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基層治理工作,堅持黨建引領,注重政策創新,深化制度建設、推動重心下移、夯實基層基礎。特別是2022年8月以來,全省部署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一年多以來,“共同締造”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群眾滿意度、參與度持續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共同締造”以城鄉社區為基本單元,以健全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為關鍵,以“五共”(即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為路徑,有以下4個主要特點。
一是加強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夯實“共同締造”基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共同締造”的主體。利用全省村(社區)“兩委”換屆契機,同步健全了村(居)民委員會下屬委員會,完善了村(社區)相關規章制度;按照“有人員、有場所、有規則、有結果、有記錄”要求,全面建立村(居)民議事協商委員會,搭建了決策共謀陣地和平臺。推動村(居)民委員會組織體系、職能事務、陣地建設、自治機制、內部管理“五個規范化”建設。
二是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提高居民參與“共同締造”的組織化程度。開展社會組織助力“共同締造”等五大行動,指導各地民政部門組織開展公益創投大賽、競賽、路演等活動,組織各地民政部門現場觀摩,示范推動,激發社會組織和居民參與“共同締造”的熱情。實施社區社會組織能力提升計劃,省、市、縣三級分工負責,分別開展社區社會組織示范培訓、骨干培訓、從業培訓。
三是開展社區治理創新試驗,探索“共同締造”長效化機制。近年來,湖北省先后有武漢市武昌區、黃石市、枝江市、咸寧市、武漢市江岸區、宜都市等6個單位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大冶市、秭歸縣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2023年,湖北省以“共同締造·活力機制”為主題開展創新試驗,重點在優化基層治理單元、健全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完善群眾參與渠道、深化“五社聯動”機制等方面創新。
四是組織實施“以獎代補”項目,增強“共同締造”實效。2023年省級財政安排“以獎代補”資金1.57億元,支持各地建設270個小區黨群服務站、提檔升級200個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項目、以村(社區)為單位規劃建設200個公益性安葬設施、實施400個“五社聯動”社會工作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