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國
價值共享理論強調充分調動利益相關群體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統籌協調多方社會資源,共同實現某一目標,實現價值共享。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協調利用農村地區不平衡、不充分的資源,推動農村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是當代農業合作社所需關注的問題,也是創新農業合作社發展模式的重要意義。創新農業合作社發展對提高農民收入,激發鄉村活力,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關鍵性作用,因此持續發揮農業合作社在促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推動農業合作社轉型至關重要。
我國農村地區目前主要的產業為第一產業,即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等,由于所生產的產品多為初級農產品,價格低,同質產品較多,競爭壓力大,農民收入低。創新農業合作社發展模式,將有助于整合社會多方資源,解決農業發展難題,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第一,有助于解決農戶融資難題。創新農業合作社發展模式,將有助于農業合作社整合農戶發展優勢,彌補單個農戶發展短板,促進增產增收,同時避免因單個農戶風險較大帶來的融資困難的困境,同時可利用合作社內各農戶之間聯合擔保等方式降低農民融資風險,提升融資額度,降低融資利率,提高融資成功概率,為農民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第二,有利于促進資源合理利用。農村地區由于缺少人才,導致發展緩慢,農業合作社成立以后,將有助于吸引人才返鄉就業、創業,改善農業從業人員年齡結構;通過合作社組織人才交流、人才共享等,補齊農村地區人才短板;農業合作社可充分促進農業相關信息收集、分析、流動、共享,解決農村地區因封閉產生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充分發揮信息各項資源價值。
農業合作社是當前農業農村有序發展探索的新路徑,對促進農村地區農業集約化發展,提升農業發展效率與發展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創新合作和發展模式有助于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新型農業合作社發展將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有效對接消費市場需求,有計劃的規劃農產品生產與銷售,保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增加農產品銷路,提高農民的收入;同時,農業合作社創新發展有助于豐富農民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來源,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第二,合作社將引導傳統農業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提升農產品產量,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升農產品價值;第三,合作社還將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組織優勢,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助力鄉村旅游業、生態農業發展,創造更多結業崗位,為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創造就業崗位,吸引青年人反向創業就業,在改善農村地區人口結構的同時,激發農村地區發展活力,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
農業合作社經營的產品主要為農產品,但是由于農產品僅經簡單加工,且合作社社員普遍缺少品牌意識,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使得目前農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較差。第一,農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農產品是農業合作社經營的重要內容,但是目前我國農村地區主要經營農產品為蔬菜、瓜果等,且農產品成熟周期多集中在同一階段,導致同一階段市場相同產品較多,農產品競爭壓力大;由于目前生產方式落后,產品質量與產量都難以保證,農業合作社的優勢沒有完全發揮,在農產品價格市場議價能力較差,價格低,盈利空間小,導致農民收入相對較低。第二,未形成自身的品牌。農產品多數以“原生態”“純綠色”等為主要賣點,但是隨著越來越多農產品涌入市場,原來的綠色食品標簽已經難以保證農產品在消費市場的穩定地位,但是目前農業合作社社員仍主要是農民,缺少品牌意識,導致工產品缺少辨識度,市場競爭力差。
