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紅麗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 萬例左右,其中兒童患者占比將近50%,而兒童患者的罹患類型多為急性白血病,占整體比例可達95%。經過長期臨床觀察與針對性調研分析發現,兒童白血病的相關高危因素主要分為生物相關因素、物理相關因素及化學相關因素,以下將從這3 個角度進行針對性分析。
各項臨床數據分析表明,白血病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具有重要關聯性,例如:同卵雙胞胎中一位兒童罹患白血病則另外一人患病概率升高;白血病的發生存在家族聚集傾向,具體表現為家族性白血病患病家族成員中白血病細胞類型多數一致;白血病患者的其他親屬發生淋巴血液腫瘤等的風險明顯增加。所以,若家族中已有白血病患者,其他家族成員與兒童均需接受定期監測與觀察,及早發現疾病異常與傾向。
相關研究證明白血病的發生與感染病原微生物相關聯,如反轉錄病毒、EB 病毒、人類嗜T細胞病毒等。此類感染性疾病存在地域特點,需要注意讓兒童謹慎選擇出入部分特殊地區。
免疫缺陷及免疫抑制可能增加白血病患病風險。此外,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患者罹患白血病的風險會提升。
兒童白血病的物理高危因素主要是指放射線風險,相關聯證據包括日本長崎及廣島原子彈爆炸后白血病患者發生率明顯增加。相關資料顯示:全身承受急性放射劑量超過1Gy,白血病發生率明顯增加,放射劑量0.2Gy 以下者疾病發生率并無明顯增加傾向。此外,醫用放射工作者、原子能工作者及其后代罹患白血病的風險也有所升高。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放射線的途徑還包括放射線治療,所以放射線臨床治療的不良后果中可見急性白血病的發生。例如:在兒童群體中,尤文肉瘤等疾病放療過后白血病發生率可提升3 倍左右;應用放射線治療的強直性脊柱炎及其他相關良性疾病患者白血病發生風險可增加2 倍左右;在診斷性放射線接觸中,相關證據表明在妊娠期間接觸診斷性X 線后,兒童罹患白血病的風險可增加1.5 倍。
相較于物理影響,化學相關高危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概率相對更高,如用藥、生活習慣及環境影響等。化學物質包括苯、烷化劑、乙雙嗎啉、保泰松、氯霉素等,與白血病的發生存在關聯。生活接觸因素主要包括橡膠工業、化工廠、制鞋廠、二手煙、機動車尾氣及部分洗滌用品,存在長期接觸可能引發白血病的風險。
由上可見,在兒童白血病的高危因素預防中需要從生活環境、接觸事物、飲食、用藥及定期檢查等方面進行綜合預防,具體措施需要先了解日常居住環境與生活場所是否存在相關高危因素接觸可能,其次則需要對家族中存在白血病患者或其他白血病患病風險的高危兒童予以定期相關檢查,及早發現疾病,及早干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