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子 暢婉潔

易麗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現代農業的發展壯大,首先需要一支愛農村、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當前,鄉村產業人才振興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讓新型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易麗麗。
民生周刊: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當前,鄉村產業發展需求與人才現狀存在哪些矛盾,原因何在?
易麗麗: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農業是人類的“母親產業”,社會生產的發展首先開始于農業,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只有在農業和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第三產業才有產生和發展的條件。對我國而言,農村是戰略后院,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農業都不可替代,而且日益凸顯其多元化價值。
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人。提升農民素養,培育新型農民,關鍵在于以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影響他們的思想和思維方式。伴隨著城市化進程,農村人口特別是年輕人持續流向城市,導致農村的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這種情形在全世界都是普遍性問題,哪怕在發達國家也是如此。例如,美國的偏遠農村,年輕人會通過各種途徑離開家鄉進入城市,甚至現代農場主憂愁自己的孩子不愿意接手家族農場的經營管理。
在我國,迅速的城市化進程使得這種情況更加嚴重。一是人口總量上,農村人口持續快速流向城市,農村空心化嚴重,導致農業勞動力不足,一些農田因無人耕種而拋荒。二是在人口結構上,大多數年輕人不愿留在農村,導致農村老齡化嚴重,高學歷高素質青年人才嚴重缺乏,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對人才的需求。
出現這些問題,有兩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鄉村缺少適合高素質青年人才就業和發展的機會。一方面,鄉村產業振興需要人才;另一方面,人才也需要產業為他們提供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以傳統農業為主要產業的鄉村很難留住現代人才。二是鄉村相對低下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難以滿足年輕人的生活需求。城市為什么能吸引年輕人,除了有更多更好的就業創業等實現自我的機會,還有更好的公共服務設施,更便利的生活條件。城鄉在教育、醫療、交通、社會保障、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得許多農村的年輕人寧愿背井離鄉也要進城。
民生周刊:當前鄉村產業生態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對人才結構和素質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培養壯大適應這種變化需要的新型人才?
易麗麗:科技的發展,不但改變了工業、服務業等二三產業,也深刻地影響著農業。以農業為基礎的鄉村產業生態已經并繼續發生著根本性變化,規模化、機械化、綠色化、智慧化、農文旅融合、一二三產融合、企業化經營等,成為現代農業的突出特點和發展趨勢。農業的這些趨勢性變化對從事農業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與傳統農業“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不同,現代農業不是體力活,而是技術活,對新型農民的素質和結構提出新要求,亟須培養適應鄉村產業生態變化的技術專業型人才、經營管理型人才,以及隨著農業與文化、旅游等第三產業的融合不斷加深而產生的多樣化的人才甚至是復合型人才。上述幾類人才如何培養?
一是依托農業類院校和職業院校的培養。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必須通過專業培養,靠代代相傳的經驗已經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的要求。既要借助農業類普通高等院校這個平臺,也要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作用,更要加強校農合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培養鏈條前移,農業相關學科的學生從二三年級開始到現代農業企業實習,熟悉現代農業企業的運轉,畢業后到相關產業學以致用,實現自我價值。
二是基于興趣從娃娃開始培養,使命驅動投身農業。很多高考志愿報考農業院校的學生往往不是出于熱愛或自愿,而是退而求其次的權宜之計,畢業之后未必會從事農業。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對農業的偏見,使得農業人才的培養既要傳授專業知識,還需要提高對農業的興趣培養。對此,可以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強化中小學農業方面的相關特色課程設置,讓對農業有興趣的孩子提前學習相關農業知識,從小培養孩子對農業的熱愛,并糾正就業觀念的偏見。從小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向往,培養孩子立志在農村最需要的地方實現人生價值。讓“去最需要的地方奉獻”成為青年人內心的使命。