農業合作社應充分發揮社員的主觀能動性,組織調動社會資源,推動農村農業發展,但是目前國內的農業合作社普遍忽視農民的主體地位,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反而影響農業合作社的效率。第一,缺少服務農業的意識。農業合作社存在的主要目的應為服務農民,服務農業,但是目前多數農業合作社逐漸改變成立初衷,部分合作社在獲得國家的相關補貼后,資金由少數人占有,并未普及給全體農戶,農戶的合法權益并未得到保障;同時,針對農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部分合作社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服務意識較差等原因并未提供有效幫助,導致農民對合作社的認可度低。第二,社員的主觀能動性差。目前我國多數農業合作社均為農業主體自發組織成立,且成員的整體待遇及激勵政策不完善,社員利益與合作社利息相抽離,因此社員對于合作社發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相對較差,對合作社內的事物與決策參與度較低,整體作用較小,并未真正達到合作社成立的目的。
農業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完善,運行機制高效是必備品質條件。但是目前我國農業合作社仍沿襲包辦式的運行機制,且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單一,在合作內容上缺少創新與拓展,致使農業合作社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第一,運行機制有待完善。農業合作社是一個逐漸創新發展,不斷完善的組織,目前在我國發展時間尚短,仍處于不斷探索新的模式的階段,在組織形式、合作機制、人員結構等方面有較多不足,表現為內部工作人員權責分工不明確,對農產品生產規劃不合理、資金管理混亂等,嚴重制約農業合作社的效用。第二,合作內容單一。當前我國農業合作社的合作內容主要是農產品生產及銷售環節,但是隨著目前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市場對農產品的生產要求逐漸趨向于多元化,初級農產品已難以滿足發展需求,而農業合作社在促進農產品生產銷售,提升農產品價值,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等方面作用越來越小,不再滿足農業發展需要。
當前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數字技術對于各個行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但是目前農業合作社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度較低,限制了農業合作社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村地區由于經濟規模小,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互聯網、電信設施普及率較低,而當前互聯網、數字經濟在全國范圍推廣,農業作為國家全力支持的產業,在數字化領域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但是目前由于農村的互聯網設施及數字技術普及程度較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導致農業合作社數字化程度較低,難以適應當前發展需求。第二,缺少數字技術人才。農業合作社數字化經營管理過程中數字技術應用人才必不可少,但是由于農村經濟條件、生活條件及工作條件相對落后,整體待遇狀況與城市差距懸殊,因此數字技術人才短缺;同時,農業類高校針對數字技術人才的培養體系尚不健全,多數農業類院校僅開設數字技術理論課程,畢業生應用能力較差,難以滿足農業合作社短期的人才需求。
盡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同樣應尊重農業合作社的自主發展,但是當前合作社正處于轉型探索期,對政策支持的依賴程度較高,但是目前國家對農業合作社的重視程度較低,合作社轉型仍困難重重。第一,財政、金融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農業合作社多數處于發展初期,對于資金的需求較高,但是社員主要為農民,經營內容為農產品生產及銷售,農業發展的脆弱性導致合作社的收入不穩定,而金融主體同樣具有逐利性,由于農業貸款風險較高,因此針對農業合作社的貸款利率一般較高,農業合作社難以承擔;國家的相關財政支持力度不足,農業合作社目前對國家政策依賴程度較高,但是目前國家針對農業合作社的財政政策及其他優惠政策較少,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第二,政策落實不到位。部分地區由于政府工作人員工作能力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對國家的支持政策落實不到位,部分優惠政策僅惠及到少數人,使得農民實際利益難以得到保障,發展艱難。
品牌建設是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方式,農業合作社創新發展需重視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提升競爭力。第一,合理規劃農產品生產,打造良好口碑。農業合作社應定期開展農產品消費市場調研,針對調研結果對農產品生產進行統一規劃,保證農產品穩定供給;同時根據農產品質量對農產品進行分類并分別定價銷售,保證農產品質量統一,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認可程度;二,加強品牌建設。充分挖掘當地傳統習俗與傳統文化,推動文化與農產品相結合,打造特色農產品,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盈利空間,強化農業合作社的品牌建設意識,統一農產品包裝,提高農產品辨識度;通過社交網絡、電視、媒體等手段進行宣傳推廣,與電商平臺、社交平臺、網絡達人尋求合作,提高農產品曝光度;積極參與全國各地的農產品展銷會與博覽會,推動農產品在全國范圍內銷售,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
