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輝 趙婧宏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農村經濟規模壯大的同時兼顧質量和效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重要主體,在新時代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具有其現實必要性和必然性。高質量發展視域下,需進一步明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全面把握高質量發展與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之間的內在關聯,充分認識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轉型,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作用。在此基礎之上,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的自身優勢和特點,從制度、人才保障、頂層設計、參與主體、外部環境等多個角度出發,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營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村集體經濟內在發展規律,回應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需求。
從經濟層面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與傳統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區分開來。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會兼顧經濟與生態、政治、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的融合發展,通過協調發展方式發揮各自領域的優勢和作用,進而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多維度、多方面、多角度的發展[1]。從實踐角度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綠色導向,也離不開生態文明的支持,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從鄉村振興的實際角度出發,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融合,凸顯農村經濟發展的多種業態,既要充分尊重農村集體經濟的主導性,也要大力發展鄉村服務業、鄉村旅游業等多種形式,實現各個行業的現代化發展,進而更好地挖掘鄉村發展活力,激發鄉村發展動能,提升鄉村發展水平,將單一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向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模式過渡。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發展新常態,這就要求鄉村振興在落實過程中要主動地適應新常態,通過積極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加大鄉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推動產業融合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擴展鄉村經濟發展思路,培育更為多樣化的鄉村經濟發展主體,進而豐富鄉村經濟發展內容。進入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一種發展理念,并取得了廣泛共識。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會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改善鄉村發展環境,通過全面發展模式的落實,提升經濟發展質量。農村集體經濟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更應該將高質量發展作為目標,并圍繞高質量發展對農村經濟一體經濟的發展模式、發展內容進行創新和優化,更加契合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要求。
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融合,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我國農村地區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由于受到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存在著明顯差異。地域性的差異要求各地方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因時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的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打造多元化、特色化的發展模式。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在現有的條件下不斷地拓展產業空間,實現不同產業的有機融合,進而形成新業態,讓鄉村經濟和農村產業結構具備地方特色。一方面,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對于食品的安全需求越來越高,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要求農業要突出綠色污染和優質屬性,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盡量減少化肥和農業使用,提升產品質量。通過產品優質特色品牌打造,進一步提升區域農產品知名度,實現農業產業鏈條的有序延展。另一方面,利用鄉村獨特資源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格局,通過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勢,不斷擴展產業市場。從地方政府角度看,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對農村產業主體的培育力度,積極出臺各項政策,吸引大學生、城市退休人員、軍隊退伍人員回農村就業創業,并重視區域地方高校發展,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農村產業發展輸送大量合格人才,進一步活躍農村市場[2]。同時支持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為經濟拓展奠定堅實基礎,使高質量的農產品能夠從農村走向市場。對于農村集體經濟而言,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方面大有可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參與主體,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優勢、資源稟賦優勢和市場信息優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進而結合市場需求,通過產品創新和產業鏈創新,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叫響地域特色品牌,實現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反之,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發展質量的不斷提升,也能夠為農村集體經濟壯大奠定堅實基礎,實現高質量發展與農村集體經濟壯大的良性互動。
新時期,各級地方政府應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出臺各項支持政策,突出特色產業發展,突出黨建引領,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方向指引。
鄉村振興背景下,要以鄉村產業發展作為基礎,并將其作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重要抓手,實現農村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的。而鄉村產業發展又離不開農村集體經濟的帶頭示范作用。因此,在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踐探索過程中應將發展特色鄉村產業作為重要思路,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更大的政策支持和市場引導,通過科技賦能農村集體經濟,實現農村集體經濟以創新發展。一方面,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核心,形成產業集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加強橫向溝通,主動參與到區域產業集群建設之中,特別是在產業加工和品牌營銷環節,更應該利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地域特色,既要實現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也要構建更為系統的產業鏈條。積極拓展農業功能,實現農業發展于其他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打造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模式,突出農村集體經濟的引領作用。隨著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必然會實現技術集成和產業融合,在農村集體經濟的主導之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愿意參與到農業產業鏈條之中,進而為現代農業和小農戶搭建溝通橋梁,實現農民增收,農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另一方面,主動地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賦能,各級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功能和作用,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督制度體系[3]。通過技術賦能,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存儲、銷售各個環節進行全面信息收集,實現農產品可追溯目標。堅持生命紅線與健康底線原則,突出抓好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大對農產品監督力度,通過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和市場準入機制的落實,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綠色發展、特色發展、品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有助于在農村地區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地方政府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充分認識到黨建引領在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將黨建引領貫穿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始終,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走出一條黨建引領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一方面,注重農村集體經濟宏觀引領要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的具體情況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之下對農村集體經濟的資產進行統計,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方向,盤活現有資源。