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召敏 王芳 徐再 張延紅
【摘要】? 目的? 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在神經外科新入職低年資護士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醫院神經外科2016年7月- 2018年7月新入職的38名護士作為觀察組,根據組間基線資料均衡可比原則,另選2013年7月- 2015年7月新入職的34名護士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理論培訓和臨床實踐培訓方式;觀察組實施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比較兩組護士臨床工作綜合能力、客觀結構化考核成績、科研成果等情況。結果? 培訓干預前,兩組護士綜合能力及客觀結構化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干預后,兩組護士綜合能力及客觀結構化成績均有提升,但觀察組護士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的觀察組護士獲批院級及以上科研課題4項、發表論文3篇、在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5篇,而對照組護士均無科研成果。結論? 開展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有利于提高其臨床工作綜合能力,提高專科護理水平,培養專科人才,提升科研能力。
【關鍵詞】? 三維培養模式; 低年資護士; 綜合能力;客觀結構化考核;科研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7-4;C975?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4)01--03
神經外科危重患者多,病情發展迅速,患者疾病轉歸和預后與神經外科護理工作質量密切相關[1],如不能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并給予有效干預,則可能導致并發癥的發生,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是新入職的低年資護士,普遍存在專科知識欠缺、病情觀察欠仔細、臨床經驗不足等問題,因此,對低年資護士的培養非常必要。我國針對低年資護士,使用的培養方案有CIPP評估模型[2]、基于“試誤理論”的急救能力培訓[3]等,但是針對神經外科專業化的低年資護士仍存在培訓體系不成熟、護士自主學習意識不足、急危重癥臨床實踐能力培訓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因此,醫院對神經外科新入職的低年資護士實施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在低年資護士綜合能力、客觀結構化考核成績、護理科研創新,專科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醫院神經外科2016年1月- 2018年1月入職的38名護士作為觀察組,根據組間基線資料均衡可比原則,另選2013年1月- 2015年1月新入職的34名護士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持有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工作≤5年的護士;正在從事神經外科領域工作的護士。排除標準:未在醫院工作者,如休產假、病假或外出進修者。
38名觀察組護士中男2名,女36名;平均年齡22.37±1.85歲;文化程度:本科21名,專科17名;職稱:護師21名,護士17名。34名對照組護士中男3名,女31名;平均年齡22.26±1.93歲;文化程度:本科15名,專科19名;職稱:護師15名,護士19名。兩組護士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稱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低年資護士培養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的理論與臨床實踐培養方式。具體包括病區、大科、醫院、院外培訓,撰寫綜述或個案報告,專科患者護理計劃;實踐能力測評包括素質考核成績,綜述或個案報告質量,專科患者護理計劃質量,本職工作能力,臨床常見護理問題處理能力,危重癥、急救護理基礎理論及技能考核成績。醫院神經外科設4個病區及2個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護士分配至各病區輪轉,當從事醫院臨床護理工作第4年時,護士填寫能級進階申請表,護士能力測評表,通過科室能級進階技能及理論考核,完成醫院要求護理計劃及培訓。
1.2.2? 觀察組? 實施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結構面:基于目標制定具體工作計劃,實施細則。①成立神經外科低年資護士培養指導小組:培養指導小組成員包括:病區護士長6名、護理骨干12名、省級及以上專科護士5名、臨床帶教老師8名;護理小組成員均是本科及以上學歷,學士及以上學位,其中護理學碩士3名。②構建神經外科低年資護士培養計劃:為提高神經外科低年資護士的綜合能力以及專科護理水平,制定符合神經外科完善的培養計劃。護士長負責監督,科室骨干人員各司其職,護理責任組長全程演示關鍵內容和重點,進行強化培訓。③制定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細則:根據神經外科疾病護理特點及專科發展需求,制定神經外科低年資護士培養方案實施細則。臨床護理:專科護理技術操作、專科疾病健康教育;護理教學:急危重癥疑難病例個案管理、專科護理進展;護理科研:專科護理科研、專科護理技術拓展。
(2)過程面:構筑并實施神經外科低年資護士基礎培訓與特色培訓雙向體系。根據各種亞專科疾病的特點,不斷完善和細化基礎訓練體系。一方面,通過收集臨床相關的真實案例,結合低年資護士現有的知識結構,有選擇地增加臨床案例,以達到適當的難度,完成專業技術操作,處理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另一方面,根據神經外科護士核心能力的要求,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培訓體系,包括四個模塊:重癥和疑難病例的個案管理、專科護理的進展、專科護理科研和專科護理技術拓展。
(3)結果面:建立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模式,根據考核成績進行反饋培訓。①建立題庫:醫院神經外科是江蘇省神經外科專科護士培訓基地,有豐富的培訓經驗。培養指導小組成員通過查閱文獻分析神經外科專科護士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并結合神經外科護理專業的特殊性及專科護士教學大綱,建立臨床實踐操作個案,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疾病編制病例,案例編纂涵蓋范圍廣泛,難度適中,考核知識點明確。②確定評分標準:根據情境模擬的案例制訂標準化評分表完整評估護士表現。③臨床考核:首先布置情境模擬考場。站點的布置跟案例及臨床工作實際情況相結合。其次設定考核形式,每次培訓課后進行全員考核。將考場分為候場區、考試區及離場區,學員一旦離場不能夠再進入考區,以保證考試有序進行及公平。考核結束后,考官根據案例進行理論知識點提問,考生回答并自我反饋。④結果反饋 考核結束后,將各站點成績匯總,進行總結分析,根據考核結果確定低年資護士弱勢項目,然后針對護士的弱勢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專項培訓。
