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靜
升入中班后,幼兒搬進了新的活動室,他們饒有興趣地觀察著,很快發現了地臺上的一個“大物件”。這個橢圓形的物件由牛奶盒圍合成,中間鋪著很多層透明的一次性桌布,幼兒紛紛問:“這是什么?”得知是哥哥姐姐留下的東西,他們便跑去找哥哥姐姐問個清楚。很快,他們知道了這是班級的“小池塘”。我詢問幼兒的意見,你們想保留“小池塘”嗎?他們一致表示,非常喜歡這個“小池塘”,想要保留。但是,現在的“小池塘”空空如也,需要我們一起來建造。
丨“小池塘”里養什么
建造“小池塘”的第一步,就是規劃“小池塘”可以養些什么。幼兒討論得非常激烈,想法也非常多:螃蟹、鯊魚、海豚、蝦……我提出問題:這些都適合在“小池塘”里飼養嗎?幼兒對此也沒有答案。于是,我建議幼兒去觀察一下幼兒園的池塘。以往幼兒來到幼兒園池塘只是簡單看看,這次他們帶著問題來,圍繞在池塘邊,尋找、觀察、交流池塘里有哪些動物和植物。
同時,我們以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家長正在進行的活動,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訪小區、公園的小池塘,查閱書籍、網絡,去篩選班級“小池塘”里可以飼養的動物和植物。
經由這些過程,幼兒確定了“小池塘”里可以養殖的動植物:小魚、小蝦、小烏龜、螺螄等適合在淡水環境生活的小動物;水葫蘆、荷葉、菖蒲和一些水草等水生植物。確定可以養的小動物之后,幼兒非常急切地想要把小動物們帶來,但在這之前我們需要往“小池塘”注水,為小動物們建好家。于是,幼兒在班級里進行了工具大搜集,尋找各種可以裝水的工具,如小水桶、小臉盆、美工區的小盒子等。隨后幼兒就拿起各種工具運起水來,讓“小池塘”里蓄滿了水。
教師反思:面對幼兒缺乏經驗的狀況,教師充分發揮園內已有資源的作用,讓幼兒通過觀察園內“小池塘”,為在班級“小池塘”養殖動植物積累經驗。同時,還讓班級的“小池塘”自然地與幼兒園的池塘建立了聯系。
在為“小池塘”添水的過程中,幼兒發現,即使每個人都在運水,但“小池塘”里的水看上去依然很少。幼兒在這個過程中隱約感受到一桶水和一池水之間的差異,更能體會到“團結”的力量。
丨“小池塘”漏水了
一切似乎都很順利,我們很快就能迎接小動物入住了。但隔天早上,幼兒發現一件讓他們有點慌張的事情,“小池塘”漏了。看著地臺上的一汪水,幼兒很著急,他們期待地看著我。我安撫了他們的情緒,并請他們想一想:為什么會漏水?
他們開始分析漏水的原因:一次性桌布太薄了,水漏出去了;一次性桌布之間用膠帶連接的地方漏水……雖然意見不一,但都指向了一次性桌布。那什么材料才合適呢?幼兒也不知道。我引導他們想一想:生活中哪些材料是防水的?這時候有幼兒園說:“雨傘、雨衣。”琳琳說:“我爺爺家小花園有塊布,那個布是可以防水的。”幼兒都認為要用防水布替換一次性桌布。
但是,從哪里找來防水布呢?他們去四樓資源室尋找,并沒有找到。詢問了資源老師后才發現幼兒園里根本就沒有防水布。該怎么辦呢?可以購買嗎?誰來購買呢?面對幼兒的困境,我告訴他們可以向園長提出購買的申請。
經過申請,園長同意購買防水布。防水布終于到了,幼兒趕緊把一次性桌布換掉,鋪上防水布。那防水布真的防水嗎?幼兒心中并沒有底,他們決定先少放一些水進行實驗,確定不漏水后再往里加水。經過實驗,防水布真的有效果,他們這才把水加多。
光有水還不夠,如何才能讓“小池塘”的環境更好,讓小動物住得更開心呢?幼兒經過討論,決定將“小池塘”布置成家的樣子,里面要有小魚小蝦玩樂的地方。于是,一起在資源室找到了石頭、大海螺和珊瑚,布置了一條條石頭路,再將水葫蘆、水草、荷葉放進去,“小池塘”里頓時生機盎然了。
