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焱 陳會利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8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和提高學校就業率的一個有力舉措。創新創業詞組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創新創業是并列詞組,即創新加創業。另一種認為創新創業是偏正詞組,跟傳統的創業不一樣,屬于帶有創新性質的創業。全國參與學校最多、獎項含金量最高的兩個比賽,一個是“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一個是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這兩個大賽主要是為了檢驗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成果,促使高校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所以,我們現在討論的創新創業,應該理解為第一個意思。和中專學校、高校培養目標有所不同,高職院校主要培養的是高素質的應用技術人才。創新創業的目的不是為了把每個學生培養成發明家或公司老總,主要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技術人才。素質是基礎,創新能力是核心,應用型是目標[1]。這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一致的。
專業能力是創新創業的支撐,創新創業是學生職業能力的有力補充。通過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知識,學生能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習創新創業知識[2]。高職院校要想提高所培養的人才的質量,就需要將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三種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應用模型基礎》課程是室內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針對高職院校設計類開設的這門課程,主要以立體造型表現技能培育為中心,對學生的培養更注重滿足社會生產的崗位需求,培養其成為具備創新素質,具有較強應用技能的一線設計人員[3]。學習內容涵蓋現代工藝和傳統工藝的了解,主要有陶藝的成型、施釉與燒成,陶藝成型法、施釉類型、燒成等內容。在教學規劃和設計上注重陶藝產品的研發設計,實踐為主,理論為輔,創意優先,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課程研究主要圍繞技術技能加創新創業的定位,以專業技術技能教育為基礎,樹立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熟練掌握實用陶藝工藝的表現形式、表現方法、制作工藝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夠激發和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發散思維、跳躍思維,提高想象力,這對于學生打破定向思維,重新認識事物,開展創新活動具有很好的啟迪作用[4]。繼而引導課程和創新方面的融合。
學校相關校企合作單位作為《應用模型基礎》課程的建設單位,積極投身于課程建設,選派專業技能人員給學生授課。該項目的企業導師主修陶藝設計制作,是一名非遺項目繼承人,為博物院復制過一批西晉瓷器。企業導師為藝術類的學生開設了傳統瓷器的燒成演變、陶藝的制作等系列專題講座?;谶@種校企合作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在實際應用中被證明是可行的,可以通過專創融合的校企合作平臺作為課程實驗實訓、企業實踐相結合的大平臺。經過校企雙方的聯合培養后,學生可以成為技能型、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
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在高職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雖然不同,但地位一樣。這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之一,全國很多高等職業院校都在積極探索專業和創業有機融合的課程建設模式。通過《應用模型基礎》專創融合的課程建設,可以用來探討專創有機融合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與方法、考核評價機制等問題,通過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育,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專業教學體系,使創新創業教育依托專業教育和課程教育落地生根。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圍繞“專創融合”“以賽促練”,將專業知識技能和創新創業教育、職業技能大賽等有機融合,也可以將大學生“互聯網+”等創新創業大賽導入課程訓練項目,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入專業實踐環節,積極推進本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和實踐,促進創新創業大賽賽事邁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5]。同時探討《應用模型基礎》專創融合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融合以及考核評價等方面的構建及策略。創新創業教育十分注重實踐和創意環節,而專業課程教育注重理論加實踐環節,課程實施中以《應用模型基礎》的實踐環節作為“專創融合”特色示范課突破口,企業導師和專業教師同時參與,整合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在《應用模型基礎》課程創新創業和專業融合的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一些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實用途徑。例如,新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機制的融合、理念的融合、體系的融合以及師資隊伍和教學內容的融合等等。
1.生產性項目導入
構建《應用模型基礎》課程教學實踐實訓基地,企業導師深度參與指導,企業實際項目導入《應用模型基礎》課程教學,依托校企合作單位的實踐實訓基地,形成校內老師、企業導師和學生、校內理論與校外實踐、學校講授與實際生產之間的對接,充分發揮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的優勢,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真正能夠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實訓基地為創新創業教學和專業課程教學提供實際的可操作性。