1.3? 評價指標
(1)護士臨床工作綜合能力:主要考核低年資護士的臨床工作的綜合能力,包括臨床思維能力、病情觀察評估能力、專業理論知識、規范操作技能、表達溝通能力、人文關懷等方面,考核滿分為100分。
(2)客觀結構化考核成績:主要通過隨機抽簽的方式決定考核順序,然后依次按照順序進行各站點的考核。滿分100分,<60分為不及格,60~79分為合格,80~89分為良好,90~100分為優秀。
(3)護理科研創新情況:主要包括獲批院級及以上科研課題情況、發表論文數量、申請護理相關專利數量、在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數量等。
1.4? 數據分析方法
運用 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士臨床工作綜合能力和客觀結構化考核成績比較
培訓干預前,兩組護士綜合能力及客觀結構化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干預后,兩組護士綜合能力及客觀結構化成績均有提升,但觀察組護士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士科研創新成果比較
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實施后,觀察組護士以第一負責人主持院級課題4項,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篇,在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含大會交流、列題交流、壁報交流)5篇,而對照組護士均無科研成果。
3? 討論
(1)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提升臨床護士綜合能力:隨著專科知識、新技術和新理念的不斷發展,專科護士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是護理質量的保證[4]。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專科基礎培訓和特色培訓[5],使新入職的低年資護士不僅掌握了神經外科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術,還對自己的專科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了更深入的學習,神經外科低年資護士的臨床工作綜合能力得到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在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護士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實踐能力,促進低年資護士專業知識、專業態度和綜合能力的融合和提升;另一方面,它使護士能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有目的地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學習,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2)推動臨床專科能力建設,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深化優質護理內涵:作為一種“模塊化、結構化和標準化”的臨床能力考核框架,客觀結構化考核有助于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能力,并使考核模式和內容更加全面和客觀[6]。在培訓和考核過程中,學員身臨其境,改變了傳統的單一知識灌輸模式,讓學員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判斷,培訓更加生動有趣,有利于學員掌握和吸收知識,提高專科護理水平,培養專科人才。這與狄恒丹[7]等的研究一致,這反映了訓練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3)護理科研能力顯著提升:護理科研是促進護理學科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的重要手段,作為培訓質量的評價指標,護理科研能力需要長期的影響[8]。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提高了護士的綜合能力及專科護理水平,幫助臨床護士發現工作中的問題并思考解決方案,整合問題和解決方案,形成科研成果。
綜上所述,將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培養模式應用于神經外科低年資護士培養中,提高了臨床護士綜合能力和專科護理水平,提高科研能力,為神經外科低年資護士的培養提供了新思路及新方法。
4? 參考文獻
[1] Wang H,Gui C,Yang Y. Effect of PDCA for oPeration training of defibrillator to the Practical nurses [J]. 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19,11(8):25-28.
[2] 章玉菊,陳瑋,吳海雪,等. CIPP評估模型在耳鼻喉科低年資護士專科培訓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8):1071-1074.
[3] 吳奕帆,黃佳莉,王麗敏,等. 基于"試誤理論"的急救能力培訓在心內科低年資輪轉護士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22,36(11):2034-2037.
[4] 王秋麗,王秀麗,魯華,等.基于CDIO教學模式在PICC專科護士核心能力培養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2,38(27):2112-2119.
[5] 陳璐,呂琳,季翠玲,等.神經外科亞專科護理運行模式的建立與效果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07):979-983.
[6] Cordelia O. Mitigating the challenges of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in nursing education: A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study[J]. Nurse Educ Today, 2018, 68:71-74.
[7] 狄恒丹,陳璐,王芳,等.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考核模式在神經外科專科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2,38(28):2196-2202.
[8] 馬珂珂,丁四清,鐘竹青,等.臨床護理科研小組分層培訓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 2019, 54(1):91-94.
[2023-08-1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