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鄉村振興,要求聚集全社會力量,強化人才支撐,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要求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和智力精準扶貧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新時代職業教育背景下,如何對接鄉村振興需求,履行鄉村振興使命,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成為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高職鄉村振興學院是以鄉村振興需求為導向,由高職院校創建的集鄉村人才培養與培訓、文化傳承與創新、技術支持與指導、政策與理論研究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興辦學組織。鄉村振興學院是專門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而設立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院,是助力鄉村振興的資源綜合平臺、辦學實體組織和改革試驗田。鄉村振興學院因鄉村振興使命而存在,助力與服務鄉村振興需要凸顯其政策性、專業性、區域性和特色性等屬性。
鄉村振興學院辦學宗旨是服務鄉村振興、助力鄉村振興,緊緊圍繞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以及具體內容要求等研究確定辦學的性質、類型、層次和規模,因而具有很強的政策性。服務對象主要面向“三農”,服務內容主要是人才培養、文化傳承、技術應用和政策咨詢等,服務方式主要采取送教、送培下鄉,服務收費主要是政策性收費或免費,公益性、志愿性色彩濃厚。
助力鄉村振興是一項專業技術含量高的工作,需要鄉村振興學院為區域鄉村振興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強化先進道德與文化的引導、提供及時高效的技術應用與轉化服務、加強針對性的政策指導與咨詢等,而這種專業性只有職業院校所獨有。這種專業性依靠專業化的職業院校、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專業化的人才培養培訓機制才能實現。
鄉村振興學院立足所在的區域,為特定區域的鄉村經濟和鄉村振興服務。區域鄉村經濟和鄉村振興與職業教育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一方面,鄉村振興學院的發展離不開鄉村經濟的支持,離不開區域鄉村振興的支持;另一方面,鄉村振興學院適應本區域鄉村經濟和鄉村振興實際,為本區域鄉村經濟和鄉村振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助力鄉村振興,各個高職院校不能同質化,需要鄉村振興學院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依托高職院校優質的學科、師資、教學和科研資源,培養鄉村振興所需人才、開展文化傳承與創新、促進鄉村振興技術應用與轉化、加強鄉村振興政策研究,發揮高職院校的“名學科”“名師資”“名項目”“名技術”等品牌效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強化人才支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實現,需要職業教育大力培育和輸送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專業人才、科技人才、“三農”工作干部,造就更多鄉土人才,引導更多人才流向鄉村。鄉村振興學院作為溝通職業教育和鄉村振興的多功能集成平臺,統籌全校的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教育專業和培訓項目,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鄉村振興培育專業化技術技能人才,補齊鄉村振興技術技能人才短板。高職生是農村發展的中堅力量,動員高職畢業生返鄉入鄉發展與創業,是補充鄉土人才的重要手段。高職畢業生將其在校所學的先進知識、技術帶到鄉村,為鄉村建設提供新觀念、新思想,注入新鮮血液。
鄉村振興不僅是人才的振興,而且是產業、文化、生態、組織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發揮高職院校的技術應用與轉化功能、文化傳承和傳播功能、社會治理和建設功能。鄉村振興學院作為鄉村技術、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陣地,不僅要培養高素質鄉土人才,而且要在技術應用、文化傳承和傳播、鄉土文明、基層治理和社會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功能。新時代鄉村發展需要培養更多的農業技能人員、鄉村企業技術人員、科技推廣人員和科技研發人員,培訓更多的“鄉村產業人才的培育者、鄉村生態文明的傳播者、鄉風文明的守護者、鄉村治理的協助者和鄉民生活改造的領導者”[1],培育更多的鄉土賢達、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文化經理人和經紀人,引導廣大農民提升科技、道德、文化和社會文明程度,發揮他們在鄉村文明和基層治理中的主體作用。