通過抓好頂層設計,落實組織管理等各項工作,建立起更為系統的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體系,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進而為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扎實的組織引領。另一方面,將項目帶動作為增強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地方政府要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際,對各類涉農資金進行有效整合,形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扶持基金。嚴格落實國家關于農民工、大學生和退伍軍人等返鄉創業政策機制,對于有意愿在農村地區創業的大學生、退伍軍人和農民工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進一步提升大學生、退伍軍人和農民工創業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和完善容錯糾錯機制,積極探索多元化報酬制度,對于在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村干部給予一定的績效加獎。并對優秀事跡進行廣泛宣傳進一步提升優秀村干部的社會地位,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參與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熱情和積極性。此外,要瞄準偏遠農村、基礎薄弱農村,為這些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推薦穩健收益型的項目,結合不同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具體特點,以項目帶動的方式解決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問題,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更為多元化的路徑,持續發揮項目帶動的功能和作用。
鄉村振興背景下,不同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現有資產發展環境、產業基礎明顯不同。因此,要想提升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創新,既要激活農村集體經濟的內部動力,也要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發揮外部資源的助推作用。各級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鄉村振興帶來的有利政策,將政策、資金等外部助推力轉化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方面,將各級幫扶政策與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幫扶資金,夯實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數,通過幫扶資金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點燃“第一把火”,解決農村集體經濟資金短缺問題。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通過政策留人用人的方式,為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扎實的人才保障。地方政府要對涉農資金進行有效整合并,出臺相關政策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給予更為寬松的環境,通過靶向引才和就業創業平臺搭建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的優秀大學生參與到農村產業經濟和集體經濟發展之中[4]。深入實施創業大學生培訓項目,建立政策扶持、教育培訓、規范管理三位一體的人才已經制度,通過人才引進形成更為多元化的創業團隊,主動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更好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此外,聘請專家學者對本地區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并將形成的意見建議上報給基層政府和相關部門,為地方政府制定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機制提供專家意見和現實依據,提升政府政策機制制定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為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扎實的制度依據。
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抓手,也是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話語權的重要方式。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之下出現了弱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也降低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權威性和號召性。因此,新形勢下有必要從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對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相關問題進行思考,研究制定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措施和辦法,為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并不是放任其發展,而是要在黨和政府的引領之下,在廣大人民群眾和相關部門的監督之下高質量發展。因此,必須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具體情況,加大管理監督考核力度,注重考核結果運用,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和村干部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樹立底線思維,做好風險防范工作,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真正地為廣大農村群眾服務,防止出現貪污腐敗問題。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運行監管機制,各級地方政府要結合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情況加大對集體經濟組織運營管理監管力度,明確要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獨立核算,對農村集體經濟三產要進行全面清查、登記,制定更為嚴格的農村集體資產使用和處置制度,形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預算方案,完善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臺賬,確保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全流程監管。另一方面,注重考核激勵結果運用,要將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納入基層政府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綜合考評之中,增加農村集體經濟考核權重,堅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績效與扶持政策資金相掛鉤。對于基層政府落實政策積極,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成效好的領導和班子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資金分配。研究制定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激勵辦法,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鄉村給予一定的獎勵。對于帶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的村干部也要形成鮮明的鼓勵導向,設置專項財政補貼資金,用于獎勵村干部和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對于工作積極,表現良好的農村集體經濟負責人要給予一定的政策照顧,在干部選拔、提拔重用方面要優先考慮。此外,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建立權力清單,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各項事務公開,依法接受財務審計和巡查監督,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真正地為民所用。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制定更為嚴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樹立利益聯結理念。農村集體經濟負責人要敢于打破傳統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樹立新的利益聯結理念,結合農村集體組織發展的不同階段,形成不同的利益聯結機制,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將更多的農村群眾納入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之中,為農民增收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和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要重視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統分結合。既要建立彈性的利益分配機制,形成收益分紅、基本保障金、風險基金等多種收益分配方式,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能夠享受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將風險金、公積金、集體公益金作為增強農村集體經濟自我保障能力的重要方式,充分發揮不同類型基金的功能和作用。提高農村集體經濟資源的價值評估和實現,地方政府要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際,建立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積極開展各類形式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等交易和流轉,更好地發揮農村集體經濟資產的價值,確保農村集體經濟資產保值增值。
總之,高質量發展視域下,要想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特別是國家要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際出臺各項有力的政策機制,加大對農村集體經濟的政策引領。同時,各級地方政府也要出臺相應配套措施,嚴格落實國家的各項政策,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此外,充分發揮人才、財政、資金、制度、機制不同功能和作用,激發農村集體經濟內在活力,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