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燕莊
黨的十八大提出教育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親社會行為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親社會行為是指幼兒在與他人交往中表現出的積極、合作、分享、幫助等行為,這些行為對于幼兒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社會教育獨立作為一個專門的領域,明確指出應培養幼兒對他人親近、對社會親近的態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對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道德品質作出了明確的要求,主要涉及幫助、分享、謙讓、同情、合作等親社會行為表現,可見,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是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巧用游戲活動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游戲對幼兒社會性交往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創設幼兒與同伴進行交往、合作的條件,引導和促進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如在語言游戲“炒豆豆”“拉大鋸”“粘泡泡糖”中,幼兒可以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成功與喜悅;在“搭公共汽車”的游戲中引導幼兒主動讓座;在“寶寶醫院”的游戲中引導幼兒如何照顧他人,培養基本的合作、互助、關心、禮讓等親社會行為。同時,由于幼兒年齡特點及社會經驗的不足,在游戲中往往會產生爭執和矛盾,教師應引導幼兒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如:“這個玩具真有趣,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我們可以輪來玩嗎?”“能借我一下嗎?”等。鼓勵幼兒用正確的方式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掌握有效溝通和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交關系。
二、發揮榜樣作用
觀察和模仿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徑,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榜樣教育非常重要。在幼兒階段,幼兒主要對教師、家長和周圍的人進行觀察、模仿、學習,因此,教師、父母應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去感染孩子、熏陶幼兒。如注意:經常表達對長輩的關愛之情,尊老愛幼;日常生活中注意主動問好,禮貌待人;開車時遵守交通規則,文明出行;不隨地亂扔垃圾,愛護環境等道德文明行為。另外,身邊的好人好事故事也是很好的榜樣教育素材,經常與孩子分享和討論好人好事故事,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還可以引導幼兒關注各個行業代表,如消防員、志愿者、環衛工人等。在榜樣的作用下,幼兒會積極模仿,當幼兒做出親社會行為時,成人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其親社會行為不斷得到強化和鞏固。
三、利用傳統節日和紀念日
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親社會行為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借此契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幼兒親社會能力。例如,在我國四大節之一的“端午節”主題活動中,幼兒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了解屈原等英雄人物的愛國情懷;通過龍舟比賽的游戲活動,培養齊心協力的合作精神;通過親手制作香包、編織五彩繩等活動,感受民間傳統工藝之美,從而愿意傳承和發揚祖先留下的巨大文化財富。在“國慶節”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通過莊嚴的升旗儀式進一步增強對國旗敬仰;通過閱讀《閃閃的紅星》《王小二的故事》《小兵張嘎的故事》《雞毛信的故事》等經典革命兒童故事,了解革命事跡,知道現在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激發對革命先輩們的崇高敬意;引導幼兒關注國家的重大成就,如了解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奧運會或運動會的比賽成績、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等,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培養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的情感。
四、挖掘日常生活的價值
生活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富有教育意義的值得被挖掘生活素材。與認知教育相比,生活教育與幼兒的實際生活、親身經歷息息相關,能讓幼兒清晰的感知善與惡、好與壞,更有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習得和形成。如:在戶外活動時,運動能力偏弱的幼兒一開始不敢挑戰新的跨跳練習,在其他幼兒的加油鼓勵下做出了嘗試;在看到保育老師搬著厚重的被褥,幼兒能主動上前幫忙并說“老師,您辛苦了”;在看到保潔阿姨大汗淋漓地打掃操場衛生,幼兒會主動送上一杯水,并說“阿姨您辛苦了”;玩玩具時能主動禮讓;洗手時能自覺排隊;看到同伴摔倒時主動扶起等親社會行為,教師都應及時給予引導、鼓勵并肯定,不斷強化和鞏固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廣闊的社會是孩子生動有趣的課堂,社會實踐活動則是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有效途徑,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幼兒或親子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如:重陽節到敬老院慰問老人,給爺爺奶奶們表演節目、送上祝福;結合11.9消防日主題活動,組織幼兒到消防局進行參觀和慰問,深入了解更多的消防知識以及消防員叔叔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并送上對消防員們的感謝與祝福;每年舉行慈善義賣活動,讓幼兒充分參與活動的策劃、籌備和執行,體驗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有困難的人等。還可以結合各種紀念日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如雷鋒日帶領幼兒到周邊社區開展做好事活動;植樹節一起為地球媽媽栽種一棵樹;地球日一起宣傳和動員身邊所有人爭做環保小衛士;勞動節一起清潔校園及周邊環境等。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感受助人為樂的快樂,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六、強化家園共育
幼兒的生活和學習場所以家庭和幼兒園為主,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離不開兩者的共同努力,因此,家園攜手共育,高度配合,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尤為重要。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應如何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呢?一是家長做到以身作則,言傳不如身教,以自身的榜樣行為去影響孩子,鼓勵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是營造溫暖、和諧、平等的家庭氛圍,遇到問題時能夠積極協商、溫和溝通來解決,孩子就會從中觀察學習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親社會行為就會慢慢發展起來。三是通過移情能力的培養,進一步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如有其他小朋友來家里玩時,常常會出現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的情況。“這個玩具又不是你的,你不能玩。”當這樣的問題出現時,或者在客人來之前,家長可以提前與孩子一起討論:家里的玩具是誰買的?其他小朋友想要怎么辦?如果你到別人家里,其他小朋友都拿他的玩具給你玩,你是不是很高興?如果他什么都不讓你玩,你是不是很難過?那我們要不要跟別人分享玩具?……讓幼兒學習換位思考,懂得考慮他人的感受,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四是適當地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孩子能夠體驗到家庭責任、以及自己的付出對別人的意義,體會自己的存在感和自豪感,促進孩子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