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雯
統領課是一章內容正式授課的第一節課,對全章框架、內容、方法、思維等要素進行梳理,是承載整章教學內容的先導課,具有統攝作用,旨在讓學生“先見森林,再見樹木”。
一元二次方程知識量大,復雜程度高,是更深層次上對實際問題中含有未知數的等量關系的表達方式,也是繼續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數及二次曲線的重要基礎。教師要加強對單元統領課的重視和研究,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弗賴登塔爾將“數學化”分為水平數學化和垂直數學化兩種形式。水平數學化,是學生可以運用教學工具發現和解答生活情境中的問題;垂直數學化,是在數學系統內再組織的過程。簡單來說,水平數學化是從現實世界走進符號世界,而垂直數學化是在符號世界中前進。教師對兩種數學化重視程度有差異,會在教學實踐中發生權重分配上的偏差。因此,兩種不同維度的數學化如何合理地分配權重,也需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進行微調。就一元二次方程統領課而言,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提煉實際問題中的數學成分,將實際問題向數學問題轉化,讓學生經歷“分析→提煉→抽象”的過程,實現水平數學化的順利過渡;也要引導學生對研究策略和路徑進行遷移,建立垂直數學化的探究路徑,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1)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情境 小明購買了16m 的籬笆,計劃圍一個矩形花圃。看著12m 的圍墻,小明陷入了沉思……
【設計意圖】設計的情境開放程度大,入口寬,學生極有可能“走”向二次函數。如何從函數一步步“走”進二次方程,對教師課堂應變能力是極大的考驗。如此開放的設計,是希望最大限度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提出有“數學味道”的實際問題,將實際情境與數學表征進行轉化。
(2)設計問題串,讓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師:怎樣圍才能使矩形花圃的面積最大?試一試。
生1(預設):從充分利用圍墻的角度考慮,如圖1,當AB=2時,S最大,S=24。
圖1
師:這時面積是最大的嗎?
生2:從“圍成正方形面積最大”的經驗出發,如圖2,當AB時,S最大,S=。
圖2
師:這是最大的面積嗎?還能圍成其他形式的矩形嗎?有多少種可能?
師:你還能找出比圖2 面積更大的矩形嗎?試一試。
【設計意圖】如果僅停留在“最大化”的問題上,本題只能算是帶有數學味道的“生活化”問題。教師應順著學生的想法,沿著“最大化”這一優化路徑,引導學生嘗試、探究,在反復試錯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數學工具,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學生通過反復計算,在試圖找出“最大化”方案的過程中,將生活化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已經從“生活化”轉向“數學化”。
(3)建立數學模型,讓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通過嘗試,學生發現,無論是“充分利用墻的長度”,還是“圍成正方形”,都不能使圍成的矩形面積最大。
生3:根據運用方程解決問題的經驗,我們可以設AB=xm,BC=(16-2x)m,面積為x(16-2x)=-2x2+16x=-2(x-4)2+32,當x=4時,面積最大,為32。
【設計意圖】“圍花圃”這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經歷從生活世界走向符號世界,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從“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到“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再到“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學生結合已有經驗形成功能更強、結構更復雜的新模型。
(1)從數學概念到新數學概念的平行結構探究,完成“整式方程”體系的完整建構
師:這是我們學過的方程嗎?我們學過哪些方程?你可以給這個方程下個定義嗎?整式方程的命名通常遵循什么規則?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內涵的類比研究,滲透類比思想,使學生對方程中涉及的“多元”“高次”有了進一步認知,同時完善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的概念體系,為更多類型方程的探究奠定了基礎,也為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提供了一致的探究路徑,進而推廣到對整式方程概念內涵的探索。
(2)探究路徑的遷移
師:我們對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進行哪些方面的研究?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將方程的研究策略和研究路徑進行遷移,即:定義→解→解法→應用,確立“垂直數學化”這一預設目標,讓學生建立一般化的研究策略、路徑,對一元二次方程做進一步探究。
(3)在“消元”和“降次”兩個方面統一化歸思想
師:回顧其他方程的解法,你怎么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怎樣降次?這些“降次”的方法適用其他一元二次方程嗎?
【設計意圖】結合“消元”“化整”的經驗,學生順理成章地將“化歸”思想遷移,“降次”應運而生。
(4)對比研究,完善方程“解法系統”的完整性建構
問題1 解方程:(1)(x+1)3+8=0;(2)-3=0。
師:這些方程的解法有什么共同的數學思想嗎?
【設計意圖】從“一元”到“多元”、從“一次”到“高次”、從“有理”到“無理”,學生經歷不同方程解法的對比分析過程,發現不同解法中蘊含著相同思想——“化歸”思想,完善方程“解法系統”的完整性建構,實現數學思想的再度升華。
(5)建立方程與函數的聯系,培養學生數學“區塊鏈”意識
師:是否可以圍成比32m2更大的矩形呢?隨著x的變化,S也在變化,怎樣才能圍成最大矩形?
【設計意圖】回歸問題情境,讓學生體會方程是用來刻畫現實世界的模型,也是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數學工具。通過引導學生對數量關系中“變化而變化”的思考,學生主動挖掘新函數模型,建立方程和函數“區塊鏈”的意識。
良好的統領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提高學習效率,厘清本章所涉及的基本數學問題、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同時,學生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縱觀全局,無論對水平知識體系的橫向遷移,還是對垂直知識體系的縱深推進,都能得心應手。統領課教學就是“先見林,再見樹”;如一盞“明燈”,為后續學習指明方向,它照亮了數學學習之路,讓學生更加明確做什么、怎樣做以及為什么。
當然,統領課只明確學習主線和方向遠遠不夠,更應結合相互關聯的“區塊鏈”,引導學生主動對數學知識、數學模型及數學思想進行“鏈接”,對數學知識乃至整個數學系統溯本求源,在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美妙之處。通過一步步、一層層的探索,對比,聯結,數學知識系統變得更加完整,數學方法變得更加完善,學生逐漸養成獨特的“數學眼光”、深度的“數學思維”和精準的“數學表達”,從而最終落實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