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佩芳
幼兒社會認知能力水平的高低決定幼兒在進入小學適應能力的水平,我們從小學教師的反饋中了解到,小學低年級學生存在著規則意識不強、不善于表達自己、在同伴交往中出現沖突不能協商、見到老師會害羞、不懂得謙讓和如何友好相處等問題的困擾。而家長在幼小銜接過程中,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提高忽視了其社會性的發展。因此,在幼兒階段提高社會認知能力,有助于幼兒能更好地做好入學準備,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事情。
一、幼兒社會認知能力的概念
根據社會認知的概念,幼兒社會認知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個體,比如說兒童自己,兒童自己的心理活動及思想觀點和個性品質,其中包括自己的感知、注意力、情感和動機等等;其次是人際關系,如兒童與父母的關系、兒童與同伴之間的關系、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等等;第三是社會關系,兒童認識小學的行為規范并遵守其規則、認識學校里及生活中常見的不同職業的社會角色,如教師、醫生等等,其中還有兒童身處集體當中不同的角色,如在家我是兒女,在學校我是學生或者是班干部等等的認識。
二、幼兒社會認知能力中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認知能力的培養內容相對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幼兒社會認知的水平直接影響幼兒對于小學生活和學習質量的高低,《指南》對兒童的社會認知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目前,大多數幼兒園對于社會領域學習與發展的核心經驗理論掌握不夠充分,在教學中雖然涉及了社會認知的內容,但大多數呈現碎片化和拼湊現象,導致在社會認知教學中缺乏系統性與全面性。
(二)幼兒社會認知能力培養的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指南》社會領域當中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均有關于培養幼兒社會認知的目標指引,所以在幼兒園里,培養幼兒社會認知能力的教育內容會在五大領域當中有所涉及,但是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普遍停留在談話活動和教學活動,部分教師還不能很好地整合教育資源、利用隨機教育對幼兒進行社會認知能力的培養。
(三)小學、幼兒園和家長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是一種雙向、連續性的鏈接,它需要幼兒園、小學與家長三者之間保持緊密的溝通與了解。根據對本教研片區內幼兒園教師與鄰近小學一年級教師的訪談,我們發現幼兒園對小學一年級教師的工作內容稍有了解,但是大多數小學教師對于幼兒園階段幼小銜接工作的內容表示不清楚,而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家長的疑惑也缺少調查跟蹤,這明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造成的。
(四)家長培養幼兒社會認知的方式不夠科學。1.家長對于培養幼兒社會認知能力的認識不足。2.家長培養幼兒社會認知的方式不夠科學。比如:A學生在上課時因為提醒后座的同學不要講話而被教師誤會,認為是A學生在課堂講話而告知家長要批評教育。一般家長都會針對教師的反饋一概而論地批評孩子不應該在課堂上講話,極少家長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去了解事件的經過,接納孩子被誤會的情緒而利用此教育契機對孩子進行社會認知的教育。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課堂,家長的培養方式將直接影響幼兒發展社會認知能力的水平。
三、幼小銜接中培養幼兒社會認知能力的策略
(一)制定培養幼兒社會認知能力的內容與發展目標。我們可根據《學前兒童社會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幼兒社會認知核心經驗的幼兒年齡發展特征與《指南》社會領域提出3-6歲幼兒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的發展目標,結合小、中、大班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及幼兒園開展的生活活動、主題課程、區域游戲等有機整合,制定和完善幼兒園培養幼兒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的內容與發展目標。
(二)培養幼兒社會認知能力具體教育措施。1.培養幼兒認知人際關系。小班的人際關系主要是認識自我與身邊的人,小班的幼兒可以開展主題探究認識自我及家人,主要以認識自己的家庭成員為主,如認識爸爸和媽媽、爺爺和奶奶,或者是爸爸家里的人和媽媽家里的人慢慢這樣展開。中班可以認識周圍的人,可以開展主題探究活動“幼兒園”,認識幼兒園的人,再往外延伸就是小區的人,她們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等這些在生活中經常能見到的人。到了大班就可以認識一些社會角色,比如城市的勞動者,快遞員、環衛工人、警察、教師等。2.培養幼兒認識社會環境。幼兒社會認知的另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認識幼兒周圍生活的世界。對于孩子來說,對國家的認識也是首先建立在對家庭、社區等認識的基礎上,幼兒社會認知的這種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規律提示我們,要讓幼兒明白民族和國家,首先要讓幼兒認識身邊的社會環境。所以,要讓孩子明白愛國主義這樣一種情感,就要從認識身邊的社會環境開始,場所可以根據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和感興趣的社會環境進行選擇,如郵局、銀行、市場、超市等。3.培養幼兒了解社會角色。例如,在區域活動中投放材料:爸爸媽媽的工作與工作場所,讓孩子們進行配對。在角色游戲中投入爸爸媽媽相關的服飾和創設情境,讓孩子們進行角色的扮演。4.培養幼兒遵守社會規則。社會規則是指人們社會行為的規矩,社會活動的準則。隨著城市的公民越來越多,我們經常會看到社會上存在很多插隊、不按規定排隊的現象,甚至當孩子們把這些現象告訴父母時,父母有時會因某種原因不能回應和引導孩子,這對孩子的是非觀的發展和規則意識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迫切地感受到需要培養孩子按規則排隊的好習慣。5.培養幼兒了解社會群體事件。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我們可以引導幼兒了解防控的措施和方法,了解醫護人員、軍人、警察以及志愿者們在抗擊疫情工作中體現出的責任、擔當、合作、奉獻等精神。
(三)加強小學、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的溝通。1.進行問卷調查。教師可在每個學期初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使幼兒社會認知能力的培養工作更有針對性。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父母的文化水平、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了解程度、育兒觀、幼兒的個性特質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等等,針對不同的幼兒給予不同的指引。2.定期開設家教講座。通過家教講座,讓家長了解培養幼兒社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社會認知能力對幼小銜接重要性,提高家長的重視程度。向家長介紹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園階段與小學階段所做的工作內容,以及介紹家長需配合的注意事項,讓家長能全面了解幼小銜接的工作。3.開展家長進校園活動。
(四)在家庭中培養幼兒社會認知發展的教育建議。1.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學習理解別人的立場。2.利用節日、媒體等讓幼兒了解國家。3.幫助幼兒了解基本的行為規則和體會規則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