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容弟
統(tǒng)編教材選取文本文質兼美,課后練習更是精心設計,旨在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學習中習得語言運用的方法,提高在生活中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例,對課后練習進行了一次梳理分析,探尋課后練習與課堂教學自然融合的有效策略,發(fā)揮課后練習的最大價值,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挖掘意圖,定標引航——確定教學目標有抓手
統(tǒng)編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則通過單元導語、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三者有機呈現。課后練習的設計可謂暗藏玄機,它充分體現了編者的設計理念和意圖,更是指引教師確定教學目標,精選教學點的一個重要依據,只要細細研究,就會發(fā)現課后練習是一座資源豐富的寶藏。
如《觀潮》的課后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 3-4 自然段。
◎說說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錢塘江大潮的,你的頭腦中浮現出怎樣的畫面,選擇印象最深的和同學交流。
◎讀下面這首詩,從課文中找出與詩的內容相關的句子。
顯而易見,從朗讀背誦,到理清順序,想象畫面進行交流,課后練習清晰地告訴我們本課的教學要點,只要細細揣摩,結合單元要素及教學實際,便可得出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品讀三、四自然段,抓住關鍵詞想象畫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再把這些目標進行細化,具體落實到課時目標中,教學就不容易走偏方向了。
編者對課后練習的設計可謂用心良苦,課后練習題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導航儀,這個導航儀引領著我們直奔教學的重難點,讓我們不至于在茫茫語文教學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二、巧妙運用,穿插滲透——落實語文要素有方法
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便編排了給教學指明方向的“單元導語”,導語清楚地告訴我們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而這些語文要素就是學生學習和運用的技能。這些要素如何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呢?
(一)朗讀積累,厚積薄發(fā)——要素落實倡“導”
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有九篇課文課后練習均提出朗讀的要求,其中有六篇要求背誦,可見朗讀積累在教材中分量何等重要。如把背誦等要求放在課后處理,必然又要花大量時間檢查學生的朗讀背誦,此舉著實耗時低效。我們完全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順勢而導,有效滲透落實課后練習關于朗讀積累的要求。
如《走月亮》課后第一題要求背誦第4自然段,筆者結合課后第二題的要求,課堂上設計以下環(huán)節(jié):
1.請大家自由朗讀第 4 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再和同學交流。
2.出示圖文,請給這些畫面起個名字,最好用上四個字。
3.自由感情練讀,指名讀,教師相機點撥引導邊讀邊想象畫面。
4.師生接讀,男女生接讀。嘗試背誦。
這樣,學生在反復朗讀和想象畫面中理解了文字所表達的意思,體會到畫面所蘊含的溫馨和諧的感受,背誦就容易水到渠成了,“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語文要素也就通過教師的順勢而導而落實了。
(二)理解運用,發(fā)展思維——要素落實求“實”
語文課堂上,學生在老師的知識傳授下可以理解相關知識點,但不一定能運用,因為理解不能代替“運用”,我們說學而能用為真學。語文學習中,理解運用最終發(fā)展的是思維,思維的發(fā)展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扎扎實實地落實,語文要素的落實就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途徑。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課后練習:
◎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多次出現“中華不振”這個詞語,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下面周恩來寫的詩,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如果僅僅讓學生結合查找到的當時社會狀況的資料來理解,那學生的理解也是很有限的。筆者在教學中充分借助這一契機,教會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周恩來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第一,結合課文內容來理解。第二,結合當時的社會狀況來理解。學生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后,再引導他們從重大事件、人民的日常生活等多方面交流,更全面地了解當時中國落后、貧困、飽受凌辱的社會局面,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周恩來立志的初衷。第三,結合周恩來所寫的《大江歌罷掉頭東》來理解。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注釋嘗試理解詩句大意,結合詩意就能明白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僅僅是感受到中華不振,還因為他認為只有不斷學習更多文化知識,才能探索救國救民的新路。學生通過關注周恩來這一主要人物,學會從多個方面理解文章內容,這個過程是思維發(fā)展的過程,語文要素得到扎實落實。
