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毅
與傳統的閱讀方式不同,整本書閱讀更注重學生的整體效果,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章有一個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我嘗試用“望、聞、問、切”的閱讀策略,去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
一、引領以“望”,精選引導,注重方法
整本書閱讀不是要學生隨意地閱讀,而是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尋找適合自己并具有正向指導意義的書籍閱讀。在這過程中,要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有技巧地進行閱讀引導,切忌面面俱到“一把抓”而造成無效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更順暢、更高效。
我以魯迅的《少年閏土》為例,帶引孩子找回那個真實有趣的魯迅。孩子們在閱讀中,由于時代的背景、生活的差異等,書中某些內容他們往往讀不懂,這時需要我們加以引導。我先以課文中閏土講的故事作為“切入點”詳細講解。接著,通過劃分層次,疏通文章脈絡,以便突出“抓主線”,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進而“以線帶面”,激發學生們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帶領孩子們走進魯迅的《故鄉》。通過引導,可以讓孩子們通過各種方式查找資料,或從時代背景尋找蛛絲馬跡,或仔細研讀體會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這樣就能激發學生興趣。
二、喜“聞”樂見,創設氛圍,提高效率
我們苦于怎樣讓學生多看書,怎樣提高閱讀水平,常感到吃力。我嘗試運用不同的形式,如:游戲、課本劇、讀書分享會、辯論賽、讀書手抄報展示等貫穿閱讀過程。這些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操作簡單,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其中。
在《三國演義》這本名著中,人物形象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故事情節對突出人物形象有很好的作用。例如關羽,我先播放經典視頻《關云長溫酒斬華雄》,使學生快速進入到故事情景氛圍之中。然后,我畫出文章中的句子來引導學生理解。進而,我對本章回顧總結,使學生明晰關羽勇猛的人物形象。最后,開展一個小游戲,對閱讀進行升華。再讓學生用小紙條寫下閱讀體會,粘貼到學習園地上,繼續交流和分享。
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聞”——傾聽別人的觀點,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時發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學會思考舉一反三。這就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使學生更快地進入到課堂之中,從而幫助學生體會到文字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促進學生整本書閱讀。
三、不恥下“問”,鼓勵多讀,深化內涵
反復閱讀就像一個過濾器,重復的次數越多,就越能篩選出最重要的那部分,來幫助學生對文章產生新感悟,從而深化文章內涵。
以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兩莖燈草》為例,小學生對文言文接觸少,導致對文中一些內容難以理解。我給學生設問,通過“問題”,孩子們反復閱讀去解決這些疑問,理解文章的內容,進而分析出人物的特點。
從閱讀中,我們對于這類不能直接看出內涵的文章,就需要多“問”為什么,反復閱讀,去求解,使學生在理解表層含義的基礎上上升到深層含義,利于學生讀懂文章,使學生更愿意閱讀,也是發展整本書閱讀的關鍵。
四、“切”磋琢磨,閱讀實踐,增強體驗
閱讀和實踐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閱讀和實踐相輔相成,才能發揮出閱讀的最大效益。我嘗試通過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帶領孩子們開展整本書閱讀,從生活中感受自然的美麗、人生的快樂、社會的幸福。這對于學生在閱讀中尋找快樂,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講秋雨,只能欣賞文字的美,卻欠缺實際感受。為了讓孩子們能充分體驗,我帶他們走出教室,走進校園,讓孩子們感受大自然的美。我帶領孩子們一起背誦《秋天的雨》,感悟詞語和體驗自然之美,進而我告訴學生:有些語言很難用嘴巴和想象呈現出來,需要我們走進生活,用實踐來體會。借此使學生認識到閱讀和實踐是不可分割的,用實踐來閱讀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閱讀體驗,而且為學生整本書閱讀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