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近日,一位從我國香港移居加拿大的學生發來一條消息,說在異國他鄉嘗到了“兒時的記憶”——豬籠餅,很是高興。同時還發來一組照片,讓我有機會細細端詳豬籠餅是什么模樣。
這是一種制成豬仔外形的餅,由于經過烘焙,表面呈焦黃色,油亮亮的,酷似迷你烤乳豬。據說,內里有蓮蓉餡,甚是美味。另一個特別之處是,這些豬仔餅一個個被裝在小竹籠里,竹籠邊還裝飾著粉紅色的蕾絲花邊,好不可愛!正因為如此講究,豬仔餅就成了豬籠餅。
最早的豬籠餅是用做月餅剩的料制成的。舊時香港經濟并不那么景氣,連中秋吃月餅都是一項奢侈享受,對于普通家庭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于是就有了“供月餅會”,可以分月付款。凡是加入“供月餅會”去購買月餅的,就會贈予一份小小的禮物——豬籠餅。
因為豬籠餅是用月餅余料做的,所以通常沒有餡,只是加了一些白砂糖,攪勻之后烘焙而成,成本并不高。但是,因為有了甜味,又有了香味,所以孩子們特別喜歡。時至今日,我們所見到的豬籠餅已屬特別制作,與舊時有所不同,內含餡料,那些小竹籠有時也會變成由塑料條編織的籠,五顏六色,令人喜愛。
豬籠餅可以稱得上是香港利用食物余料進行創新的一個代表作,不但保護了可貴的資源,還增添了意外的驚喜。
可能是受到豬籠餅的啟發,面包店也開始利用余料創新,最典型的就是雞尾包。
20?世紀初,面包在香港剛開始流行,生意平平,每天都會有賣不掉的剩余面包,愁煞店主。到了?20?世紀?50?年代,有師傅試著將各種剩余面包攪碎,再揉和起來重新烘焙,出品了一種新的面包。為了與其他面包區別開來,其形狀似橄欖球,表面還有幾條淺色斜紋,里面還加了一些椰絲,售價比較便宜,很受大眾歡迎。因為是由各種面包混合制成的,就像調制雞尾酒那樣,于是被戲稱為“雞尾包”,居然得到了社會公認。
香港另一種知名小吃碗仔翅,最早也是食物余料再利用的成果。那時候,經營魚翅的酒樓、飯店辦完婚宴后,常常會有剩余的料和湯,于是人們就想方設法將其利用起來,在湯料中加入粉絲、肉絲、木耳等,做成另一種美味小羹,將其置于小碗內供人食用,魚翅量少但風味尚佳,因此被稱為“碗仔翅”。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人認識到魚翅背后的血腥捕殺問題,于是食魚翅者大量減少,同時碗仔翅也不再使用真正的魚翅余料,而是以代用品制成。以粉絲、雞絲、香菇絲、木耳絲、筍絲等為原料,著泥后成羹,仿若魚翅湯,一樣滿足了味蕾。
由以上個別事例可知,香港人對于食物余料的再利用很有心得,也很有成就,絕不肯輕易浪費一點,這充分體現了對于農漁勞動和自然界所給予的敬重。
至于大規模利用食物余料,應屬近年來相當火熱的“惜食堂”了。諸如街市賣剩的蔬菜、臨近保質期的罐頭食品、酒樓飯店用剩的食材等,都會被“惜食堂”收集起來,然后聘用廚師專門加工成各種美味盒飯,供應給有經濟困難的人士,尤其是孤寡老人。這是一項帶有公益性質的事業,對于余料制成的盒飯,“惜食堂”決不馬虎,甚至鄭重其事,請來明星做廣告,張學友、王祖藍、謝霆鋒、張智霖、黃子華等都曾為“惜食堂”做過宣傳,給人以特別的尊重和體面。香港首富李嘉誠也大舉投資上千萬港元,將此視作一項重要的慈善活動,還親臨“惜食堂”與老人們一起用餐。在社會同心協力下,“惜食堂”越辦越興旺,初時每天只供盒飯?20?份,而今已達到每天?12?000?份之多。

將食物余料轉化為創新食品,安全和衛生如何保證、營養和風味如何實現,都是大問題。
恰巧我在大商場里見到了一臺“惜食堂”的食物捐贈機,對食物捐贈有明確指引,如食品有效期或最佳食用期須在?4?周及以上、各類干貨須有密封包裝且未拆封等;凡是已開封、包裝膨脹、過期、需冷藏、易變質,以及乳制品、液體類等,則一律謝絕。
可見,余料利用仍有嚴格把關。首先是仔細篩選,排除過期、變質、受污染的余料;其次是衛生操作,操作者須持有健康證書,操作時須有衛生保障;再次是創意制作,不是簡單了事,而是反復試驗,反復試味,直到自己也能接受、喜歡。
食物余料的利用和創新體現了綠色環保意識。每當端午或中秋過后,總會有不少食物余料,如何用好、用得稱心如意,都值得高度重視。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不僅是感嘆,更應該是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