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吳易霞

開展大面積無人插秧
初冬時節,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廣袤的黑土地覆蓋著厚厚的冬雪,在節氣的變化中靜養生息為來年蓄力待發。雖然土地已經變成了白色,但是通過物聯網數字化平臺依然能夠看到這片黑土地可喜的變化。
五年前,在七星分公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留下的囑托,言猶在耳。化驗室里,曾與總書記面對面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總經理張少波說:“目前七星分公司耕地質量平均提高0.1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每年提升0.02個百分點,不要小看這一點點的數字變化,對于耕地中這個‘大熊貓’而言,這是七星人保護黑土地取得的一大步成績,也是七星分公司實施耕地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縮影。”
牢記殷殷囑托,懷揣“國之大者”,守好黑土地,護好大糧倉。七星分公司通過實施“高位推動、科技賦能、項目建設”三大舉措,真正把黑土地保護的論文寫在了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
端牢中國飯碗,肥沃的黑土功不可沒。把保護黑土耕地作為重大政治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七星分公司這幾年始終踐行這一理念。通過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科學謀劃,構建起了“分公司統一領導、班子成員齊抓共管、農業生產部專責監督、其他部門及單位各負其責、職工群眾支持參與”的黑土地保護工作格局。
十一月初,七星分公司連續兩次召開黑土地巡查專項工作會議和黑土地保護重點工作會議。兩場會議,一個主題,將黑土地保護放在高位。七星分公司始終堅持把黑土地保護利用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性工程,成立由分公司總經理任“田長”的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黑土地保護專門機構,不斷強化黑土地工作體系建設,并出臺了《七星分公司黑土耕地保護“田長制”工作實施方案》。方案中明確了“田長制”的任務目標、指導思想、組織體系、工作職責和保障措施,明確了分公司級、部門級、管理區級、戶級田長成員及工作職責,構建了任務清楚、責任明確的工作體系、目標體系和責任體系。
“構建起權責明晰、體系完整的工作任務,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對于更加高效、科學、精準地開展黑土地保護至關重要,縱觀五年來七星分公司土壤有機質變化情況,不難看出七星的黑土地保護卓有成效,成功交出一份‘優糧’答卷。”七星分公司總經理黎東光自豪地介紹。將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納入重點工作實績考核重要內容,落實到戶,形成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田長制管理體系,激勵七星人共同愛護黑土地、保護黑土地。
在這片肥沃的耕地上,七星分公司將保護黑土地的“格局”不斷放大,2023年與華中農大、揚州大學、南京大學、東北農大、八一農大等科研院校合作,組建黑土地保護專家團,共同探索黑土地保護與智慧農業融合發展模式,形成了“用得上、有影響、留得下、推得開”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團隊成果。

萬畝大地號無人收獲場景
科技,是保護黑土地的“金鑰匙”。10月9日,國家生態部與北大荒集團聯合成立的北大荒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實驗室在七星分公司揭牌。實驗室圍繞農業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需求,將依托七星分公司在農業領域的豐富經驗和生態環境部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優勢,開展黑土地生態可持續利用技術體系、黑土地農業減排固碳技術研究應用等,共同推進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七星分公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化驗室主任金立軍從事黑土地保護研究工作已經有15余年,他和他的團隊用科技手段探索在保護黑土地的前提下,不斷提高黑土地產能。金立軍說:“保護黑土地,既要保護,又要利用,要處理好‘養地’和‘用地’之間的關系。”
眼下,七星分公司采集的1160余份土壤正在黑土地保護實驗室里開展土壤氮磷鉀等有機質的測量和化驗,工作人員根據土壤體檢報告開方配肥,實現土地的精準施肥。除了測土配方施肥這項技術外,七星分公司探索形成了“一室、百點、分級”的黑土地保護模式,推廣應用智能節水灌溉、合理休耕輪作、秸稈全量還田、旱平免攪漿、有機肥替代化肥等多項農藝技術措施,探索改善黑土地質量,以解決黑土變“瘦”、變“薄”、變“硬”等問題。
良技護良田,保護黑土地,探索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模式至關重要。七星分公司農業生產部副部長姜灝說:“七星分公司嚴格落實技術研發、試驗示范、農機裝備開發、技術推廣四大技術體系,大力推進秸稈粉碎還田和秸稈打包回收利用工作,劃定秸稈禁燒、粉碎還田、翻旋整地、離田利用責任區,以網格化包保模式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目前已覆蓋20個管理區的每一畝農田。”
秦玉秋是七星分公司的水稻高產創建戶,他家的水稻畝產超過了800公斤,同時也是嘗到保護性耕作模式甜頭的人。“黑土層變厚了,地就有勁了,糧食產量和質量都上去了,收入也就高了。”秦玉秋看著腳下的黑土地感嘆說。
為全方位保護和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七星分公司建設了農業科研管理大數據平臺,收集了本地區10年的化驗檢測數據、16年的農業科研課題數據、60年的農業氣象數據進行精準計算。同時依托農業物聯網建立了耕地質量監測大數據中心,建設了100個包含耕地主要土壤亞類的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為黑土地監測提供數據支撐。
黑土地保護,既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撐,也需要現代工程項目建設的支持。秋收結束后,七星分公司種植戶王萬里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對收獲完的地塊進行格田規模化改造,為明年農業生產做好充足準備。王萬里說:“600畝的耕地由原來85個小格田改造為35個大格田,不僅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全程作業的質量和效率,還能解決因地塊不平導致水層不一致造成的肥料流失或脫肥等問題,從而達到節本增效的效果。”
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護黑土地的重要舉措。2018年以來,七星分公司緊密結合耕地資源實際、農業生產實際,共開展12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其中包含了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建設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等。如今,七星分公司已實施土地整理和本田改造面積60萬畝以上,其中標準化格田改造面積15.6萬畝,許多昔日的“低產田”變成了“高產田”。
據七星分公司水利工程部部長劉憲成介紹,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糧食產量提高10%,肥料利用率提高2%,灌溉率提高7%,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以上,有了項目建設作支撐可以更有效地保護黑土地質量,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耕地質量關系國家“飯碗”,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黑土地保護重要的工程化手段。七星分公司副總經理李振宇說:“七星分公司將高標準農田的‘高’歸結為四方面:農田質量高,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地勢平坦;產糧能力高,作物生產條件好、產量潛力高;抗災能力高,旱能澆、澇能排,確保及時灌溉;資源利用效率高,機具裝備先進、農機農藝融合,農業資源得以高效利用。”
那么,如何建成高標準農田?對此,七星分公司將農機、農技、農藝有效融合,在農田里打造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資源效率高的“田、路、埂、渠”農田。為保證建設質量和進度,七星分公司不斷加強規劃統籌和資源整合,提前規劃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并與相關部門簽訂目標責任書,加快推進土地平整、田塊規整、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工程建設,著力打通農田“大動脈”,疏通農田“毛細血管”,為黑土地“加油鼓勁”。下一步,七星分公司將聚焦保護黑土地,守好大糧倉,高質量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未來五年內,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全力打造北大荒集團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樣板和示范。
“天空地”立體掃描、為黑土地“把脈”;精準施肥技術發力,為黑土地“上勁兒”;保護性耕作技術探索,為黑土地“續航”;綠色工程打造現代農業,為黑土地“充電”。未來,七星分公司將繼續在黑土地保護上久久為功、持續發力,在黑土地保護樣板工程的奮斗路上,用一個個新方法、新模式,一項項新機制、新技術,助力“耕地中的大熊貓”地力提升,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

北大荒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實驗室落地七星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