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國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作為遼寧“十四五”時期的戰略目標,加快遼寧數字經濟與傳統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加快農村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速度,全力推進治理數字化,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打造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助力遼寧鄉村振興發展。2021 年是遼寧省“十四五”規劃的起步之年,也是全面推進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數字經濟促進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的融合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帶來了新契機、新方法、新動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會,同時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動能。數字經濟發展為“三農”發展起到了提質增效的作用,根據農業農村部調研數據顯示,“2018 年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比例僅為7.3%,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交易額只有9.8%,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也只是38.4%”[1],具數據統計得出,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空間極大,但是,在發展中也存在很多的“短板”,例如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技術應用不足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2021 年5 月7 日數博會數字鄉村建設創新發展專題研討會上,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瑞就《數字經濟融合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新發展格局》做主題發言提出,“鄉村數字經濟建設,是創新、擴大內需市場整體盤面的重要手段,也是網絡化、數字化拉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并重塑經濟產業結構的深層革命”[2]。《遼寧省數字鄉村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 年年底,鄉村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8%,農業數字經濟在農業增加值中的占比達9%,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總交易額的13%”[3]。
1.數字化人才支撐能力不足。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也是全國的農業大省,在工業制造業、農村農業、電子信息產業等都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但是與發達省份相比,缺乏具有信息技術與農業技術相結合的綜合型人才。遼寧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資源要素聚集效應尚沒形成,而且產業融合效果比較低。缺乏農業數字化應用綜合型人才的積極引進;缺乏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機制的標準化構建。農村缺乏專業化的電子商務人才,造成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相對緩慢,在數字化農業領域中服務水平比較低,農業信息化技術應用不足。
2.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地區在數字經濟發展與推動中,不同區域、不同個體之間獲得數字資源、數字技術存在一定差異,進而帶來了新的不平衡,形成“數字鴻溝”。遼寧省農村數字化建設在不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東部農村數字化發展高于西部農村,形成了地區“數字鴻溝”。遼寧省農村城鄉之間在數字資源應用上存在顯著差異,數字已經打破了傳統城鄉分化的狀態,“數字鴻溝”顯著。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時遼寧數字經濟發展的洼地,盡管遼寧省農村大部分地區實現了光纖、寬帶網絡的覆蓋,但是數字應用能力相對比較差,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率不高。
3.政策落實 “時滯”。遼寧省所轄的偏遠農村地區,相鄰行政區域接壤較多,存在消息相對閉塞的情況,這樣國家發布的相關農業政策在宣傳、落實等方面存在滯后情況,當地農民對發布的優惠農業政策不能及時熟知,政策從發布到落實存在信息時差,不利于農業生產與經濟發展。農村基層干部自身能力有限,對上級政策的落實比較硬性,在接壤區域出現交錯的部分,基層人員管轄執行中容易發生矛盾。基層干部對數字化治理缺乏正確的理念,不能緊跟政策,基層執行存在多頭管理情況,導致上級政策在落實到基層方面達不到預計效果,發生了“時滯”。
1.引進新技術促進農業全產業鏈融合。農村數字經濟發展,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農村產業的深度融合,首先,提高農業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加強對農業信息化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應用信息化技術促進農業數字化發展,提高農業信息化技術的創新力,打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實現農業核心數字化技術的突破。推進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打造數字農場、數字牧場、數字工廠,推進農業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加強鄉村數字經濟建設領域的政策支撐,在金融、稅收等方面向相關企業提供扶持。圍繞重點農業產業建立數字經濟發展平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建立多元化的農村數字經濟產業生態。發揮遼寧農業自身區位優勢,抓住遼寧“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時機,進行創新引領、數據驅動的戰略,促進了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與傳統實體經濟產業的深入融合,建立數字經濟發展新模式。
2.提高數字治理能力。在農村治理現代化中融合數字化技術,增強農村社會數字治理現代化能力。開展農村治理的“互聯網+社區”模式,建設平安鄉村,推進“雪亮工程”的實施。建設“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的法治鄉村。在政府服務線上平臺實現省市縣涉農行政審批和便民服務,提高農村政府服務數字化水平。構建農村基礎黨建信息平臺,依托遼沈智慧黨建云平臺,創新發展農村“智慧黨建”,提高農村黨員教育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推動農村“互聯網+黨建”的數字化建設。構建農業“互聯網+”信息平臺,加強“政、企、農”數據對接和互動合作,打通信息壁壘,形成數據共享大平臺,引導數據有序流通;穩步推進政府數據整合、適度共享及開放。
3.強化新型農民信息素養培育。農村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管理的專業型隊伍。第一,建立“互聯網+農戶”模式。以政府為依托,企業及社會組織為智力保障,為農民提供相關知識培訓、學習及交流機會,針對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構建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培訓模式,提高農民基本的智能化農業種植能力。第二,要發揮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等優秀資源的作用,推進科技下鄉、智力扶貧的有序開展。做好農村技術型人才的引進,為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融合提供良好的環境。培育農民的電子商務意識,讓農民掌握基本的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知識。第三,積極引進農業智慧型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勵體系。完善激勵政策并構建新型技術人才的評價制度;鼓勵與省內外高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研發中心和企業等相互合作,培養一批農村數字經濟專業化人才;不斷提高農村數字經濟專業化人才資源配置水平,暢通人才流通通道,為農村數字經濟繁榮發展提供堅實的智力保障。
4.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數字經濟,實現數字化農業生產,第一,構建新型數字化基礎設施。在原有的4G 基站、光纖入戶的基礎上,構建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實現“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等設施的智能化升級、改造,對5G 基站進行規劃、布局,推進千兆光纖網絡基建設施的建設。第二,構建轉型數字化基礎設施。把數字化信息技術融入傳統的信息基礎設施中,并開發數據分析、高效計算等領域的農業數字化平臺。構建“互聯網+農業”信息化平臺、農業信息數據整合平臺,實現數據互通、共享機制,以大數據技術、區塊鏈、物聯網技術等數字化技術作為創新引擎,推動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轉型發展。第三,加強數據保障。加強“政、企、農”數據對接和互動合作,打通信息壁壘,形成數據共享大平臺,引導數據有序流通;穩步推進政府數據整合、適度共享及開放。
5.加強政策保障。針對農村數字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制定并完善適應農村數字經濟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業態發展的政策體系,配套建立政策制定落實機制,解決政策落實的“時滯”現象。制定推動農業數字經濟創新產業政策,采取積極有效政策、措施,實現農產品生產、銷售標準化,推進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從政策層面,引導產業投資基金更多投向農村數字經濟發展關鍵領域和短板領域,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制定、完善金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大企業為農業產業實施數字化轉型提供定向貸款,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強化農業數字化資金支持,省財政每年可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村數字經濟項目,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發揮政府積極的調控及統籌作用提供政策保障。針對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制定并完善適應農村數字經濟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業態發展的政策體系,配套建立政策制定落實機制,構建以網絡安全為核心,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大數據安全管理等重點領域專項立法同步的網絡安全制度體系,構建開放合作機制,推動產業創新發展,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實現農產品標準化,推進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數字經濟發展作為遼寧經濟增長的強大新動能,是遼寧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未來遼寧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形態。遼寧鄉村數字經濟建設應加強整體規劃與配套建設,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加強數字技術推動農村內生發展源動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