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良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建立了一種全新的美術教育評價理念,注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倡導評價立足過程,促進發展,重視過程性、基礎性和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發展性評價體系。評價涉及學習態度、過程表現、學業成就等方面,貫穿學習全過程和教學各環節,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考查。
一、由單一評價轉變為多元評價
(一)優化作業的多元評價
1.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口頭評價:在教學中安排專門的時間和環節,讓學生先對作業進行口頭評價,然后才進行書面形式的等級評價。如讓學生先進行自評,培養表現表達能力。接著開展小組互評,培養客觀評價他人作品的能力和習慣,提高欣賞、審美、評價的能力。互評增加了交流的互動性,多人多維度評價作品,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表達交流。從注重作業結果向注重過程的發展性評價,讓學生處于自主的學習狀態,提高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等級評價:一般采用書面形式。常用優、良、中、差等級評價,但也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可采用等級更為模糊的ABC形式。
無等級評價:不以等級為標準,通過蓋上紅旗、紅花、五星等學生喜愛的小印章,用不同的符號呈現評價結果,不僅直觀有趣,還體現美術課的特點。等級不是非常明顯,評價標準寬松,既能看出適當的差距,還能較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這種方式特別適合低年段的學生。
評語評價:使用鼓勵性語言進行積極評價,善用語言技巧,善于發現閃光點,進行點睛式評價。評價要保護學生的創作激情,鼓勵創意,肯定進步,并適度引導,使之明確需改進的弱點與發展方向。
2.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發揮師生和家長等不同評價主體的作用,多方激勵,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因此一次作業可采用多人綜合評價的方式,如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等多種方式結合,呈現多人、多元的評價結果。
(二)豐富作品的多元評價
作品參展或參賽是一種多元評價的方式。通過展覽加強學生之間的觀摩交流,有利于激發和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六一、元旦、家長開放日、校園藝術節等節點組織線下展覽。師生共同布置展覽,讓學生在自選作品、修改作品、布展、觀摩、自評與互評活動中,培養整理作品的能力及合作精神,養成自我鑒定和自我完善的精品意識。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線上展覽,讓學生、家長、社會群眾都可以通過網絡欣賞作品和進行點評。推薦參賽也是一種積極評價的方式,這是對學生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評價。
(三)關注過程的多元評價
美術教學本身具有多元性,學習是認知與情感、知識與能力多方面投入的活動,因而評價內容要包括情感與能力的評價。教師要轉變觀念,跳出傳統的評價模式,不能只重視認知與知識的評價,還要關注情緒、行為、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評價。美術教育是要培養完整的人,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實施多元的積極評價,才能使得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由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的評價
(一)評價要審時度勢
教師要認真觀察,仔細傾聽,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創造,體驗成功。如《洗澡》一課,當看到學生畫汽車洗澡,馬上充分肯定其創意想法獨特,并引導其他學生思考還可以給什么洗澡,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拓寬了思維,想到了地球、馬路、大樹、動物、房子等。
(二)為學生發展而評價
評價是為了激發學習興趣,為了促進學生發展。在《瓶花》一課,我看到有學生在偌大的紙上畫了一只很大的花瓶,瓶上僅插著一枝小花,與很多同學構圖飽滿、繁花似錦的畫面相比顯得特別另類,我問他為什么這樣畫,他說要以少勝多,與眾不同。我覺得其思維層次與眾不同,在評畫環節中讓他介紹自己的畫,互評時同學們也覺得構圖創意相當獨特,真的是與眾不同,并各自提出修改意見,使這位學生體驗到了被關注、肯定、成功的快樂。
(三)錘煉提升評價語言
教師評價要有導向性,可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教師的期望,著眼學生個性發展,根據不同環境采取不同的評價語言。評價語言要有人情味和激勵性,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和創新意識,滿足其成就感。不能總是用“你真棒”等常見的、模糊的語言。如學習狀態類的可用“你今天聽課特別認真,你的見解非常有個性”等表揚性語言;作品點評類的可用“你的作品構圖、比例、色彩特別 ”等專業語言,或者“你的作品特別有創意、個性、手法”等鼓勵性語言。特別是對于待進生,及時、有效、導向性明確的激勵性語言,對提高學習興趣和改善課堂行為非常有效。美術老師相對語數英等學科老師在評價語言使用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需多加錘煉。
三、由量化評價轉為質性評價
在傳統的美術評價中,量化評價是一個相當典型的特征,基本以簡單的等級體現,缺乏過程性的質性評價。對作業評價和期末總評大多還是以等級量化的形式呈現,缺乏綜合性、過程性的質性評價,特別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客觀行為、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認知水平以及交流能力等方面根本沒有或極少進行評價。實踐操作上可以通過建立學生“藝術成長記錄袋”等,為質性評價提供依據。記錄袋一般有以下資料:一是課堂資料,含個人簡介,作業構圖等;二是課外資料,含個人愛好,收藏的美術資料等;三是成果材料,含美術作業,課外特長作品等。資料由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和保存,教師期末回收查看并進行評價。
采用形式多樣的評價策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檢測評價學生,會使美術教學步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我們應該立足美術教育的基礎之上,充分借鑒與吸收優秀的經驗,建立適合我國美術教育發展的教育評價機制,為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