在《應用模型基礎》課程的教學體系改革過程中,以點帶面,通過以生產任務為課程實施對象,以職業技能大賽為抓手,對室內藝術設計專業所涵蓋的崗位群進行任務分析與職業能力分析,以傳統手工工藝對產品定位與消費需求為主線,以應用模型與陶藝設計應用的各環節的能力為依據,按學生的認知特點,分層次教學,專業老師和企業導師共同參與,將陶藝設計的理論知識學習與設計方法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帶動其他課程的建設,使設計類學生除了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外,還具備相應的創新創業能力。
2.成果導向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必須重點關注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依據專創融合課程的定位、特點和OBE(成果導向教育)教學理念[6],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達成企業的產品設計目標,通過企業各種各樣的設計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創意、創新、制作等相關活動,提升學生在社會生產中的競爭力,為學生生產出完整的作品提供幫助。
3.課程建設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7]。《應用模型基礎》課程在現有的課程標準上肯定是無法滿足專創融合的需求。專創融合性質的《應用模型基礎》課程,可以突出以“模型設計為核心+技術(創新)+商業運作意識培養(創業)”的特點,建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8]。課堂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主戰場,無論是學生的專業能力還是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都離不開課堂教學。課程資源建設可以結合專業能力培養和創新創業素質提升,以課堂教學推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課堂上可以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用創新思維的創意出現本身就是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有益嘗試[9]。對于缺乏想象力和創意思維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增加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多欣賞和學習高水平的設計作品[10]。在課程校企合作開發環節中,可以依據校企雙方各自的優勢和特點進行分工合作,如創意和理論提升由高職院校負責,實踐項目和創業實踐由合作企業實施。
此外,還要緊跟時代發展,建設專創融合的信息化課程,加大在線開放課程的開發。在實踐教學環節則加大與企業融合深度,教師團隊建立課程工作室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課程工作室形成“企業+專業技能培訓”向“創新思維拓展+創業技能”的雙向轉化。教師團隊建設課程工作室作為學生實踐與創業的工作平臺,[6]學生在課堂上或者在課余時間可以利用課程工作室創作三維模型作品,作品可以利用企業平臺進行銷售,進而實現學生的作品價值。
4.師資隊伍
專創融合課程實施除了企業導師外,同樣離不開高職院校一線專業教師的具體工作開展,但符合條件的教師的數量各個高職院校都比較缺乏,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迫在眉睫。專創融合課程的建設探索,可以實現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師資隊伍的融合。通過《應用模型基礎》課程建設可以形成“雙師+創新創業導師+行業企業導師”的三師結構團隊。一是在建設期準備派出相關人員參加專創融合培訓班,并將培訓收獲與其他老師分享,共同提升水平;二是與學校創新創業學院進行協同,雙方師資互補,共同為人才培養助力;三是積極聘請有經驗的行業企業導師,通過授課、講座、實踐來豐富和提升專業教學團隊,通過校企合作,實現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師資隊伍的融合[11],從個人角度分析問題,從合作角度解決問題,成為具體務實的“專創融合”教學團隊[12]。
筆者對該課程的專創融合實際效果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對象限于上課的兩個班級,78 名學生參與了網絡問卷的調查,調查結果通過SPSS 進行信度和效度的檢驗。
信度檢驗結果如表1 所示:
從表1 可知:本次調查的信度系數值0.888,說明本次參與調查的學生填報的數據可信度高。
在“CITC 值”部分,分析項的CITC 值均大于0.4,說明本次調查的分析項之間相關性強,同時也說明可信度高。綜上所述,本次調查所采集的數據可信度滿足進一步分析的需要。
效度檢驗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效度分析結果
效度用于測量定量數據的設計是否合理,可以用來說明設計的問卷是否有效、準確程度如何。常用的效度指標有KMO 值、方差解釋率值、因子載荷系數值等。KMO 是用于比較變量間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指標。共同度值就是公因子方差值,表示信息的提取量,用來排除不合理研究項,該值越大說明信息提取量越大。方差解釋率值反映出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和模型解釋能力,因子載荷系數用于對因子內測量變量進行篩選。一般情況下,量表數據可以采用效度分析,而非量表題目一般不進行效度分析,采用文字形式進行描述以測量問卷的有效性。
從表2 可知:本次調查的所有項目的公因子方差值均高于標準值,充分說明網上問卷調查的數據可以被有效提取。KMO 值為0.793,進一步說明本次問卷采集的數據可以被有效提取信息。此外,3 個因子的方差解釋率值旋轉后累積方差解釋率為71.089%,充分說明研究項的信息量可以有效提取出來。最后,結合因子載荷系數數值,表明因子和本次調查的研究項對應關系與預期相符,效度令人滿意。
調查的數據表明,56.41%的學生畢業后想進行創業,89.74%的學生認為《應用模型基礎》專創融合的目標已經達到,通過本門課程的實施,可以顯著提高專業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又能促使學生將課程中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13],課程研究得到了有效的驗證。
對專業教師來說,專創融合的課程建設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專業課教師以前只關注專業能力的高低,但是講授專創融合的課程除了要求教師有很強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教師熟悉行業和產業的相關政策法規、市場規則,充分挖掘高職學生基于專業知識的創新、創造意識,培養一專多能的高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