三是持續跟蹤評估,確保政策落地。畢業后的年輕人大多會選擇體現自己價值的工作崗位。在人才根據市場需求自動配置資源的情況下,當前,農業由于市場定價低,和其他行業相比,不具備優勢。中央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為新型農民的發展另辟賽道。但我們通過調研發現,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地方的人才項目、人才“帽子”惠及從事農業的企業或人才仍很少,科研資金傾斜支持農業的力度也不夠。
此外,新型農民培訓的供需如何有效匹配,也是當前的一個難點。相關職能部門開展的培訓,大多形式大于意義,與需求脫節。對此,既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又要加強政府的引導。可以采取后補貼或獎勵政策促進供需匹配,比如在農業企業培訓新型農業就業人員后,由政府根據培訓就業人員的數量、質量等進行后補貼,或通過給新型農業就業人員發放培訓券,通過補需方,讓受訓者“用腳投票”促培訓質量提高。
民生周刊: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讓農民真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易麗麗:農村人口的流失,農業人才的缺乏,其根本原因是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鄉發展機會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巨大差距。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遠未結束,要使農民真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努力實現城鄉之間的發展機會和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均等。
一是扶持特色產業發展,吸引年輕人回流。城鄉差距首先在于產業能夠提供發展機會的差距。鄉村要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和市場條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為農民提供就業創業機會。我們調研中了解到,對于“90后”“00后”這部分年輕人,他們喜歡快發展、慢生活,如果能在家門口就業,哪怕收入略低于城市,但農村生活成本也低,同時能照顧家,能在現代農業公司上班,他們還是愿意回到農村的。目前回流的在外打工人員,大多是女性,回到家可以照顧父母,也可以照顧孩子,比如在外打工哪怕掙5500元一個月也存不下多少錢,但在家里的農業公司上班哪怕就3500元一個月也能存下不少,因為不需要租房、生活成本低。新型農民已不是傳統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了。比如,復興了家族茶業打造了新品牌“水之靈”的大學生創業者李泓應。她從上海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云南墨江,帶著她的新理念、新的營銷模式,參與普洱茶國家標準制定,給每一餅茶賦二維碼,讓消費者可以掃碼溯源到是哪一棵百年茶樹生長出來的;開辦了當地第一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讓貧困的母親學習古茶制作工藝,讓她們在家門口就業。這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就業收入,非遺的傳承,還為茶產業注入了新生。另一個案例是我在紹興掛職時調研了解到的,紹興諸暨珍珠小鎮,當各地農村的年輕人都在減少的時候,諸暨的年輕人卻在增長,在外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山下湖村,回去干什么呢?這里家家戶戶都養珍珠,養殖珍珠是當地的特色產業,這些年輕人回去做主播,現場直播開蚌,娛樂、商業一體,不僅把自己養殖的珍珠賣出去,把其他地方養殖的珍珠也收購來賣出去了。
二是優化營商環境,感召農業人才回鄉發展。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一些出身農村的企業家和城市居民,往往出于對故土的眷戀,在當地能夠為他們提供較好的營商環境時,也是非常愿意回到農村發展的,在外的人才,回家的路是最短的。因此,感召這部分人才回鄉發展,有助于補齊鄉村產業發展短板,為縮小城鄉差距作貢獻。這既需要激發內在的使命感來驅動他們回鄉參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同時也要讓他們看到在農村也有施展才華的機會。除了工作和收入,還需要有好的教育、有好的醫療服務、豐富的文化活動、可靠的社會保障、舒適的居住條件以及整潔的美麗鄉村生活環境,而這些都是農村有待改善的保障條件。只有努力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讓農村既能提供更好的工作機會和更可觀的收入,又能提供更美好的生活,才能真正吸引更多的農業人才回到農村、成為新型農民。
三是努力提升新型農民的社會認可度。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既有生理、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有被尊重、被社會認可、自我實現等需求。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城鄉居民待遇上的不平等不公平。計劃經濟下形成的經濟地位和利益分配格局固化,至今仍未完全打破和改變,導致農民“低人一等”觀念一時難以消除,擺脫農民身份仍然是許多農村孩子讀書的目標。社會觀念的改變是個漫長過程,既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入、通過鄉村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也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認可度,改變對傳統農民“一頂草帽,一把鋤頭”形象的認知,真正讓新型農民成為受人尊重、可致富、有尊嚴、有保障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