據不同證候而辨證論治,采用健脾益氣、和胃清肝、活血化瘀、滋養胃陰、收斂制酸等方法[16],達到抑制胃酸分泌、解痙、消炎、促進潰瘍愈合等目的[17-18]。半夏瀉心湯中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炙甘草潤肺止咳、緩急止痛;干姜調理脾胃、祛風除濕;半夏鎮咳祛痰、降逆止嘔;大棗補益脾胃、益氣生津;人參大補元氣、健脾益肺。黃連溫膽湯中黃連清熱除濕、瀉火解毒;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枳實破氣消積、止咳化痰;陳皮健脾開胃、燥濕化痰;茯苓健脾和胃、養心安神;生姜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諸藥相合,共奏清熱燥濕、健脾和胃之功。
針刺療法是根據中醫理論,采用毫針對人體俞穴進行直接刺激的一種外治法,對增強身體機能、調和陰陽、防病治病有著重要作用[19]。本研究取穴主穴為中脘、關元、氣海、下脘、天樞等。胃為六腑之中心,以通降為順,中脘穴具有健脾和胃、化濕降逆的作用;關元具有回陽固脫,溫經散寒之效;氣海穴偏重于補氣;下脘健脾和胃、消積導滯;天樞具有疏調大腸,調中和胃,理氣健脾,扶土化濕之功[20-24]。配穴為梁門、期門、肝俞。梁門屬足陽明胃經,主要治療脾胃失調而導致的脾胃病;期門具有和胃止痛之功效,主要治療嘔吐、呃逆等消化系統疾病;肝俞主治脅痛、胃痛等病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D-乳酸、I-FABP及二胺氧化酶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說明半夏瀉心湯合黃連溫膽湯聯合針刺療法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腸屏障功能。兩組患者治療后CD3+、CD4+及CD4+/CD8+低于本組治療前,CD8+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后,試驗組免疫功能得到明顯提高。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活力、軀體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及總體健康等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高于常規組(P<0.05)。證實半夏瀉心湯合黃連溫膽湯聯合針刺療法對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活力、軀體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有改善作用,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半夏瀉心湯合黃連溫膽湯聯合針刺治療脾胃濕熱型淺表性胃炎,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腸屏障功能恢復正常,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