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楨 陳啟瑤 萬 瑋 李銘澤
(1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南昌 330008; 2 廣州大學管理學院,廣州 510006;3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武漢 430070)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 我國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劉歡鑫等, 2018)。為促進緩解國家乃至全球環境問題, 兼顧經濟效益與環境福祉,越來越多組織開始尋求可持續發展模式,將環保管理融入日常生產、經營與管理活動(何嘉梅, 尹杰, 2022; 侯楠 等, 2019; 劉建一, 吳建平,2018)。 醫療行業作為我國重要基礎性行業,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醫療組織為給患者提供多樣化且高質量的服務, 不可避免使用高能耗高排放的醫療設備, 提供大量一次性醫療用品與打印紙等。醫院若能提高醫護人員的環保意識,采用節能減排技術,加強對廢棄物的分類處理等,能極大程度改善醫療行業的能耗, 促進生態文明。 因此, 如何進行環保管理逐漸成為醫療組織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
醫療組織的環保管理以護士的環保努力為基礎。 換言之, 護士的環保行為(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是整個部門環保管理的基礎,也是醫院履行環境責任的關鍵所在。鑒于此,護士環保行為的激勵機制受到學界和業界關注。 環保行為指有助于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行為表現 (Graves et al., 2013),如人走熄燈、減少浪費、廢物回收、垃圾分類、循環利用等(Norton et al., 2017)。 以往研究探討了環保行為的影響因素,發現個體的態度、價值觀、情感、情緒、利益等,以及團隊的環保氛圍、成員關系等均能誘發環保行為(侯楠等, 2019)。以往研究還關注了領導行為對下屬環保行為的影響作用(Afsar et al., 2016), 但忽略了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環保行為之間的關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護士長環保行為對護士環保行為的影響, 為使醫院更好地承擔環保責任, 指導醫療行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為揭示護士長環保行為激發護士環保行為的黑箱,本研究引入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該理論假設個體通過觀察他人行為,來學習與特定情境相適宜的行為規范 (Bandura, 1978,1986),即護士會在日常工作中模仿或學習護士長的行為表現。具體而言,護士長負責給護士分配任務并考核績效,是醫院給予厚望的榜樣人物,通常被護士視為學習的模范。 護士長在工作場所中做出環保行為,能為護士樹立環保榜樣并傳達環保規范,促使護士模仿并做出環保行為。 此外,本研究認為,環保知識(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nowledge)是護士長發揮環保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護士長通過自己的環保實踐增加護士的環保知識, 即增加護士對如何準確做出環保行為 (如垃圾分類、 廢物利用) 的認識(Fryxell & Lo, 2003)。 護士若擁有良好的環保知識,會更關注環保議題,也更善于做出環保行為。 因此, 護士長環保行為可能通過增加護士環保知識來促進護士環保行為。
護士長環保行為能增加護士的環保知識, 但護士一定會學習或效仿護士長的環保行為嗎? 本研究認為,護士是否會向護士長學習,取決于護士對護士長的模仿傾向 (imitation tendency; Badrinarayanan et al., 2019)。 護士的模仿傾向指護士多大程度上愿意模仿護士長的言行舉止, 即護士通過觀察和模仿護士長行為來決定自己行為表現的傾向(Bandura, 1978)。 當護士的模仿傾向較高時,護士會將注意力聚焦于護士長, 更可能觀察并學習護士長的行為舉止, 即模仿護士長在工作場所中做出的環保行為。當護士不具模仿傾向時,即使護士長做出環保行為,護士也不會給予關注和效仿。 因此,護士長環保行為的榜樣激勵作用可能僅對具有模仿傾向的護士有效。
綜上,本研究基于社會學習理論,以護士環保知識為中介變量, 探討護士長環保行為對護士環保行為的傳遞效應, 以及護士模仿傾向在上述過程中的調節作用。本研究從護士的學習和模仿視角,為促進醫療行業的環保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啟示。
