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斌
(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7100)
沿空留巷作為一種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緩解采掘接替緊張的護巷技術之一,在我國被廣泛使用[1-3]。在條件較好的薄煤層及中厚煤層,沿空留巷技術已逐漸成熟,留巷效果均較理想,但在條件較復雜的厚煤層中,保留的巷道仍存在維護較困難的問題。影響沿空留巷效果的主要是巷旁充填墻體的材料、寬度及巷內的支護方案等[4-5]。
在充填體材料方面,已有了較成熟的研究成果,這些材料具有凝結速度快、早期強度高、密閉性好等特點,為我國沿空留巷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6]。在充填墻體寬度及支護方面,眾多學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何滿潮等[7]對工作面采空區側頂板進行了切頂卸壓,通過建立的力學模型,推導出巷旁支護阻力的計算方法;陳勇等[8]運用數值模擬的方法,結合現場試驗,分析了不同充填體寬度對留巷效果的影響,以此確定出合理的巷旁充填體寬度;譚云亮等[9]提出巷旁充填墻體應適應頂板的變形載荷,并給出了充填體強度的計算公式,以此確定出合理的支護方案;張東升等[10]綜合運用數值模擬及相似模擬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給出了充填體強度、應變及頂板下沉量等數值的估算公式。
該文以高河煤礦E2311 工作面沿空留巷為工程背景,考慮到工作面埋深大,巷道留巷來壓劇烈,單純的沿空留巷技術難以保證留巷效果,因此,提出“超前切頂+沿空留巷”的方案。
E2311 工作面位于東二盤區,主采3#煤層,煤層穩定,煤厚6.19~6.85 m,平均6.5 m。全煤間夾有一層碳質泥巖夾矸,厚度0.05~0.25 m,平均厚度0.20 m。煤厚傾角為1°~7°,平均3°。煤層具體頂底板情況見表1。

表1 煤層頂底板結構
E2311 工作面為東二盤區工作面,工作面南、北均為未采區,東邊為礦界,西邊為+450 m 水平北翼大巷。工作面底板標高+484.0~+535.0 m,最高點和最低點高差為51 m,巷道底板最高點位于E2311 切眼,最低點位于E2311 進風順槽“JF12”測點附近。工作面進風順槽全長1733 m,回風順槽全長1967 m,工作面切眼長度320 m,進風巷凈寬5800 mm,凈高3900 mm,凈斷面22.62 m2。
為了加強工作面的通風管理,減少煤炭資源浪費,根據兩進一回通風布置方式,需要將E2311工作面進風順槽保留,供下個工作面使用。由于E2311 工作面頂板為粉砂巖、細砂巖等堅硬巖層,進行沿空留巷時,厚硬的頂板垮落不及時,會對墻體產生劇烈的載荷,不利于沿空留巷的穩定,可采用超前預裂切頂、滯后布置充填墻體的方式進行沿空留巷。為確保沿空留巷的穩定性,需對切頂后巷旁柔模混凝土墻體的合理寬度進行確定。
采用聚能爆破的方式進行巷道超前預切頂,根據以往的切頂經驗,爆破孔深度可由下式計算[11]:
式中:Hf為切頂高度,E2311 工作面基本頂厚度為10~25 m,按最大厚度分析,取切頂高度為18 m;α為爆破孔向工作面側傾斜的角度,取10°。
由式(1)計算得出工作面超前切頂爆破孔深度為18.38 m。為便于施工,保證基本頂順利切落,并考慮到頂板厚度變化情況,爆破孔深度取20 m。
超前切頂及充填體沿空留巷如圖1。切頂炮孔深度為20 m,孔徑為50 mm,傾斜角度為10°,炮孔間距800 mm。超前切頂的同時,在工作面后方的巷道內,沿采空區側澆筑充填墻體,充填材料為C30 混凝土,其強度34.5 MPa。

圖1 超前切頂及充填留巷方案示意圖
為確定出充填體的合理寬度,根據E2311 工作面的實際賦存條件及理論計算結果,采用FLAC3D數值模擬軟件建立了切頂后不同充填墻體寬度(1.4 m、1.8 m、2.2 m、2.6 m、3.0 m)的計算模型,模擬分析工作面開挖后不同寬度充填墻體下的應力分布特征。模型尺寸統一為長×寬×高=200 m×100 m×70 m;在模型上邊界施加9.5 MPa 的垂直均布載荷,以模擬覆巖壓力,模型四周及下邊界采用位移邊界條件約束;模擬單元均遵循摩爾庫倫破壞準則。模擬中煤巖體物理力學參數見表2。
圖2 及圖3 為相同充填墻體寬度下,切頂前后圍巖應力及位移分布云圖。

