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云珊
實現民族復興,鄉村振興是重要基礎。2021 年1 月4 日,國務院下發《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唱響了鄉村振興綠色化主旋律。而生態治理是實現鄉村綠色發展、推動鄉村振興重要抓手。鑒于生態治理具有復雜性,需要運用系統化方法。因此,探索鄉村生態治理的系統化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人民群眾共享的生態福祉和優質公共產品,是帶動鄉村其他層面振興的助力器。但由于歷史原因導致生態方面問題積累太多,距離鄉村美麗的現代化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倒逼鄉村必須實施生態治理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迫切需要。黨的二十大發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號召。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在地域上既包括城市的現代化,也包括鄉村的現代化,是一個協調和平衡發展的現代化;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也包括生態層面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到21 世紀中葉,能否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取決于農村生態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二)經濟發展綠色化轉型的迫切需要。傳統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浪費的經濟發展方式相對于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具有不可持續性,資源對生產的約束趨緊,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在自然資源容量和再生能力的基礎之上,走綠色化經濟發展之路則是必由之路。我國傳統農業是生態農業,這本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優勢,但隨著所謂“西方式石油農業”的侵入導致了環境污染、生態嚴重破壞、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脅等負面情況。因此,農業的綠色化轉型發展就成為時代的重要命題。
(三)鄉村生態振興的迫切需要。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1]長期以來,鄉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空氣污濁、土壤污染、村容村貌差強人意,惡劣的生態環境導致了村民們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傷害,雖然經濟發展了,但是幸福感卻打了折扣,老百姓苦不堪言。人們迫切地希望生存的環境能夠得到改善,使得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希望鄉村生態能夠振興起來。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其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中,注重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協同推進,把通過生態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在體制機制上作出重大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理念上先后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重大論斷,為生態治理系統化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一)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系統治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了環境污染和資源約束趨緊的局面,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尤其迫切。針對這種現實的需要,2016 年3 月1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2]2017年12月28 日,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要求各級政府“建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制度”。[3]2021 年3 月5 日,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認為生態治理“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4]。可見系統治理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略。
(二)協同治理機制不斷完善。生態治理具有治理的一般特征,即在機制上強調治理主體多元化,發揮主體之間的協同作用;治理手段的多樣化,各種手段相互配合綜合施策;治理對象的全面化,發揮生態整體化效應。在治理主體上我國建立了“一元多體”的治理主體格局,“一元”即黨委,“多體”包括政府、市場、企業、個人,強調各主體明晰權責、相互配合,充分發揮各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治理手段上強調要通過自治、德治、法治、數治等手段協同治理,在機構設置上縱向設置省以下環保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機構,加強生態治理監督。在治理對象上,統籌大氣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雪一體化系統治理,構建城鄉協同治理共同體。從總體上看,我國堅持問題導向,構建起了生態治理的“四梁八柱”。
由于歷史上生態建設欠賬太多,人們生產、生活的慣性依然存在,通過生態治理推動鄉村振興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既有治理理念的問題、體制機制的問題,又有方法手段等原因,具體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畸輕畸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保?]這表明了生態治理和經濟發展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關系,是一個系統性整體,偏廢任何一個方面就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永續發展。但是在現實中,廣大鄉村群眾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偏重經濟發展而忽略生態治理和生態保護,“經濟理性”仍然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導致土壤因施用過量化肥、農藥、除草劑而受到污染,廢棄地膜、生活垃圾隨意拋棄焚燒造成空氣污染,企業把生產廢水隨意排放導致地上地下水污染。以上種種現象說明,生態治理難度非常大,鄉村振興之路并非坦途。
(二)生態治理公域與私域之間難以統籌。生態治理所面對的對象——生態系統,是一個由各個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這決定了生態治理必定是系統治理,包括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協同治理,這樣才能起到治理的整體性效應。在鄉村地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態治理意識也有所提升,但是這種環保意識和生態治理的意識體現在私人庭院和住宅周圍的環境上,而對于鄉村公共土地、池塘、河流則沒有人去保護和治理,出現了所謂的“公地悲劇”,更有甚者,有些企業和個人把污染物從城市轉移到鄉村,出現了垃圾“上山下鄉”和污染的轉移,產生了所謂的“鄰避”現象,增加了鄉村生態治理的難度。
(三)生態治理中運用的技術手段難以全面。生態治理過程中所采用的任何一項技術手段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應用門檻和效能的局限性。而鄉村污染物、污染方式多樣復雜,鄉村生態振興中主體的治理水平和能力不足,表現為分散的以家庭為單位農民無法應對大量環境污染問題,遠遠地達不到高標準的生態治理要求。鄉村生態治理起步階段需要一定的資金作為支撐,離開政府的資金投入而依靠未被組織起來的農民是不太可能籌集到這筆資金的,因此,農村生態治理所需要的基礎設施、設備長期缺乏或者處于低水平運作階段,實現生態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通過生態治理推動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按照系統方法通過系統化的路徑進行。鑒于農村生態治理的特殊情況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要求,需要在領導制度、社會制度、政府作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系統施策。
(一)生態治理要堅持黨的全面統一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黨起到了“主導”作用,因此,要充分發揮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調動各主體的積極性,構建“一元多體”的主體格局,根據生態治理的系統性要求領導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強化對流域生態治理、城鄉生態協同治理的統一領導,劃定各級黨政負責人權利和責任,監督各層級黨政機構生態治理工作的成效,實施嚴格的問責機制,堅決遏制農村土壤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蔓延苗頭,引領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新風尚,培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理念,為振興鄉村生態做出新貢獻。
(二)生態治理要全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和要求。自然資源包括土地、山川、湖泊、荒漠等生境都是屬于全體人民所有,生態產品為全民所共享。只有全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喚起生態治理主體的主人翁意識和“生態理性”,才能調動全體中國人民的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打贏生態治理的人民戰爭奠定基礎,避免私有制條件下出現的生態治理中的“公地悲劇”。社會主義利用制度優勢能夠取得資本主義不可能完成的生態治理成效,充分顯示出制度的優勢。
(三)生態治理要發揮政府引領協同作用。在“一元多體”的治理主體格局中,政府是“多體”格局中是最重要的一極,因此,政府要統籌協調各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生態治理和鄉村振興工作,做好生態治理和鄉村振興制度供給工作,加大鄉村振興資金投入,引進先進生態治理技術,培訓相關工作人員掌握必要的生態治理技能,進一步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農民解決他們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不了的公共難題,引導農民采用低碳且環境友好的生產技術,改革傳統農作物栽培種植技術,不斷改善土壤肥力,提升農村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性。
(四)生態治理要堅持自然修復和人工治理相統一。在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相對于人來說具有先在性,自然界具有自身的內在發展規律。同時,馬克思主義又認為自然界的發展歷史和人類的發展史是統一的,通過實踐人類社會是可以改造自在自然形成人化自然,意味著人類可以通過實踐用生態治理的他組織方式扭轉生態惡化和衰退,從而實現生態振興。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生態治理技術不斷提高,可以實現鄉村污染物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推動農村經濟循環發展、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