農民群眾是農業合作社的參與主體,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力量,因此在推動農業合作社轉型創新過程中應充分關注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第一,提升服務農民的意識。時刻牢記合作社成立發展的初衷,對農民提出的問題積極解決,提升服務能力;保證合作社賬務公開,配合群眾對合作社運營過程進行監督管理,保證公平公正,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第二,充分激發農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合作社可積極組織培訓、講座,宣傳現代農業發展知識與應用技能,提升農民掌握農產品生產銷售所必須具備的技術知識,提升農民的生產能力;完善合作社的激勵措施與獎勵措施,對工作能力突出的社員給予獎勵,以充分提升合作社成員參與合作社管理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
組織結構是農業合作社發展的關鍵,提升農業合作社的服務能力與管理水平,關鍵要完善組織結構,提升治理能力。第一,引入現代企業經營理念。農業合作社可充分借鑒當前國內外成功企業的運營模式,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設立風險防控部門、資金管理部門、監察部門、宣傳部門、人力資源發展部門等,細化各部門及社員的工作職責,定期考評,完善獎懲機制,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運行機制,激發合作社的發展活力,提升治理能力;第二,建立內部民主機制與外部監管機制。完善內部決策民主機制,針對合作社內部事務公開民主決策,嚴厲禁止少數人壟斷決策權;引入外部監管,鼓勵村民及其他外部機構對合作社運營過程中的具體事務進行監督管理,避免不作為等情況的發生。
引導農業合作社與當前經濟發展相契合,首先要推動合作社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力。第一,推動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完善普及是推動農業合作社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基礎條件,政府推動電信運營商在農村地區建設電信設施,同時推動互聯網入戶普及,提高農戶互聯網普及率;加強宣傳推廣,鼓勵農民通過數字技術、電商平臺等經營農業,銷售農產品,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推動農業合作社應用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的應用管理能力,實現農業合作社管理能力及經營水平的現代化提升。第二,培養創新性農業合作社管理人才。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人才市場的需求,培養具有數字技術應用能力與農業管理創新能力的人才。鼓勵高校學生積極參與數字技術應用的相關競賽,組織學生參加農業生產及農業合作社經營管理實習,提高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結合到農業合作社經營的實際應用當中,提高創新能力,培養適合當前發展需要的創新性技術人才。
融資問題與合作社治理問題是目前合作社轉型中較難攻克的難題,政府應關注實際難題,適當給予政策支持。第一,鼓勵農村金融機構降低融資準入門檻,提高農業合作社資金可獲得性。農業合作社在促進農產品生產銷售轉型、打造農產品品牌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政府可給予農業合作社部分啟動資金貸款,降低融資準入門檻,允許農戶以農產品作為抵押進行融資,并適當給予利率優惠,滿足農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第二,組織農業合作社年度工作評比。為促進全國范圍內農業合作社的工作能力與工作積極性提升,國家可組織農業合作社年度工作評比,對于工作完成度較高,創新能力較強的合作社加強資金、資源、技術等各方面的支持,以激發合作社的工作積極性。
由于資源不平衡的問題長期存在,為短期快速滿足農業合作社轉型需要,可推動農村地區資源共享,實現資源充分利用。第一,推動基礎設施資源共享。合作社應充分發揮資源統籌能力與調配能力,推動倉儲設施、農業器械等設施的共享,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降低單位成本;推動農村土地源流轉,避免土地拋荒等資源浪費現象出現,提升土地種植收益;鼓勵人才資源流動共享,農村地區人才供給不足,而人才培養周期長,因此可推動人才合作培養機制與流動機制,降低人力成本,補全農村人力資源短板。二,建立信息、技術共享機制。建立數據信息平臺,推動數據信息合法合理流動,提高信息資源利用效率;與高校、圖書館等建立合作機制,共享書籍資料資源;組織技術經驗交流會,共享生產經營與技術經驗,提升社員的整體知識水平與技術應用能力,充分激活農村的各項資源,以資源共享推動合作社發展模式創新。
農業合作社轉型過程中必須協調好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助力農村高質量發展。農業合作社創新轉型后,將通過整合配置資源,建立農民、農村、政府之間溝通的橋梁紐帶的方式,促進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