圖2 切頂前后巷道圍巖應力云圖

圖3 切頂前后巷道圍巖位移云圖
由圖2 及圖3 可知,未對巷道進行超前切頂時,留巷段圍巖應力集中程度較明顯,其煤柱幫內應力峰值達到了22.6 MPa,且與巷幫距離較近,巷道頂板最大下沉量達到了800 mm 左右,此時巷道處于高應力環境下,圍巖變形較為劇烈,不利于留巷段的穩定;而對巷道進行超前切頂后,留巷段圍巖應力集中情況有所緩減,其煤柱幫內的應力峰值降低至13 MPa,相比切頂前降低了42.48%,而頂板最大下沉量也降低至350 mm 左右,相比切頂前降低了56.25%,巷道變形量明顯降低,應力環境得到改善。說明超前切頂可切斷巷道內頂板與采空區頂板間的應力傳遞,進而改善留巷段圍巖的應力環境,提高沿空留巷的穩定性。
1)應力分析
圖4 為超前切頂條件下不同寬度墻體內的垂直應力分布情況。

圖4 不同寬度墻體內的垂直應力分布
由圖4 可知,墻體內垂直應力由巷內側向采空側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趨勢,應力主要集中在采空區側。墻體內的應力峰值隨著充填墻體寬度的增大而減小,墻體寬度為1.4 m 及1.8 m 時,墻體內垂直應力的變化幅度較大,應力偏向集中程度較高,不利于墻體的穩定,其應力峰值分別為35 MPa 和33 MPa;而當墻體寬度增加至2.2 m 后,墻體內的垂直應力變化幅度降低,應力逐漸呈均勻分布,充填墻體的承載能力較強,穩定性較好,其應力峰值為23 MPa,相比1.8 m 墻體寬度降低了30.3%;墻體寬度為2.6 m 及3.0 m 時,墻體內垂直應力峰值分別為20.1 MPa 及19.8 MPa,與2.2 m 墻體寬度下變化不明顯,對穩定性的影響無較大差別。
圖5 為不同墻體寬度下煤柱幫垂直應力分布情況。

圖5 不同寬度充填墻體下煤柱幫垂直應力分布
由圖5 可知,隨著墻體寬度的增大,煤柱幫內的垂直應力逐漸減小。當墻體寬度為1.4 m 及1.8 m時,煤柱幫內的應力較大,其應力峰值分別為14.5 MPa 及13.8 MPa;當墻體寬度為2.2 m 時,煤柱幫的應力峰值為11.6 MPa,相比1.4 m 墻寬下降低了20%;墻體寬度增加至2.6 m 及3.0 m 時,煤柱幫應力峰值分別為10.7 MPa 及10.6 MPa,相比2.2 m 墻寬下僅降低了8.6%,變化不明顯。說明2.2 m 墻體寬度下,充填墻體已具備較好的承載能力,能夠承擔大部分頂板載荷,有效減輕煤柱幫的應力集中程度。
2)位移分析
圖6 為不同充填墻體寬度下巷道頂板變形情況。

圖6 不同充填墻體寬度下巷道頂板變形情況
由圖6 可知,巷道頂板下沉量同樣隨著墻體寬度的增大而降低,墻體越寬,對頂板的支護作用越強,頂板越穩定。充填墻體寬度為1.4 m 時,其巷道頂板最大下沉量為490 mm;充填墻體寬度為1.8 m 時,頂板最大下沉量為440 mm,相比1.4 m 墻寬降低了10.2%;當墻體寬度增加至2.2 m 時,頂板最大下沉量降低至350 mm,相比1.8 m 墻寬降低了20.5%;而墻體寬度為2.6 m 及3.0 m 時,頂板最大下沉量相比2.2 m 墻寬分別降低了5.7%和16.8%,降低幅度較小。
3)巷道塑性破壞分析
圖7 為不同充填墻體寬度下巷道圍巖及墻體的塑性區分布情況。

圖7 不同充填墻體寬度下巷道塑性區分布
由圖7 可知,隨著充填墻體寬度的增大,圍巖塑性區范圍逐漸縮小。充填墻體寬度由1.4 m 增加至2.2 m 時,圍巖及墻體塑性破壞區范圍明顯縮小;充填墻體寬度增加至2.6 m 時,圍巖塑性區范圍相比2.2 m 墻體寬度下未發生明顯變化,充填墻體內的彈性區范圍有所增加;但充填墻體寬度增加至3.0 m 時,雖然充填墻體內的彈性區寬度有所增大,但圍巖塑性區范圍也有一定幅度的擴大。因此,充填墻體寬度為2.2 m 時,充填墻體內有足夠的彈性核區,其完整性較好,具有較好的承載性能,且圍巖破壞范圍與2.6 m 寬度墻體時相差不大。
綜合數值模擬結果可知,超前切頂后,巷道穩定性隨著巷旁充填墻體寬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充填墻體寬度增加至2.2 m 后,繼續增大墻體寬度對巷道穩定性的影響不再明顯。因此,確定合理的巷旁充填墻體寬度為2.2 m。
1)巷旁充填體的充填材料
C30 泵柱混凝土初步配合比見表3。

