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云霞 北京市東花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在大部分人的看法中,糖尿病是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的“富貴病”。然而,近年來我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正逐漸年輕化,兒童青少年也可能患上糖尿病。兒童青少年糖尿病通常分為3 種類型:1 型糖尿病即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即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因胰島β細胞功能的基因缺陷、胰島素作用的基因缺陷、內分泌疾病導致的糖尿病,或是藥物、化學物、感染誘導的糖尿病等。其中,1 型糖尿病在青少年糖尿病中占比約80%,絕大多數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多于兒童期急性起病,1歲以下兒童極少見,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4~6 歲有一個發病小高峰,10~14 歲有一個發病大高峰,相當多的患者是以急性酮癥酸中毒入院搶救而發現患有該疾病的。兒童青少年2 型糖尿病是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多基因遺傳性復雜病,其既不同于兒童青少年1 型糖尿病,也不同于成人2 型糖尿病。由于此病發病早、病程長、并發癥多、青春期敏感等因素,極易造成患兒身體及心理健康問題,給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危害甚大,因此應早發現、早干預。
“三多一少”癥狀,即患兒出現口渴、喝水量明顯增加,同時伴隨著尿量增多、容易饑餓、吃得多但體重反而減輕的現象。隨著疾病的逐漸發展,周圍組織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導致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質代謝呈現負平衡狀態,不僅影響患兒生長發育,還可能影響機體免疫力。通常兒童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的癥狀較2 型糖尿病患者明顯。
部分患兒可能會出現酮癥酸中毒的情況,常見的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厭食、呼吸深快、呼出氣體有酮味(爛蘋果味)、神志萎靡、嗜睡,嚴重者可出現昏迷、意識喪失。除此之外,學齡兒童的遺尿或夜尿增多及精神不振、疲乏無力等同樣需要注意。
黑棘皮病是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高雄激素血癥等引起的皮膚改變,與肥胖或超重及2 型糖尿病密切相關。多發生在皮膚褶皺處,尤其是腋下、頸部、腹股溝等部位。
除此之外,還可出現皮膚瘙癢、視物模糊等癥狀,甚至部分2 型糖尿病患兒伴有高血壓、眼底病變、脂肪肝等慢性并發癥。
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母親患妊娠糖尿病的兒童青少年患糖尿病的概率大,遺傳是2 型糖尿病的關鍵因素。
出生體重超過4 公斤的新生兒在成年后患糖尿病的風險較正常體重的新生兒高。
青春期青少年身體分泌大量生長激素,造成血糖升高,胰島素敏感度降低。另外,性激素分泌增加對胰島素有拮抗作用,會引起短暫的胰島素抵抗,使青春期成為2 型糖尿病易感期。
超重或肥胖兒童是危險因素,肥胖會導致高胰島素血癥或胰島素抵抗。
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管理及治療糖尿病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直接影響糖尿病管理成功與否的核心因素。作為家長應保持冷靜,盡快接受孩子得病的現實,積極鼓勵孩子參加戶外活動。作為孩子,良好的心態是戰勝疾病的關鍵,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對待疾病,戰勝疾病帶來的不安與恐懼。
許多家長誤以為只要通過控制飲食來減輕體重,就能有效地應對孩子的糖尿病問題。但對于糖尿病患兒來說,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并不能僅依賴單一的飲食控制,唯有通過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正確用藥才可能緩解胰島素抵抗。糖尿病患兒在長期的治療中對飲食有著特殊需求,并且這種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所以,糖尿病患兒的日常飲食管理不同于成人,其更復雜,難度更大。患兒每天的總能量需根據年齡、身高、體重、活動強度而定。
目前,大多數的體育鍛煉及平常的健身活動都包含了有氧和無氧的代謝過程。多數種類的運動適合2 型糖尿病患兒,要選擇適當的運動時長及運動強度。但對于1 型糖尿病患兒而言,本身血糖調節能力較差,不合適的運動使患兒運動后易出現低血糖,因此選擇正確合適的運動方式尤為重要。
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游泳、乒乓球、滑冰等項目。有氧運動具有強度低、有節律、不中斷、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因此肌肉對血糖的攝取和利用增加,肝臟肝糖原生成速率加快,易導致1 型糖尿病患兒低血糖,但有氧運動對2 型糖尿病患兒較為友好,不易出現低血糖情況。因此,建議患有1 型糖尿病的兒童青少年在進行有氧鍛煉的同時,適當降低外源性胰島素劑量,以防止低血糖事件的發生。
無氧運動:是肝臟葡萄糖輸出大于肌肉攝取量,以高于乳酸閾值的強度進行高速劇烈的疲勞運動,可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刺激腎上腺分泌兒茶酚胺、糖皮質激素、胰高血糖素等胰島素拮抗激素,升高血糖,因此短跑和舉重等高強度無氧運動可能導致血糖水平明顯升高,尤其是在當天較早時、血液循環中幾乎無胰島素。因此,2022年國際兒童青少年糖尿病協會發布的青春期糖尿病指南不建議1 型糖尿病患兒在此類運動前減少餐時胰島素劑量。
混合運動:其通常是兒童青少年的主要運動形式,特征是反復進行相對激烈的身體活動,中間穿插低至中等強度的間歇性混合運動。混合運動時血糖一般較平穩,波動幅度不大。與持續中等或高強度運動相比,1 型糖尿病患兒進行此種類型的間歇性混合運動導致低血糖的發生率較低。
積極治療包括口服藥與注射制劑藥物。在飲食和運動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時,應及時應用降糖藥物進行治療。
血糖監測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一開始是每3 個月檢測1 次,血糖達標后每年應至少監測2 次。
兒童青少年糖尿病的管理要求堅持監測血糖、均衡飲食、積極治療和定期體育活動。關注兒童青少年身體健康,不做“小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