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宇競
2019 年2 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要求推動珠三角九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都市農業作為建設全球城市,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量,不僅能夠加速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而且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優化生態環境,成為全球城市和城市圈新的發展趨勢。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全球城市的都市農業,在保障居民食物消費的基礎上,成為生態保護、休閑旅游等多功能的有效載體。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圈發展都市農業,既是拓展大灣區競爭力的有效實現路徑,也是保障大灣區食品供給和安全,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構建優質生活圈的重要內容。
(一)大灣區自然地理條件優越,都市農業資源豐富。近年來,大灣區依據自然地理和經濟社會條件,遵循農業資源地域分布規律,逐步探索形成了優勢凸顯、特色鮮明的都市農業發展新路徑,有力推動都市農業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大灣區自然條件良好,氣候溫和濕潤,空氣、水、土壤等自然要素適宜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農作物資源豐富,農產品特色突出,類型多樣,品質較好。2020 年,珠三角九市農林牧漁總產值2710.52 億元,占全省比重34.3%,其中,農業產值1214.5 億元,占全省比重32.22%;水產品產量354.43 萬噸,占全省比重40.47%;水果產量447.85 萬噸,占全省比重25.50%;蔬菜產量1392.68 萬噸,占全省比重37.57%。豐富的農業資源不僅有效保障大灣區農產品供給,還為發展觀光休閑、園藝展覽、科普教育等都市農業奠定了基礎。
(二)高度發達的城市化為都市農業提供有力支撐。如果說改革開放40 多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相當程度上得益于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那么,未來都市農業經濟發展仍然需要城市化強勁的動力支撐,抑或是說,城市圈是都市農業發展最重要的空間基礎和載體支撐,大灣區城市圈城市化快速發展態勢仍將持續一段時期,必將為都市農業經濟提供源源不竭的發展動能。2020 年,大灣區城市化平均水平88.45%。其中,香港、澳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江門、惠州、肇慶城市化率 為100%、100%、86.19%、99.54%、95.2%、92.15%、90.47%、86.96%、67.63%、72.80%、51.02%。伴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人口規模還將保持一定增長,居民消費潛能不斷激發釋放,不僅對都市農業發展需求更為迫切,而且城市發展各種要素,例如,現代信息技術、創意產業等對都市農業都有較強的滲透作用。因此,城市化水平越高,對都市農業經濟的輻射和帶動能力就越強,進而加快城市圈都市農業經濟發展。
(三)消費需求升級促進都市農業多功能拓展。2021 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圈中有1 個城市GDP 超3 萬億(深圳3.07萬億),2個城市超過2萬億(香港2.56萬億,廣州2.82萬億),佛山、東莞則超過1 萬億,超強的經濟發展實力為提升生活水平,促進消費需求升級奠定了扎實基礎。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大灣區居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優美自然環境以及農業觀光休閑、旅游度假、科普教育需求不斷提升,促進農業由單一生產功能向休憩、觀光、旅游、科普等多功能拓展,而農業的多功能、多業態也恰恰是都市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顯著特點和標志。2020 年,珠三角九市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比都超過了8%,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江門、惠州、肇慶分別為10.65%、9.15%、10.88%、9.52%、8.85%、10.0%、8.54%、10.04%、8.26%。
(四)豐富的科教資源是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依托。一是大灣區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廣東省有154 所高校,高校數量位列全國各省(直轄市)第二位,僅次于江蘇的167 所。作為省會城市的廣州,集中了37 所本科院校、44 所專科院校,累計占廣東高校50%多,而且囊括廣東所有的985、211 及雙一流學科建設知名高校;整個珠三角高校總數為127 所,占廣東省高校總數的82%。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在2022 年QS 世界大學排名分別為22 位、34 位、39 位、53 位、66 位,澳門大學2022 年QS 世界大學排名為322 位。特別是華南農大、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農科院、廣州市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為農業教育、研發、科技創新等提供良好基礎。二是珠三角農業創新平臺集聚,有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嶺南現代農業科學及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總部)、國家華南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等。僅以廣州市為例,到2020年底,有生物種質資源庫7 個,匯聚了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創新平臺88 個,形成了農業類高新技術企業160 家,是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依托。
(五)都市農業新業態及產品發展類型多樣。廣州、深圳人口眾多,屬于全國超大城市,消費能力強。香港的農業體量非常小,澳門沒有農業,珠三角既是香港、澳門農產品的重要供應地,也是香港、澳門的后花園。大灣區中以廣州都市農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廣州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成為全國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及流通的集散地,代表大灣區乃至中國參與全球都市農業產業競爭。鑒于大灣區高度城市化,農地資源緊缺,設施農業、園藝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展會農業等新業態不斷涌現,為都市農業功能拓展不斷開辟新途徑;蔬菜、花卉、奶業、漁業等產業產品類型多樣,市場競爭力強,凸顯了大灣區區別于全國其他地區的都市農業經濟發展特色。
(六)城鄉融合為都市發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礎。城鄉融合重在形成新型的城鄉關系,逐步消除二元結構,構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城鄉關系發展新格局,推動城市與農村互動發展,形成相互加持、相互賦能的發展態勢。從目前珠三角城鄉融合發展實踐來看,在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城鄉經濟多元發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民增收渠道拓展等制度創新上不斷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不僅為都市農業發展構建了重要的制度安排,也為全國貢獻了大灣區獨特樣本,引領都市農業實現快速發展。
(一)都市農業布局缺乏科學統籌謀劃。2021 年8 月,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出臺,擘畫了廣東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藍圖,但大灣區都市農業經濟發展仍然缺乏統一謀劃和部署,都市農業布局不夠科學合理。由于大灣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農用地資源緊缺,更需要科學合理布局,使其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產出效率更高,更能展現大灣區都市農業新風貌、新形象。都市農業不僅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新領域和新趨勢,也是城市競爭力和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未雨綢繆,提早謀劃,爭取主動,推動大灣區都市農業空間結構優化,都市農業向更高階段邁進。
