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銀花,趙仕奇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新一輪的產業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產業協同創新不斷突破地域和組織的界限,傳統的創新模式被打破,創新流程和方式的新規則和新秩序正在建立。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的深度結合,充滿活力的平臺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孕育成形。產業協同創新機制是促進江蘇區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高其在國內外競爭力的關鍵路徑。江蘇區域產業創新的主方向是協同創新,各級政府和各產業部門越來越重視協同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本文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分析江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的制約因素和影響要素以及產業協同的創新機制,為帶動產業加速轉型、提高經營管理效率、促進產業模式創新、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有益參考。
(1)協同創新的內涵。對于協同創新的內涵、協同創新的效果,HAKEN[1]指出要實現1+1>2 的協同效果,產業內部之間應通過互動完成系統內部的有序狀態。GREER 等[2]提出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的基礎是企業之間相互關聯的組合能力。在SERRANO[3]研究的基礎上,謝婕[4]對協同創新的內涵進行完善和深入研究,指出跨區域的整合和多主體是協同創新的主要特征,協同創新由互動維度和整合維度構成。DAVIS 等[5]提出協同創新是協同的相關理論在創新區域的應用和延伸,其核心模式和組織關系是績效提升和相關知識的增值。
(2)產業協同創新網絡實證研究。ROWLEY 等[6]研究網絡結構和主體關聯對不同產業的影響,重點分析不同聯系度占主導地位的網絡、產業和績效之間的關系。MEAGHER 等[7]對德國23 個創新網絡、600 個網絡成員進行實證調研。CAPALDO[8]提出創新能力和網路強弱關聯的新框架模型。國內,邵云飛等[9]運用復雜網絡仿真方法對產業協同創新網絡的網絡結構及企業不同的技術學習策略對技術學習績效的影響進行分析。周志剛等[10]研究企業創新網絡中跨組織知識共享行為的演化博弈。
(3)協同創新影響因素。謝婕[4]等研究者研究了技術要素和市場協同創新的影響因子。SCHWARTZ等[11]提出地理空間的臨近優勢能更有效地實現產業之間的資源轉移和協同創新;夏麗娟等[12]在此研究基礎上,通過實證提出技術臨近性、地理鄰近性和網絡臨近性對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的影響。HANSEN[13]、SCHULZE 等[14]、FAWCETT 等[15]認為提高產業聯盟協同創新效率的關系是關聯和信任。AN 等[16]提出協同創新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各主體的主觀因素、知識結構和共享意愿;楊慧楨等[17]也研究了影響協同創新的關鍵因素。
工業互聯網平臺和產業協同創新的重要性已得到學者們的充分關注,但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機制的研究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1)對工業互聯網平臺基礎上的產業創新機制的探尋研究還不夠深入和成熟。國內外學者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討論多集中在技術、概念和標準上,缺乏對區域新情境下產業協同創新的研究,沒有從工業互聯網平臺視角分析區域產業對商業模式構成元素的影響,沒有考慮到內外部交互的視角。
(2)對產業協同創新的制約因素和影響要素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和深入,無法從根源上解決產業的協同創新問題。綜合現有的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前期很多學者對傳統產業協同創新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但相對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前瞻性和復雜性,新平臺基礎上的江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研究仍顯不夠。
(3)多位學者重點研究產業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過程和內涵,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績效、產業成員協同創新的關鍵需求以及成員協同創新的激勵要素等方面的研究較少。
(4)對協同創新方面的研究僅停留在合作的外圍條件供給,而更深入的內部各要素的相互促進作用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協同創新機制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江蘇區域產業平臺、網絡技術、安全保障、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以及配套的體系和機制日趨完善和成熟,形成的產業平臺的生態體系充滿活力,平臺的發展和產業賦能能力不斷增強,平臺應用廣泛,能高效地促進區域產業的協同創新,互聯網平臺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1)區域產業互聯網平臺的融合創新應用快速落地。在新時代背景下,江蘇區域產業依托產業機理模型、協議轉換、計算模型、數字孿生等平臺關鍵技術,為不同服務產業對象構建區域產業協同創新互聯網平臺。平臺的網絡、安全保障、配套的政策和產業政策體系基本完善,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大數據、安全服務、智能制造和產業組網等解決方案,區域產業互聯網平臺的融合創新使平臺的實踐應用快速落地。
(2)區域產業平臺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新時代的信息技術快速更新換代,區域產業平臺技術與新興信息技術快速融合創新,人工智能、區域鏈、數據分析、數據集成等技術助推平臺形成創新的產業協同解決方案,為江蘇區域產業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互聯網平臺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了區域產業與信息技術的快速融合,實現了應用落地和創新,派生出新的產業模式、產業業態和協同模式,為區域產業的高速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
(3)區域產業多層次互聯網平臺體系的形成為產業賦能。江蘇區域的傳統產業依托區域產業互聯網平臺,基本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升級,平臺為多數產業賦能,平臺的創新協同生態體系趨于完善,形成了多層次協同創新的平臺發展體系。隨著平臺互聯網創新的不斷實施,平臺的服務創新能力、設備的智能化能力、資源的數字化管理能力、試驗的測試應用實踐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加速了江蘇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型技術產業的培育和生成。
(4)區域產業互聯網平臺形成產業鏈協同聯動效應。江蘇區域產業互聯網平臺的建成和應用成為產業布局的關鍵載體,推動了區域的產業集聚、協同創新和政企合作。江蘇區域互聯網一體化協同創新平臺形成了落地樣板和實踐應用路徑與產業鏈的協同聯動效應,帶動江蘇區域重點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整體提升,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穩定地發展,為區域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提供了驅動力和創新實踐平臺。
