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裕
隨著勞動教育相關政策的落地,全國各地深入開展勞動課程開發與活動開發等研究,但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實踐內容與形式單一乏味,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為解決勞動實踐活動學生參與度等問題,各地學者提出了不少建設性建議。從勞動教育實踐形式角度進行思考,豐富的課后學習活動形式、滿足學生興趣需求是提升學生勞動教育活動參與度的關鍵。另外,開展學生勞動技術競賽,以課后競賽形式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是有效提高勞動教育活動參與度的有效手段。從勞動教育實踐內容角度進行思考,現階段勞動教育更多聚焦在家務類勞動與服務類勞動上,創造類勞動較少。浙江省提出的創造型勞動教育方案,即重視知行合一,重視創新與傳承合一,重視勞動體驗與學科學習合一,引導學生將創新學習與實踐學習結合起來。我校也提出“以勞造物”的創造型勞動教育校本方案,希望勞動與創造結合,通過勞動來實現培養拔尖創新后備人才的目標。
綜上所述,依據不同學段的勞動課程內容,創設內容豐富、競技性強、具有自由組合功能的勞動實踐活動是提升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積極性的關鍵。
一、組合式校內勞動實踐活動的創設
結合勞動課程教材內容,融合科技創新元素,參考體育競技中鐵人三項的賽事規則,設計出“勞動鐵人五項競賽”。大致競賽規則是:參賽者以個人形式參賽,從起點計時出發,依次跑到不同的地點完成五項任務,最后到達終點處停止計時,總用時越短的選手得分越高。五項任務可依據勞動課程自選設定,如我校初一學段勞動鐵人競賽選擇以下五項內容:包書皮、打釘子、釘紐扣、多米諾、電路焊接。經過兩年的實施與改進,“勞動鐵人五項競賽”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完成5項競賽平均用時為20分鐘,即每項目平均用時4分鐘,以每個場地容納學生上限40人計算,組織者可在起點每隔30秒出發一批學生,每批學生5人。若1小時不間斷操作,除去最后一批出發的學生平均用時20分鐘,即每小時組織400名學生參賽。鐵人賽制的流動性特點能滿足更多學生參賽的需求,符合勞動實踐活動普及化的要求,也能通過競技形式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競賽型活動能起到“以賽促練”的作用,“勞動鐵人五項”的活動方案會提前發布,學生可提前在家完成相關勞動技能的練習,有利于推動課后勞動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
“勞動鐵人五項”的活動內容是自由組合的,可依據不同學段以及學校實際情況組合調整,可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推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由此可見,校內競賽型勞動實踐活動在參與人群、參與學生積極性等方面均彰顯其獨特的優勢。在活動反思中,我們還想了解為什么學生喜歡參與這一類型的活動。為了解學生參賽的動機,我們以奧蘇泊爾成就動機理論為基礎,針對我校鐵人五項競賽開展參賽動機研究,并依據研究結果對組合式勞動實踐活動的內容與方式進行改進。
二、提升組合式勞動實踐活動參與度的建議
依托活動開展基于內驅力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學生參與組合式勞動實踐活動的核心成就動機,并提出組合式勞動實踐活動的改進性建議。
調研數據表明參賽學生對組合式勞動實踐活動的認可程度很高,此類活動的推廣能有效提升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參與度。
基于成就內驅力的研究數據表明,通過活動收獲知識與技能是最重要的驅動因素。由此可見,面向學生宣傳勞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著力宣傳通過活動參與者能收獲哪些知識與技能。在活動的設計上,應考慮不同學段的參賽者期望得到的知識與技能類型,這些舉措有利于提升勞動實踐活動的參與度。
通過對參賽受訪者與普通受訪者的數據對比,證明組合式勞動教育活動有利于改變學生成就動機,轉向至更具持續性的認知內驅力,從而更加深刻認識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漢諾塔模式的早期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育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13621)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