(二)城市賦能農業優勢尚未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圈是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最具活力、潛力最大的地區,在全球城市發展中影響力不斷上升,香港和澳門國際化水平高,廣州是我國9 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深圳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其他城市也都具備完善的城市功能,但作為綜合城市向農業賦能的優勢尚未充分發揮,主要表現在城市帶動鄉村的體制機制未建立健全,城鄉產業融合力度不夠、深度不夠,城市經濟與鄉村經濟的耦合性不強,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新型城鄉關系不夠牢固,城市經濟對鄉村經濟的輻射力和帶動力有待增強。
(三)大灣區農業科技創新協同格局尚未形成。大灣區集聚了眾多的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科教資源,但這些資源在協同推進大灣區建設農業總部經濟,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建設農業科技創新新高地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農業科技創新本質上是經濟活動,但由于產業發展和科學研究之間協同不夠,一些科研機構為創新而創新,科技創新“做盆景多、建花園少”,創新成果和產業需求相互脫節。大灣區涉農科研機構分散在國家、省、市不同的農業科研機構、高校和相關企業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機制與措施,一些科研機構為爭取項目立項而努力,“產學研一體化、育繁推有機銜接”的協同創新格局還未形成。
(四)共筑大灣區城市生態保護屏障能力有待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強珠三角周邊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建設北部連綿山體森林生態屏障。都市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在于,它是優化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構筑城市生態保障屏障能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由都市農業生產和開發所構成的獨特生態景觀、生態廊道、濕地等功能作用同樣不可小覷。從目前大灣區農業生態功能發揮作用現狀來看,由于對都市農業不夠重視、認識不深,都市農業在發揮生態保障防護屏障能力和作用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五)農業協同對外開放水平需進一步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大都市小農村、大市場小農業、大流通小規模”的特點,決定了大灣區農業必須堅持開放思維,“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持續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粵港澳大灣區有香港和澳門2 個特別關稅區,還有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3 個自貿區,為都市農業全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提供了前提條件。雖然大灣區擁有良好的對外開放平臺及基礎條件,但這些平臺在助推農業開放方面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例如,建設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大灣區在這方面未有成功探索,此外,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東盟、粵臺等都需要進一步拓展農業合作領域和空間。
(一)優化大灣區城市圈都市農業發展布局。大灣區城市圈都市農業布局要依照以下層次予以推進:第一層次:廣州、深圳——打造都市精品農業。建設與城市圈功能相匹配的都市農業,打造土地高效、資本密集、技術先進、產業鏈長的品牌都市精品農業,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總部經濟。第二層次,珠三角其他城市——建設都市特色農業。依托大灣區資本、科技、市場、消費等優勢,以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園為依托,重點發展蔬菜、花卉、漁業、奶業等特色農業。第三層次,香港和澳門——都市農業消費區。珠三角特色都市農業為香港和澳門農產品供給及休閑觀光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為打造高質量生活圈提供了載體支撐。
(二)促進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相互賦能相互加持。促進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相互賦能相互加持。都市農業發展不能就都市農業論都市農業,必須在城市化大背景和視野下,通過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安排和設計,使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緊緊融合在一起,彼此不再區分孰重孰輕、孰先孰后,二者互為因果、共同促進、共同發展,只有在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都市農業產業振興,才能有效推動和促進都市農業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因此,要緊跟新時代發展要求,把都市農業放在工業化、城市化的視角下統籌考慮,通過制度設計,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相輔相成的發展態勢,努力構建都市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三)打造大灣區都市農業科技創新共同體。著力突破粵港澳三地制度層面的制約和障礙,推動形成創新要素流動順暢,科技設施聯通,人員交流順通的粵港澳農業科技創新合作體制機制。整合大灣區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努力探索建立都市農業科技創新共同體或產業聯盟,創新粵港澳農業深度合作開發建設合作模式,在農業基因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數字農業等領域,實施聯合攻關,加強都市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增強技術吸收轉化能力,把大灣區建設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四)共筑大灣區城市圈綠色生態屏障。大灣區城市大多用地緊張,生態用地、公共設施用地緊缺,發揮和提升農業生態功能是都市農業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推動農業生態環境空間協同保護和治理,統籌城市圈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加快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和高速公路、快速路生態廊道建設,完善濕地生態功能,把農田、農業產業園、農業公園、特色小鎮、綠道、碧道等綠色生態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建設成為綠色生態農業的“斑塊”,串聯成都市的綠色生態空間,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五)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推進都市農業對外開放。鼓勵大灣區農業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農業經貿投資與科技交流合作,參與全球農業資源開發利用,以外帶內,以內促外,提升大灣區農業對外開放水平。依托廣州、深圳綜合交通樞紐和發達的物流體系,利用香港、澳門特別關稅區,以及香港擁有高度國際化的自由港,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臺等多重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國際貿易。利用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自貿區的政策及溢出效應,建設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通過開展富有成效的農業合作,促進大灣區逐步形成都市農業國際化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