(5)區域產業互聯網平臺生態環境越來越完善。江蘇區域的互聯網生態環境建設面向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的各項政策和服務體系,不斷地升級和完善。在整體生態環境利好的情況下,政府、產業、行業、科技和金融等各方積極地深入融合合作。通過各種活動和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平臺和區域產業的融合模式和運行機制,區域產業依托平臺進行交流、合作和對接。區域平臺的搭建和服務,為區域產業的發展、協同創新、科技融合、各項服務生態鏈的形成和完善提供支持,為江蘇區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續生態環境。
在信息化的新時期,江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形式和機制都發生了變化,區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江蘇區域的社會環境和基本經濟條件具有獨特的區域特征,特色產業優勢明顯,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的主要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策制度優勢。江蘇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部署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提供了政策導向和堅實的基礎。會議出臺了諸多政策,如區域產業協同創新金融政策,強化區域產業協同創新金融政策支持和金融風險防控等。江蘇省政府批準實施《關于鼓勵支持外商投資設立和發展研發中心的若干措施》,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等,助力江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快速發展。
(2)生態環境優勢。江蘇省積極營造良好的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環境,圍繞區域產業協同配置創新要素,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和資金鏈深度融合,實現政府、企業、金融服務機構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協同配合,形成良好的產業協同創新生態。江蘇區域建成了包括產業集群和資本市場在內的高能級科創中心,構建了高能級人才高地,打造了高效的網絡工業服務平臺,形成了四鏈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空間布局優勢。江蘇不斷優化產業跨區域空間布局,著力打造區域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不斷優化創新空間總體布局;堅持全域協同,依托蘇南協同創新核心區,形成沿滬寧產業帶的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主軸,南京、蘇州成為區域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的主承載區;打造區域性創新節點,形成新的產業協同創新布局;打造分布合理、重點突出、區域協同的創新網絡平臺,加快重大產業協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水平實驗室矩陣;深化區域合作對接,融入國家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加快構建立足江蘇區域、服務全國、面向國際的開放協同創新格局。
江蘇區域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大數據、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等重點產業協同創新成效凸顯。江蘇區域重點產業向集聚化方向發展,具有較完整的產業鏈,協同創新網絡新格局已形成。江蘇建立了一批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協同創新機制和模式,形成了完善的協同創新載體,保障了區域新興重點產業的協同創新發展。但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如下問題。
江蘇區域產業特色明確,但也存在產業結構趨同、產業發展多處于同一階段、競爭大、協同合作不能深入、整體的協同創新程度較低、資源共享和互補方面優勢不明顯、區域產業發展規劃不明確、內部區域協調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區域產業發展未形成明顯的產業梯次,區域壁壘情況仍存在,不利于同區域產業的共生互促,無法達到理想的共享服務以及協同創新效應。
江蘇區域有眾多的優勢產業協同創新資源,全省有上百所本科和專科院校,擁有眾多的國家級和省級公共服務平臺和科研院所以及科教資源。目前,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過程中,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各類平臺及相關的人才資源沒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一些共性技術及關鍵的基礎性技術供給不夠穩定,缺乏共建共享的機制,產業協同創新資源的配置存在重復和使用效率低的現象,對區域產業的后續發展助力不足。
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系統建設中,應打破單一建設壁壘,高度重視產業集聚,加強區域產業協同創新體系的建設和完善。結合區域產業優勢,建立一套與協同創新體系相匹配的運行管理機制和模式,達到同步創新,為產業協同創新提供基礎保障和支持。
各區域主管部門推動企業協同創新合作多為任務驅動,而非基于市場的自發協同創新,缺乏有效的市場激勵和調節機制,市場的作用發揮不明顯,仍缺乏一套有效的市場協同機制和落地制度。區域產業國際化水平不高,前瞻性不夠,產業受國際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大,區域產業的生態環境不夠穩定。
江蘇區域產業主體分屬于不同的市區,產業有各自的特點、優勢、劣勢和訴求,協同創新過程涉及科技投入、人力資源投入、功能融合、利益分配的諸多問題,為提高區域產業參與協同創新的積極性,急需增強區域產業的內動力。
根據江蘇區域的產業特點,建立人才、科技創新和各類資源的共享平臺,通過平臺的資源共享,推進政府、企業、高校之間密切聯系和合作。區域內各產業依托平臺創新協同創新機制,實現技術、人才、知識等資源在平臺內共享、交流和流通,依托新時代云技術、工業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區域產業協同創新。
建立江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激勵機制、多向協同機制、資源協調機制等管理運行和保障機制(如圖1所示),相應的協同創新機制使區域產業參與的主體間遵循相關的管理、運行、共享、激勵、分配和保障等機制,進行多方面的共享和交流,實現區域產業的突破性協同創新。

圖1 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機制
本文研究新時代江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的現狀,分析協同創新的內涵、產業協同創新網絡實證和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提出新時代江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機制的研究還存在亟待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通過分析江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互聯網平臺基礎和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的優勢,對新時代江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存在的問題,提出增強創新內驅動力、建立資源平臺和建立產業協同創新機制的對策。本文嘗試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產業的加速轉型,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產業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實現產業轉型與經濟增長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