本研究提出, 護士長實施環保行為能發揮角色榜樣作用,從而激發護士環保行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所處的環境(如角色榜樣)會塑造個體的學習動機與行為(Bandura, 1986)。個體通過觀察與模仿角色榜樣的行為, 能習得適用于特定情境的行動方式(Weiss, 1977)。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護士長作為護士的角色榜樣和模仿對象, 當護士長表現出環保行為時,護士會觀察、模仿并最終塑造自身環保行為。 例如, 護士長在工作場所以身作則實行垃圾分類,護士觀察到護士長的環保行為后,會模仿護士長在工作場所分類投放垃圾的行為。在醫院中,由于護士長負責給護士分配任務并決定護士的績效考核,護士長通常被護士視為學習的模范, 也是醫院寄予厚望的榜樣人物。在環保管理過程中,護士長在工作場所中做出環保行為,如節約水電資源,討論環保方法,發起環保公益倡導等,能為護士樹立環保榜樣并傳達環保行為規范。 護士受到護士長榜樣力量的激勵作用,會提高環保意識(認為自己應像護士長一樣保護環境),進而做出類似的環保行為。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 護士長環保行為正向影響護士環保行為。
個體行為決策與個體對相關問題的了解程度有關(Safari et al., 2018)。 鑒于此,本研究提出,護士長環保行為通過增加護士環保知識, 影響護士環保行為。 護士環保知識指護士對如何準確做出環保行動(如正確垃圾分類、廢物利用)的認識(Fryxell &Lo, 2003)。由于個體依賴自身豐富的環保知識來指導自己的行動(Frick et al., 2004),擁有更多環保知識的護士更愿意購買環保產品, 為實現環保目標付出時間和精力。當缺乏足夠的知識時,個體在做決定時往往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因素, 從而阻礙決策(Shamir et al., 1993)。 例如,當護士希望改造廢棄物品時, 廢棄物改造知識或技巧的缺乏可能使護士無法順利完成改造任務, 從而打消護士實施環保行為的念頭。 循此邏輯,護士若擁有良好的環保知識,會更加關注環保議題,也更善于做出環保行動。
護士長作為護士的學習榜樣, 是護士獲取環保知識的重要來源。護士長通過自己的環保實踐,能向護士示范如何具體落實環保行為。 護士在觀察護士長環保行為后,能夠增加護士的環保知識,如垃圾分類標準、廢物改造技巧、資源節約途徑等。換言之,護士長可以促進護士學習環保知識, 從而激發護士環保行為。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 護士環保知識在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環保行為間起中介作用。
護士是否會向護士長學習, 取決于護士對護士長的模仿傾向(Badrinarayanan et al., 2019)。 鑒于此, 本研究提出護士模仿傾向會正向調節護士長環保行為對護士環保知識的影響。 護士模仿傾向指護士愿意通過觀察和模仿護士長的言行舉止, 決定自己在工作場所如何表現的程度(Bandura, 1978)。社會學習理論指出, 個體的行為不僅可以通過學習直接獲得, 還可通過觀察他人的做法及其結果間接習得。由于護士長通常被視為護士的行為榜樣,護士長的行為可能激活護士的學習動機, 進而影響護士的行為表現(Huang et al., 2002)。 具體而言,當護士的模仿傾向較高時, 護士會將注意力聚焦在護士長身上,更可能觀察并學習護士長的環保做法,從而增加自身的環保知識。反之,當護士擁有較低的模仿傾向時,即使護士長做出環保行為,護士也不會給予過多關注和重視, 更不會學習和模仿護士長的環保行為。因此,護士長環保行為的榜樣激勵作用對具有高模仿傾向的護士更有效。護士模仿傾向越高,護士長環保行為對護士環保知識的正向影響越強; 護士模仿傾向越低, 護士長環保行為對護士環保知識的正向影響越弱。 綜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 護士模仿傾向正向調節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環保知識的關系。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 護士會通過模仿護士長的環保行為,習得環保知識并促進自身環保行為。護士的模仿傾向越高, 護士長與護士之間的環保行為傳遞效應越強。 換言之,護士模仿傾向越高,護士長環保行為經由護士環保知識對護士環保行為的間接影響越強;護士模仿傾向越低,護士長環保行為經由護士環保知識對護士環保行為的間接影響越弱。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4: 護士模仿傾向正向調節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環保行為經由環保知識的間接關系。
整合以上假設, 本研究進一步提出護士模仿傾向能正向調節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環保行為間經由環保知識的間接關系。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樣法, 在全國各類醫院的消毒供應中心招募護士參與問卷調查。 為減少共同方法偏差對研究結果的干擾(Podsakoff et al., 2003),本研究采用心理間隔與時間間隔兩種辦法。 心理間隔是指告訴被試各份問卷測量不同的內容, 時間間隔是指按照時間先后順序發放自變量問卷、 中介變量問卷與后果變量問卷。首先,本研究邀請護士填寫個人基本信息、護士長環保行為、模仿傾向與控制變量(性別、學歷、年齡、在現單位工作多少年、與護士共事多少年)。 然后,本研究邀請護士報告自己的環保知識水平。最后,本研究邀請護士報告自己的環保行為。 共回收250 份有效問卷, 問卷回收率為60.62%。 護士樣本中,女性居多(90.00%),平均年齡為39 歲(SD=6.61),在現單位平均工作年限為7.60年(SD=3.81),與現任上司平均共事時長為2.62 年(SD=1.54)。具有大專學歷的護士占61.00%,具有本科學歷的護士占39.00%。
