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認真回顧我們黨領導人民探索、推進、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歷程,有助于加深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和把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關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基礎上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新中國,我們黨在全國革命勝利前夕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中國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紀元,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在新中國頭三年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上,我國基本上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制度保證。
開始大規模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以來,我們黨創造性地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制定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部署,逐步建設起新中國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很大一部分物質技術基礎,特別是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黨領導人民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們黨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和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為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黨領導人民不斷推進改革開放,進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實現了我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式現代化開啟了新的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們黨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在戰略上不斷完善,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戰略支撐;在實踐上不斷豐富,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特別是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不斷開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