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學 李 慧 周心怡 廣西師范大學 袁涵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出了“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重要部署[1]。鄉村要全面振興,人才是關鍵。高校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目前廣西共有公辦本科院校25 所,僅2020 屆本科畢業生中,區內生源就有8.6 萬人,占比達70%以上,這是一批重要的人才資源。本科畢業生服務鄉村振興,就是讓青年大學生將自己的聰明才智、技能等要素投入鄉村發展的全過程。因此,要提高本科畢業生服務廣西鄉村振興的效能,需統籌政府、高校、畢業生等主體的共同發力。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2],這把高等教育的作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已突破千萬。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正渴求各類人才投入。
鄉村基層組織要根據鄉村發展現狀,以清單形式列出村集體面臨的發展困境、人才需求計劃,一并提交給上級部門。政府管理部門應據此統籌制定本年度鄉村人才需求計劃,并協調人社、科技、財政等部門,優化鄉村人才發展環境,保障相關制度落實。再通過政府門戶網站發布廣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方針政策、崗位招聘信息和要求等。第一,通過學習強國App,設置廣西鄉村振興菜單,普及黨和國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方針政策,宣傳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主要業績,展示大學生返鄉創新創業的成功模式。通過地方政府門戶網站,發布廣西招聘大學畢業生崗位需求計劃和相關要求等。為鼓勵高校畢業生扎根基層、奉獻基層,廣西省各市縣每年都會招聘一批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從事支農、支醫、支教和幫扶鄉村振興工作(簡稱“三支一扶”),且招聘人數年年遞增。招募對象為全日制普通高校近三年未就業的大專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專業不限。通過考試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進入農村基層工作。
為滿足鄉村全面振興對人才的新要求,廣西高校應根據政府主管部門的反饋信息,提前做好專業規劃。專業設置要與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掛鉤。增加以學生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在鄉村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高校思政課、大學生就業課在授課時,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升大學生自覺服務鄉村的愿望和水平。第一,引導學生樹立服務“三農”的思想理念。在專業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中專設“農業農村工作知識”模塊,如農業產業化經營與現代農業、農村土地管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農村基層黨組織、農村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等,提高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理論素養。第二,利用寒暑假組織大學生參加鄉村振興志愿服務活動。利用所學知識在社會實踐中提升自我,鍛煉能力和積累經驗。第三,請涉農專家進校園,舉辦高水平的涉農知識培訓,將學生培養成適應鄉村發展需要、專業知識過硬及能力素質強的鄉村工作服務者。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重點和難點,學校成立了鄉村振興研究院,在定點幫扶縣設立了鄉村振興研究院,經常組織師生主動投入到鄉村振興的第一線,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最前沿,為廣西農業農村發展、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民增收貢獻高校智慧。
教師既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專業背景,知道他們能做什么,又要深入鄉村基層調研,了解老鄉需要哪方面幫助。在此基礎上組建各類志愿服務幫扶小組,策劃切實可行的志愿服務活動。如,計算機等專業學生可組成家電維修小組,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赴廣西鄉村基層,走村串戶開展家電維修服務活動;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可組成旅游業務培訓小組,針對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的特點,開發鄉村各類旅游資源,幫助農戶掌握發家致富的本領;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可組成“手拉手”精神脫貧結對培養小組,針對鄉村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況、興趣愛好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培養興趣愛好等;營銷專業的學生可組成電商直播帶貨小組,為果農們滯銷的農產品開辟通道。要讓學校各專業的學生在鄉村振興舞臺上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哪個鄉村有需要,就派相應的小組前往志愿服務。如,對旅游資源豐富的鄉村,可同時派遣旅游管理、城市規劃、設計、公共管理等專業的志愿服務者;對加工企業比較多的鄉村,可同時派遣機械制造、信息管理等專業的志愿服務者。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鄉村振興研究所是高校專門在幫扶縣建立的科研機構,聚集了各校各專業的專家學者,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始終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堅持把項目做在鄉村大地上,以項目的形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在廠房車間、田間地頭建立起鄉村風貌建設改造、土壤環境檢測治理、農產品包裝設計等專家幫扶項目。既要整合學校人才資源優勢進行集體攻關,又要發揮專業優勢精準攻關。如,在幫扶縣域進行旅游項目選址工作時,可組建覆蓋地質、土建、測繪、旅游、藝術和管理學等專業的師生,群策群力地對村容村貌、村產業等項目的地質條件、場館建設規劃、路線規劃、景觀布局等進行現場勘察設計。各項目組成員要經常與鄉村基層組織對接溝通,并根據他們的反饋,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程中推進項目開展。目前,鄉村對農副產品進行加工的企業較少,以龍勝縣為例,全縣僅有一個羅漢果加工廠,現有的加工設備簡陋,導致產量和質量不能滿足市場采購需求。因此,相關項目組就要去補短板,集中解決鄉村設備升級改造問題,研發半自動化控制系統,推進特色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3]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戰略背景下,創新創業能力是大學生必需具備的基本素養。當代大學生畢業后返鄉創業,把服務鄉村振興作為擇業的初心和愿景,體現了他們在實現中國夢進程中的擔當和作為。
大學生返鄉創業要取得成功,要圍繞黨中央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總目標要求調查了解“三農”現狀。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長實現自己的創業理想和價值。第一,調查了解村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的主人翁意識。目前,仍有部分村民對黨和國家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不夠了解,誤認為鄉村振興是政府的事情,是國家的硬性要求,“等、靠、要”國家幫扶思想嚴重。一些經濟項目建設,出現了政府投入資金才能進行,政府不投入資金就無法運作的局面,村民缺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人翁意識。這就需要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從轉變村民思想觀念入手,讓他們明白: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從思想上做村民的致富帶頭人。第二,調查農民的收入現狀。目前,農民的收入可分為四個部分,即種、養、加工和外出務工。從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情況看,雖然有好項目,但因土地權屬和土地類型問題、場地和技術問題、投入和銷路等問題限制了農民的手腳。從加工業的情況看,現在農村對農副產品進行加工的企業很少,“定單農業”只是萌芽。大部分農民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務工,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務工收入只能勉強負擔一家人開支。這需要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秉承帶頭致富的思想理念,輻射帶動全村農民共同致富。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互聯網+農業”有較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因此,返鄉創業的大學生要在調研的基礎上摸準市場行情,建立穩定的產業基地。基于農產品銷路不暢,且大部分群眾對農村電商等新業態知之甚少的現狀,在鄉村建立并運轉好農業電商平臺,借助數字化手段解決農產品信息不對稱問題,優質農產品可在網上批量交易。第一,帶領村民建立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基地。鄉村要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和重點。產業要振興首先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熱愛“三農”的產業引領者,依靠帶頭人去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進而輻射帶動村民學會技術、發展產業,成致富能手。第二,在鄉村以“產業基地+抖音推薦+直播帶貨”的方式定期舉辦電子商務培訓班。讓有能力有意愿的村民掌握流量密碼,深刻理解網絡直播的核心內容,掌握網絡直播營銷技巧。培訓結業后,不但可以獨立開直播帶貨,把產品推銷到全國各地,還能獨立運營短視頻與直播號,講好農村故事,傳播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成為簽約主播,解鎖農村致富新方式。進而幫助農民完善電商物流體系,在鄉鎮搭建起村級電商服務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