本研究中所有量表遵循翻譯—回譯流程(Brislin, 1986),將英文量表翻譯成中文量表。 這些量表均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選項1 表示“完全不同意”,選項2 表示“比較不同意”,選項3 表示“不確定”,選項4 表示“比較同意”,選項5 表示“完全同意”。
護士長環保行為。 本研究采用Kim 等人(2017)編制的6 題量表,例題如“在工作中,護士長避免不必要的打印,以節約紙張”。 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0。 雖然Kim 等人(2017)的量表是針對企業情境中的環保行為, 但本研究認為該量表同樣適用于測量醫院情境的環保行為。例如,醫院需要進行大量打印工作, 如打印醫療器械質檢或效度報告和醫療設備的數據信息等。此外,護士在協助醫生工作時, 需及時記錄并反饋治療情況, 因此需要打印紙張。 其次,護士工作的流動性較強,需頻繁使用電梯往返于不同工作地點。 最后,護士在導診、醫療器械使用、 辦理各類手續等工作時, 會產生大量廢棄品(紙張、一次性包裝袋、不干膠底紙等)。
護士環保行為。本研究采用Kim 等人(2017)編制的6 題量表,例題如“在工作中,我避免不必要的打印,以節約紙張”。 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2。
護士環保知識。 本研究采用Gatersleben 等人(2002)編制的9 題量表,例題如“我知道化學品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4。
護士模仿傾向。 本研究采用Badrinarayanan 等人(2019)編制的4 題量表,例題如“我很愿意、樂意模仿我直屬上司的行為”。 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5。
控制變量。以往研究發現,任職時間、年齡、學歷與性別等人口統計學變量會影響環保行為(Afsar et al., 2018; Ng & Feldman, 2010; Wiernik et al.,2016)。 鑒于此,本研究將性別、年齡、學歷與任職時間作為控制變量。
本研究利用Amos 軟件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并利用SPSS 23.0 軟件對主要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采用SPSS 的Process 插件進行回歸分析,檢驗中介模型、調節模型與被調節的中介模型。為評估中介效應與被調節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重復抽樣1000 次估計中介效應的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
表1 顯示了本研究中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相關系數。 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環保知識顯著正相關(r=0.38,p<0.001), 與護士環保行為顯著正相關(r=0.41,p<0.001)。護士環保知識與護士環保行為顯著正相關(r=0.45,p<0.001)。上述結果為本研究的假設提供了初步證據, 這說明本研究有必要進一步檢驗護士長環保行為對護士環保行為的影響。

表1 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
本研究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護士長環保行為、護士模仿傾向、護士環保知識和護士環保行為的結構效度與區分效度。 四因素模型的擬合指標達到標準 (Hu & Bentler, 1999):χ2=757.16,df=269,RMSEA=0.09,SRMR=0.06,CFI=0.90,支持了研究變量的結構效度。此外,四因素模型的擬合指標顯著優于其他競爭模型(如三因素模型與單因素模型)。 這說明本研究中的四個變量具有良好的區分效度。
本研究各變量數據均為護士自評數據, 需檢驗研究結果是否受共同方法偏差影響。 本研究采用兩種常用方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首先,本研究運用Harman 單因子法檢驗共同方法偏差問題(Podsakoff et al, 2003)。 主成份分析結果表明,未旋轉的第一個因子方差解釋率為37.25%,不超過40%的標準。 其次, 本研究采用非可測方法因子(unmeasured latent method construct)檢驗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結果顯示,模型擬合結果雖優于四因子模型,但CFI 和TLI 的提高幅度均未超過0.10,RMSEA 與SRMR 的降低幅度均未超過0.05, 達到標準(湯丹丹, 溫忠麟, 2020)。 因此,控制不可測潛在因子后的模型并未得到可觀改善。綜上所述,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 所示, 控制員工性別、年齡、學歷與任職時間的作用后,模型1~4 分別檢驗了護士長環保行為對護士環保知識、行為的影響,及護士模仿傾向的調節作用。