表3 C30 泵注混凝土初步配合比 kg
混凝土基材質量技術標準:
水泥:42.5R 普通硅酸鹽水泥;
砂子:二區中砂,水洗砂,泥或石粉含量小于3%;
石子:5~20 mm 連續級配碎石,含泥量小于1%,石粉含量小于0.5%。
2)柔模混凝土墻支護參數
柔模混凝土模板為高強度柔模袋,沿采空區無縫連續澆筑。柔模袋規格為2000 mm×1500 mm×4200 mm、3000 mm×1500 mm×4200 mm、4000 mm×1500 mm×4200 mm,柔模袋預留孔內穿好錨桿,錨桿兩頭上好鋼帶、托盤和螺栓,錨桿間排距800 mm×900 mm,錨桿規格Φ22 mm×1650 mm,鋼帶使用Φ14 mm 圓鋼,長1.7 m。柔模混凝土墻距進風順槽外幫4.0 m。
切頂擋矸設計:工作面199#支架至機尾段(共5 架)頂板鋪設聯接10#雙層金屬經緯網,工作面割煤后緊跟支架尾梁沿采空區打設點柱。單體柱與圓木點柱間隔打設,單體柱中對中間距500 mm,木點柱中對中間距500 mm,按打一根單體柱打一根圓木順序操作。單體柱與圓木必須穿鞋戴帽,鞋板規格為250 mm×250 mm×40 mm,帽的規格為250 mm×250 mm×40 mm。掛設柔模包前,必須及時將單體柱回撤,嚴禁將單體柱打入采空區。若采用以上方法,柔模打設空間無法保證時,可在割煤后緊跟排尾3#架尾梁沿采空區打設一梁兩柱圓木大板棚進行支護,棚距800 mm,大板長度1.0~1.5 m。
待澆筑空間支護設計:臨時支護為一梁二柱單體柱道木抬棚,永久支護為柔模混凝土澆筑。
巷內臨時加強支護設計:在超前工作面40 m和滯后工作面180 m 范圍內,采用“單體液壓支柱+π 型梁”臨時加強支護,超前工作面為一梁(3.6 m)二柱配合一梁(3.6 m)二柱抬棚聯合支護,沿空留巷為一梁(3.6 m)三柱,單體柱π 型梁棚棚距800 mm。
3)柔模打設要求
① 進風順槽存在巷道高頂區,回采過程中原有柔模規格進行支護無法滿足巷高要求,需更換對應規格的柔模包進行支護。
② 按照每月的回采計劃,提前統計計劃回采區段內的高頂區,根據高頂區的高度向廠家定制相應規格的柔模包。
③ 為保證柔模的穩定性,在柔模打設完成后,緊貼柔模包打設4.5 m 的單體柱護包,若單體住仍不能接頂則在單體柱與巷道底板之間墊大板或方木,確保單體柱接頂嚴實。
④ 由于柔模包高度增加,為防止墜包,在單體柱靴上方緊貼柔模墻橫向固定一根大板,并在橫向大板與巷道外幫之間打設單體柱,柱間距2 m。
為驗證超前切頂及2.2 m充填墻體的留巷效果,在試驗段巷道內布置測點,對其頂板的變形情況進行監測分析,監測結果如圖8。

圖8 沿空留巷頂板變形監測結果
由圖8 可知,隨著工作面的推進,留巷段在頂板來壓的影響下,頂板下沉量快速增大。在充填墻體留設90 d 后,巷道頂板變形量逐漸趨于穩定,最大下沉量為36 cm,變形量較小,滿足礦井安全高效生產需求。
1)通過理論分析確定出E2311 工作面超前切頂的炮孔深度為20 m,并設計了巷道超前切頂及充填留巷方案。
2)通過FLAC3D數值模擬軟件分析了切頂后、不同寬度巷旁充填墻體下的巷道應力分布及變形情況,得出合理的巷旁充填墻體寬度為2.2 m。
3)現場礦壓監測結果表明,工作面推進后,初期巷道頂板下沉量快速增大,在充填墻體留設90 d 后,巷道頂板變形量逐漸趨于穩定,最大下沉量為36 cm,變形量較小,滿足安全高效生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