作為與經濟社會和生產實踐關系直接、密切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應當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鄉村振興學院是近年來出現的新事物,高職院校對其的管理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學院和黨政機構,被定位為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高職鄉村振興學院調動其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鄉村組織等協同辦學機構的積極性,推動共建共享共管資源,將自身資源和優勢與鄉村產業、文化、人才、生態和組織發展相結合,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校政企戰略合作模式,實現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這種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融合機制既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技術和管理支撐,也為高職院校自我發展提供了時代機遇。
1.提高思想認識。高職院校應認知組建鄉村振興學院的意義和作用,給予其組織、人員和經費支持,賦予其職責、任務和相應的管理權力,保障其正常開展各項活動。鄉村振興學院改革所需的人權、事權、財權等管理權應被充分授權,辦學資源、教育教學資源、師資資源、技術與科研資源等被賦予高度的改革權,農村學生招生、專業設置與調整、教育教學改革、職業技能培訓、鄉村繼續教育、技術推廣與轉化、理論與政策研究等被賦予充分的自主權。
2.樹立助力鄉村振興的服務意識。鄉村振興學院應改變“城進鄉退”的服務意識,在教育目的、功能、內容、過程等方面凸顯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使人才培養培訓的方向和目的與鄉村振興的節奏與需求相耦合,開發鄉土文化、道德和精神的價值,發揮農村課堂、生活和實踐的積極作用,培養培訓能夠熱愛鄉村、立足鄉村、服務鄉村的鄉村建設者和接班人,輸送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專業人才、科技人才、“三農”工作干部,使之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涉農類高職院校更應發揮自身的學科、專業、科研和師資等資源優勢,在助力鄉村振興中貢獻“我有、我新、我特、我創”的比較價值。
3.樹立農村生源的拓展意識。高職鄉村振興學院應制定完善的人才發現機制和培養范疇,對鄉土人才進行有重點、有針對性的教育。一方面,加大新型農民工、退役軍人、鄉村企業員工、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等農村生源的招生力度,實施高等學歷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滿足農村學員的學歷提升需求;另一方面,面向農業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產業工人開展崗前訓練、職業技能培訓、轉崗培訓、能力提升培訓等各種非學歷繼續教育,滿足農村從業者的非學歷學習需求。
1.鄉村振興學院應成為鄉土人才培養的高地。農業生產人員、科技人員、管理人員、鄉村企業職工、大學生村官、退役軍人、返鄉入鄉創業帶頭人等各類學歷和非學歷鄉土人才都是鄉村振興亟須的人力資源,鄉村振興學院應提升鄉土人才的培養意識和責任,以“為了鄉村”的鄉土人才為培養目標,實施“源于鄉土”的教育內容,實施“基于鄉土”的教育教學,培養愛農村、懂農村、具有服務農村能力的鄉土人才。[2]
2.完善學歷教育培養機制。面向新型農民、退役軍人、鄉村企業職工的高等學歷職業教育和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屬于學歷教育范疇。鄉村振興學院應拋棄“離農”辦學思想,樹立“鄉村性、鄉土性”教育思想,主辦涉農類專業人才培養,制定鄉土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鄉土化課程和教育內容,實施鄉村化教學方式,注重鄉土文化和現代科技的課程融合,注重農村大課堂的教學與實踐作用,引導學生在大社會、大自然、在農村中掌握鄉土知識和理論、發展鄉土技能和能力。“集中授課+現場觀摩+專題輔導+個性指導+網上答疑”的教學方式應得到應用推廣。學歷人才培養,學校不能閉門辦學,而應建立校地企戰略合作機制,創新人才聯合培養模式,學校、地方政府和企業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編寫、教學實施、實踐教學和見習實習等方面深度參與,共同協作。
3.改革非學歷培訓機制。農村人員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培訓、“三農”技術與管理骨干培訓、大學畢業生返鄉入鄉創業培訓、農村社區教育等屬于非學歷教育范疇。鄉村振興學院應調研委托培訓單位和學員的學習需求,設計兼顧鄉村全面發展、崗位需求和學員發展的培訓項目和課程,實施理論、實踐和個性化模塊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強化產教研學一體化的教學過程,從而促進學員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掌握以及新技能、新能力的形成。辦學場所不能固定化,應采取送培下鄉的方式構建“田間課堂”“流動課堂”“空中課堂”與“固定課堂”。[3]
1.鄉村振興學院應成為鄉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高地。我國是農業大國,具有獨特的鄉村文化和豐富的鄉土精神文化財富。鄉村振興學院應認識到鄉土文化在農村發展、農民生產生活、鄉村振興和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引導農民在現代生活、現代產業和城鄉融合發展中重振鄉村文化自信。