表2 回歸分析結果
假設1 認為, 護士長環保行為正向影響護士環保行為。結果顯示,護士長環保行為顯著正向影響護士環保行為(b=0.35,p<0.001)。 假設1 得到支持。
假設2 認為, 護士環保知識在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環保行為間起中介作用。結果顯示,護士長環保行為顯著正向影響護士環保知識 (b=0.32,p<0.001); 護士環保知識顯著正向影響護士環保行為(b=0.34,p<0.001)。 中介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護士長環保行為通過護士環保知識對護士環保行為的間接影響顯著(間接效應值=0.11,p<0.001)。 假設2 得到支持。
假設3 認為, 護士對護士長的模仿傾向正向調節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環保知識的關系。 結果顯示, 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模仿傾向的交互項顯著正向影響護士環保知識(b=0.35,p<0.001)。 簡單斜率分析結果顯示,當護士的模仿傾向較高時,護士長環保行為對護士環保知識的正向影響越強(b=0.48,p<0.001);當護士的模仿傾向較低時,護士長環保行為對護士環保知識的正向影響不顯著(b=0.01,ns)。假設3 得到支持。
假設4 認為, 護士的模仿傾向正向調節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環保行為間經由環保知識的間接關系。被調節的中介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當護士的模仿傾向較高時, 護士長環保行為經由護士環保知識對護士環保行為的間接影響越強(間接效應值=0.16,p<0.001);當護士的模仿傾向較低時,護士長環保行為經由護士環保知識對護士環保行為的間接影響不顯著(間接效應值=0.01,ns)。 上述兩組間接效應的差異為0.16,達到顯著水平。 假設4 得到支持。
本研究探討了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環保行為的關系機制,對環保行為研究領域具有重要貢獻。環保行為研究雖然近年陸續得到研究者關注, 但以往研究主要關注個體因素對環保行為的影響, 較少關注領導行為對環保行為的影響。概言之,護士長環保行為對護士環保行為的傳遞效應缺乏關注。 本研究基于社會學習理論, 發現護士長環保行為能促進護士環保行為,填補了上述研究缺口。研究結果拓展了學界對環保行為激勵機制的理解, 補充了醫療行業環保行為理論研究, 為醫療行業環保管理提供新思路。
本研究引入護士環保知識, 揭示了護士長環保行為促進護士環保行為的黑箱。 過往環保行為研究中,學者更多關注情感因素、動機因素、態度因素等對環保行為的促進作用(侯楠等, 2019; 劉歡鑫等,2018),對環保知識在環保行為激勵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缺乏關注。本研究認為,環保知識是護士長環保行為轉化為護士環保行為的關鍵橋梁。 只有當護士從護士長環保行為中學到環保知識后, 護士才具備做出環保行為的基礎要求。例如,若護士不知道如何分類垃圾,即便他/她具有環保動機,也無法將環保動機轉化為實際的環保行動。因此,本研究為護士長環保行為與護士環保行為的關系機理提供了一個關鍵解釋機制。
本研究注意到護士對護士長的模仿傾向是護士長環保行為傳遞效應的重要調節機制。 護士長通常被視為角色榜樣和模仿對象, 但所有護士都會學習護士長的環保行為嗎? 現有社會學習研究已注意到模仿在觀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但該理論觀點還缺乏實證檢驗, 亦忽略了系統考察護士模仿傾向在環保管理中的作用。本研究認為,具有高模仿傾向的護士更傾向學習護士長的環保行為, 增加環保知識以促進環保行為。 研究結果不僅豐富了護士長環保行為傳遞效應的邊界條件研究, 還從模仿作用的角度補充了社會學習相關研究。
本研究基于社會學習理論, 探討了護士長環保行為對護士環保行為的影響機制與邊界條件。 結果發現,護士長環保行為能促進護士環保行為。具體而言,護士長實施環保行為具有角色榜樣作用,能激勵護士學習更多環保知識。 當護士具備豐富的環保知識時,更可能做出環保行為,推動部門環保管理。 此外,護士模仿傾向對上述效應產生調節作用,護士模仿傾向越高, 護士長環保行為越能激勵護士學習更多環保知識,進而促進護士環保行為。
研究僅關注環保行為的傳遞效應, 忽視了環保行為的代價。環保行為作為一種自愿的親社會行為,可能因侵占工作時間而導致績效壓力, 從而增加個體自我損耗 (Koopman et al., 2016; 譚樹華 等,2012),犧牲工作幸福感(徐淑英, 張志學, 2005)。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究環保行為的代價, 以幫助學界更辯證地理解環保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