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劉 晨
江蘇省始終依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江蘇省地理優勢和人文優勢,全面貫徹實施穩定糧食生產、鄉村振興促進法,促進產業振興,推進鄉村建設,完善鄉村治理,農業農村保持了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取得歷史性成就。
江蘇省的土地面積占全國1.1%,人口占全國的6%,在農業生產和自給自足上創造了突出的成就,如,糧食總產連續八年超過350億kg,2021年達375億kg;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 年是1.2 萬元,到2021 年增長到2.68 萬元,增長了1倍以上,且目前仍處于較快的增長速度。
江蘇省在農村基礎設施改進和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上提出很多有力措施,持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改和整治,積極推進農民住房條件改善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互聯互通,在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義務教育等方面實現更高水平全覆蓋。
堅持將產業興旺作為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不僅解決農民的種糧問題,還要解決農民的銷售問題,不斷提升農產品效益和競爭力。
1、守住糧食安全底線。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出臺《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糧食安全責任制規定的實施辦法》《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增強我省糧食收儲保供能力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打好保障糧食安全的“組合拳”。今年夏糧實現面積、單產、總產、價格多重增加,總產140.2億kg,增收2.1億kg,完成秋糧種植面積298萬hm2、增加1.1萬hm2。
2、出臺種業行動實施方案。建立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重大品種協作攻關、種業創新后補助等機制,推動種質資源六大保存和創新利用中心,助力打贏種業翻身仗。農民收益提高需要依賴科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70.9%,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了83%。
積極打造8個千億元級優勢特色產業,全省10億元以上縣域產業199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4個,農業龍頭企業99 個,產業強鎮64 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86 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達到60 個。著力打造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綠色果蔬等省重點產業鏈,其中,優質稻米被認定為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鄉村休閑旅游農業、農產品網絡營銷等新業態以10%以上年均增速發展,2021 年分別達902 億元、1065 億元。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大力推進千村萬戶百企化肥減量增效、綠色防控等行動,2021 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較2015 年削減13.9%、16.1%。高位推進長江禁捕退捕,全面完成退捕任務,落實退捕漁民各項保障措施,實現應保盡保,在國家組織的綜合考核中獲“優秀”等次。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達81.9%,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超過90%。培育和壯大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快培強服務主體,創新服務機制,創優服務鏈條,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17萬家、5.3萬家,各類農業服務主體穩定在6.8萬個,年托管服務面積6900多萬畝次,小規模分散經營的格局有了根本性改變,比較出色地回答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重大課題。
江蘇省在農業發展上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農民增收問題還存在一些弱點。
江蘇省作為經濟領先省份,在部分農村地區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年齡偏大、人員偏少的問題突出,即使開展農民新技術培訓,但農戶接受農業新技術的積極性不高,不能將新技術轉化成高效的生產力。在目前政策支持下,農村土地流轉比例高,用工需求多,用工價格高,年輕一代人又不愿意回鄉回村從事農業生產,造成農村需要人但留不住人的尷尬局面[1]。從社會角度來看,目前城鄉發展不平衡,大量農村青年選擇背井離鄉,用工問題更加嚴峻。
眾多農業服務性組織數量龐大、服務方面涵蓋廣,包括農業信息化服務、網絡銷售管理等,而服務模式單一,科普資源滯后,僅能單向互動等。各組織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和模式,協調機制不健全,各服務性組織沒有聯合成有機的統一整體,處于“各忙各的”狀態,造成人力財力物力浪費、溝通不及時、服務銜接不流暢、會員網上注冊的信息不能及時更新,服務效率低,農業科技成果無法快速轉變為農業實用技術及生產力。
從土地流轉政策上看,農民自身缺乏相應技能,難以適應多種需求。土地流轉后農民很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收益根本無法保證。從教育培訓角度來看,幫助失地農民再就業也是政府的薄弱部分,更多依賴于農業服務性組織,而各組織存在自身的弊端,眾多村民很少甚至從來沒有參加過農業技能培訓[2]。從種糧補貼上來看,政策要求針對種糧面積進行補貼,然而實際丈量難。對農民糧食種植面積最準確的統計方式是在農民播種后進行實地丈量,由于農戶分散經營,對千家萬戶農民的種植面積進行丈量,組織難度大,成本大,難以實現政策的設想[3]。
目前針對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對策多數是從控制農資成本、農業生產成本來提高農民收益??v觀眾多手段,從農資到生產再到銷售途徑努力降低成本,眾多補貼政策也是直接對農戶進行發錢補貼收益,從控制自然災害、高溫天氣等角度降低對產量的影響。但目前銷售途徑上并沒有太多有力舉措,更多依賴于傳統的售賣和批發,農產品運輸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導致很多農產品無法銷售到更遠的地區,收益受到的限制。
不論在什么年代、什么行業,人才都是發展的關鍵。要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壯大和穩定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切實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加快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業農民大軍,提升小農戶自我發展的動力和能力,提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經營和規范發展水平。人才引進后,為了能夠留住人才,需要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激勵機制保障,降低人才再次流失的風險。此外,要積極出臺獎勵政策,切實加大電子商務、物聯網等信息化人才引進力度,填補新產業新業態人才缺口。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前景下,農業要加快融入腳步,才能搭載迅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
無論是分散種植還是規模較大的規模經營主體,都有社會化服務的需求。要加大對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扶持培育力度,積極探索農田托管、農業服務綜合體、家庭農場聯盟、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大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更好地推廣普及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各服務性組織利用自身的優勢對會員、農業從業者、農村青年進行教育培訓,以農業教育為主,設定全省科普宣傳日、會員活動日、新產品展銷會等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宣傳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健康知識等,并開展農業知識網絡競賽、農村社會實踐等活動,吸引青年會員的加入,注入新鮮活力,提高相關人員的整體素質,抵御市場風險,團結、組織和帶領農技協會會員、農業從業者等圍繞農業問題展開農業社會化服務,抓住農業發展時機,努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目前,江蘇省對于農民收益保障政策已經出臺眾多,而針對土地提出的政策并不多,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是農民種糧的前提,農民收益與土地政策有著密切關系,還需要對目前的土地使用和劃分進行明確,希望在國家土地制度和政策法規的大框架下,針對目前農業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土地政策瓶頸,進一步研究出臺合理可操作的土地政策,實現農業農村發展有地用、合理用、規范用,為保障農民收益提供重要支撐。其中,針對種糧補貼的政策,應該以農民種糧收益為中心進行糧食補貼。江蘇省應根據本省各糧食主產區生產力水平、糧食生產能力等確定種糧農民的基本保障收益水平。
要提高江蘇全省農民收益,應該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需求、不同產業的關鍵瓶頸環節、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方向新產業等進一步出臺經營保障制度。從生產角度,要大力發展自動控制、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生產等設施設備和實用技術;從銷售角度,要突破傳統銷售途徑,利用現在的直播帶貨等途徑,還需要出臺針對物流和農業銷售結合的相關利好的政策。
農民的收益穩定影響著農業能否健康發展,江蘇省致力于研究農業發展和農民收益的保障措施,已出臺了多條保障政策,縱觀現實,雖然城鄉之間的收益逐年縮小,但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居民仍有較大差距,筆者從農業發展的人才保障、農業社會化服務保障、政策保障和農業經營保障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希望能夠對保障農民收益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