三、讀寫結合,內化運用——提升語文能力有效度
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安排了兩次小練筆,而小練筆的設計既緊密結合單元內容,又貼近學生生活。雖然兩次小練筆的提示語都非常簡練,但我們不能簡單處理,可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讀寫結合,內化運用,最終有效提升語文能力。
(一)情境創(chuàng)設,開啟生活體驗密碼
《走月亮》要求學生仿照第6自然段寫自己月下的某個情景。筆者結合第6自然段的教學,在學生理解和感受“我”月下的所見所想后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開啟生活體驗的密碼,實錄如下:
師:同學們,你和爸爸媽媽或小伙伴在月下做過什么呢?比如散步、聊天。
出示圖文:月下,我和媽媽在小區(qū)的湖邊散步……
中秋節(jié)的晚上,我和妹妹跟著爸爸媽媽在中心廣場挑燈籠……
師:你當時眼睛看見什么,耳朵聽到什么?鼻子聞到什么?心里想到什么呢?學生自由練說,全班交流。師相機指導:一情景要真切,二要有聯想。
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勾起自己在月下一些場景的回憶。由讀到寫,步步設梯幫助學生降低難度,扎實落實了語文要素,學生在聯想中與自身的生活體驗進行對話,有效提高了讀寫能力。
(二)內外遷移,激發(fā)內在情感體驗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小練筆要求寫自己讀書的目的和理由。為避免學生生硬地喊口號,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讓學生從感官到內心,激發(fā)內在的情感體驗,進行內外遷移,具體引導如下: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探尋了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下面,我們再一起透過《厲害了我的國》濃縮視頻,走進各個領域,一起關注祖國發(fā)展的重大事件。(學生觀看視頻)
師:同學們,千千萬萬的建設者,為祖國的偉大復興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們當中,有偉大的科學家,有平凡的鐵路工人,還有哪些人呢?
師:要知道,無論是誰,都需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才能為祖國的發(fā)展作貢獻。
師:請你想一想,作為一名小學生的我們,在祖國日益強大的今天,你又是為了什么而讀書呢?
這樣的引導,學生從關注課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到關注祖國發(fā)展的重大事件,再到關注自己內心真實的愿望,自己讀書的目的和理由自然娓娓道來,情真意切。內外遷移,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體驗,這樣的練筆讓語文能力提升扎根課堂,又超越課堂。
四、分層訓練,循序漸進——落實閱讀技能有梯度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只有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才能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語文編排了“提問”閱讀策略和“學習批注”閱讀方法單元,學生可以從這兩個單元中習得閱讀的技能,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從兩個單元的課后練習可以看出,閱讀技能的落實需要有梯度。
(一)閱讀策略,重在漸次推進
提問策略單元,學生運用提問策略可以幫助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學會積極思考,從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從三篇精讀課文的課后練習來看,每篇課文側重點不同,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著重引導學生大膽提問,發(fā)現可以分別從整體和局部進行提問;《蝙蝠和雷達》著重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問;《呼風喚雨的世紀》著重引導學生學習篩選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
(二)閱讀方法,重在學用結合
作批注是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思考的一種常用方法,能幫助學生隨時記錄自身感受及疑惑之處,深入理解文本。我們看看《牛和鵝》《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陀螺》課后練習關于“批注”的要求:
《牛和鵝》結合課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從哪些角度給文章作批注,和同學交流。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默讀課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和同學交流。
《陀螺》默讀課文,在你體會比較深的地方作批注。
從三篇課文的課后練習可以發(fā)現,教材在編排時注重由易到難,層層遞進。閱讀方法的掌握和運用,重在學用結合,如《牛和鵝》,筆者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巧妙引導學生思考:如讀完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想法呢?然后出示第一處批注范例。學習整篇課文后,學生對批注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后,再出示交流平臺,讓學生梳理和總結批注的方法和意義。這樣,學和用緊密相連,逐步掌握,技能的運用在學與用過程中得到有效鞏固和提升。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