2.加強傳統鄉土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鄉土優秀文化是我國文化發展、觀念變遷的重要線索,引導社會民眾增加“三農”價值、“三農”貢獻、鄉村優秀傳統的理解,對推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引導社會民眾增加農業生產中“應時、取宜、守則、和諧”觀念的理解,學習農民勤勞、奉獻、淳樸、務實的品質,維系中華民族悠久的道德傳承。引導農民對鄉村的農耕文化進行保存,留住農耕文化的原貌,留住鄉村的根和魂。引導農民對鄉村優秀民俗文化進行傳承發展,并與當地的特色文化相結合,發展特色文化村落,發展鄉村旅游業,維系廣大鄉民的精神文化和生活習俗。引導農民抵制封建思想,遠離陳規陋習,提升農民的法治意識和文明習慣。
3.加強現代鄉村文化建設。加強鄉村道德建設,引導農民認知現代社會道德,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其參與鄉村治理的自覺性,奠定鄉村治理的精神動力。加強鄉村精神文化建設,促進鄉村公共文化不斷繁榮發展,培育鄉村文化建設人才,豐富農民的文化食糧,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奠定鄉村治理的文化動力。加強科學素養教育,教育農民抵制西方宗教、非法邪教滲透,抵制西方自由主義、享樂主義和資本主義思想侵蝕,樹立社會主義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灌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農民提升現代政治、思想和道德修養。
1.鄉村振興學院應成為鄉村振興技術供給的高地。高職院校具有眾多的專業化師資,這些專業化教師具有學科和專業特長,在某一領域具有技術推廣應用、研發和轉化能力。鄉村振興學院應以學校專業化師資為依托,組建專兼職結合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技術下鄉指導團隊、專家組和項目咨詢組,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技術支持力量。
2.開展“三農”技術精準指導。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技術含量的增加,農民生活設施技術含量的增加,都需要技術下鄉,需要技術升級。[4]面向農民和基層組織開展農業農村技術培訓、信息與技術服務,把信息與技術送到農戶、田間地頭、鄉村企業車間,提升農村從業者的技術素養,解決“三農”生產、生活和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發揮高職院校服務鄉村經濟的作用。信息化時代下的技術應用推廣也應創新方法與手段,網絡、微信、QQ 和APP 等工具應得到充分利用。
3.加強“三農”技術研發與轉化。面向鄉村全面振興需求,聯合科研院所技術人員著力開展現代種業、智慧農業、綠色農業、休閑康養、城鄉融合等領域的技術研發、項目攻關,發展新技術,提高技術的含金量和針對性。依托創新創業產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特色鄉村建設項目等加速技術轉化,增加“三農”發展的科技支撐,助推鄉村發展轉型升級。
1.鄉村振興學院應成為鄉村振興研究的高地。高職院校與其他鄉村振興服務機構相比具有相對突出的科研優勢,科研隊伍健全,科研管理規范,科研人員素質高,科研能力強。高職院校應在組建鄉村振興研究中心發揮主導作用,有效整合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全校科研院所,有效整合科研人員、科研資金和科研資源,打造鄉村振興研究共同體。
2.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理論創新研究。科研人員應樹立問題意識,深入了解鄉村產業、文化、人才、生態和組織發展實際,全面分析鄉村產業、文化、人才、生態和組織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系統構建鄉村產業、文化、人才、生態和組織發展的改革路徑、策略和舉措,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實踐指導。科研人員應樹立理論創新意識,深入了解世界各國的農村經濟、文化、教育、生態、鄉風文明和社會治理理論的現狀、特征和歷程,全面分析我國鄉村經濟、文化、教育、生態、鄉風文明和社會治理理論的成就、特色、困境與挑戰,系統創新我國鄉村經濟、文化、教育、生態、鄉風文明和社會治理理論的體系、模式和機制,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理論支撐。
3.以服務決策為導向深化政策過程研究。科研人員應為鄉村振興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制度貢獻智力,回顧和評析鄉村振興政策制定歷程,探究鄉村振興政策制定的制約因素,厘清鄉村振興政策制定演繹的內在邏輯,探尋鄉村振興政策制定的未來走向,為鄉村振興政策的科學民主制定提供參考和建議。科研人員應研究鄉村振興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程序和理論模式,研究鄉村振興政策執行的內涵、基本特征、實踐模式和影響因素,研究鄉村振興政策執行評估的內涵、標準和模式,以期推動鄉村振興政策執行的漸進式生成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