教師反思:“小池塘”是上屆幼兒留下來的,可能經過一個炎熱的暑假導致材料出現問題。在幼兒活動過程中,出現問題是非常正常的,教師需要和幼兒在一起,引導他們直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能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也能培養不輕易放棄的學習品質。此時幼兒正處于中班年齡段,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教師有時候參與和引導的成分較多,這是在幫助幼兒積累一定的經驗。只有中班的積累,才能逐漸實現《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所提大班幼兒的發展目標“主動承擔任務,遇到困難能夠堅持而不輕易求助”。
丨小魚死了
“小池塘”建成后,幼兒每天去“小池塘”邊看一看,和小動物們說會兒話已經成了常態。突然有一天,有幼兒發現一條小魚漂在了水面上。他趕忙告訴了他的好朋友,三兩個幼兒就這么默默地圍在“小池塘”邊看著漂在水面的小魚。
這件事情讓幼兒沉默了,他們很傷心,甚至有些幼兒開始反省:是不是平時說話聲音太大了,動作太快了,讓小魚死掉了?看著幼兒這么傷心,我提議將小魚埋到土里。
有幼兒回家后和家人分享了這件事。第二天,甜橙的外婆就帶來了藥粉。關于小魚為什么會死的話題自然就是第二天的熱點,幼兒將和爸爸媽媽討論的結果在班級里進行分享,比如水的原因、魚吃得多的原因、植物的原因等。我們更加謹慎地投放“小池塘”里的植物,注入經過太陽暴曬的水、增加增氧棒的數量等。
教師反思:“死亡”是幼兒飼養動物過程中繞不過去的話題,中班幼兒可能還不能知道死亡到底意味著什么。但是,他們感覺到傷心、難過,甚至自我反思,這便是可貴之處。教師應理解、接納幼兒的情緒,通過“埋進土里”幫助他們找到一個情緒宣泄的通道。尊重生命,更加細心地照顧、關愛這些來到身邊的動物,這是幼兒收獲的最珍貴經驗。
丨活動反思
1.抓住教育契機,倡導行動中學習
生活中處處都有教育契機,教師要有敏感的教育意識,抓住這些機會促進幼兒的經驗發展。在搬入新的活動室時,教師并不是清理掉以前班級留下的所有物品,而是讓幼兒和哥哥姐姐之間有互動和銜接,讓幼兒自己決定物品的去留。當幼兒留下物品時,其實就是教育契機出現的時候,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順應幼兒的興趣,鼓勵他們去建造屬于自己的“小池塘”,在建造的過程中生成活動,在行動中去獲得經驗的發展。
2.重視情感體驗,激發探究興趣
幼兒對觀察的動植物有興趣,就可以持續觀察和探究下去。激發和維護興趣的重要因素就是幼兒的情感。因此,自然觀察區從規劃之初,教師就尊重幼兒的想法,滿足幼兒的需要,把幼兒當作自然角的主人。“小池塘”從初步的想法到最后建成,每一步都由幼兒主動思考、親自打造。幼兒遇到問題時也沒有退縮,在教師、家長的幫助下依然完成了最初的設想。應該說這個“小池塘”滿載了幼兒對生命的熱愛和期望。幼兒對“小池塘”里面的動植物有情感,才會更加投入地去觀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交流自己的發現、去記錄動植物的變化。
3.以問題為導向,實現深度學習
在建造“小池塘”的過程中,根據幼兒經驗發展,教師不斷地向幼兒拋出問題:什么動植物適合飼養在“小池塘”?什么材料可以防水,可以建造“小池塘”?防水布怎么來?我們該怎么照顧小動物們?這些問題不僅能持續激發幼兒進一步的探究興趣,同時能幫助幼兒思考,一步一步推進活動的持續和深入。教師通過問題引導、環境創設等方式搭建鷹架,從而實現中班幼兒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