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佳紅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心理方面的健康狀態,包括情緒、心理適應能力、人際關系等多個方面。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于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青少年及其家長應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識,以應對青春期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每個人都會經歷困難,心理健康并不意味著沒有挫折、沖突或痛苦,而是指一個人在經歷挫折后能夠有效地調整和適應,最終恢復到愉快和滿意的心理狀態。實際上,心理健康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世界和周圍事物的人,通常擁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因此,無論面對何種情況,我們都應該學會保持積極、樂觀和向上的心態,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依賴心理:指的是對他人過度依賴,缺乏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中愈發普遍。這種依賴心理可能源于對自我能力的懷疑,或者對外界環境的不安全感。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青少年可能更容易受外部評價的影響,產生對他人認可的渴求,從而失去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過度的保護和溺愛也可能讓青少年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習慣依賴他人的幫助。
自負心理:表現得過度自信和自大,自我感覺良好,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不太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這種自負心態可能導致青少年難以融入人際關系中,因為他們常常忽視他人的看法,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此外,這種自大心態也可能影響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因為他們可能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之處,缺乏謙虛和學習的態度,從而錯失成長和改進的機會。
自私狹隘心理:青少年在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方面還處于發展階段,因此更容易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他們可能更關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而忽視他人的感受和權益。這種心理現象并非罕見,但需要得到關注和引導。
自卑心理:指的是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懷疑。這種心理問題可能源于社交壓力、學業挫折或家庭環境等因素。社交壓力可能導致青少年自我意識過重,擔心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地位和認可度;學業挫折可能會對他們的自信心產生負面影響,讓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家庭環境的不穩定或家庭成員過高的期望也可能成為青少年自卑感的來源。
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教育壓力。過度的學業壓力和競爭導致青少年焦慮、抑郁和自卑,甚至出現自我否定的情緒。②家庭不和諧和家庭暴力。家庭環境的不穩定和沖突會給青少年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影響他們的成長和發展。③校園霸凌。遭受同齡人的欺凌和排斥會讓青少年產生自卑、孤獨和無助感,甚至導致嚴重的心理創傷。④網絡成癮。長時間沉迷于網絡游戲、社交媒體和虛擬世界,使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失去了平衡,容易出現孤獨、抑郁和焦慮。⑤缺乏有效的家庭和社交溝通。當青少年面臨困難和挑戰時,缺乏傾訴對象和支持會使他們感到孤獨和無助。
焦慮和抑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常見表現形式,這可能與上述因素密切相關。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各種挑戰和壓力,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和心理支持,便會容易導致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發生。
呼吸放松法:學會深呼吸和放松呼吸,可以幫助青少年緩解焦慮和壓力。通過深呼吸,慢慢吸氣然后緩慢呼氣,可以讓身體和大腦得到放松。
思維轉換法:轉換負面思維為積極思維,通過認識到自己的負面想法并嘗試用更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能量發泄法:通過運動或鍛煉來釋放壓力和能量,如跑步、瑜伽、游泳、打籃球等,可以讓身體和心理得到放松和舒緩。
音樂調節法:音樂可以影響情緒,選擇適合的音樂來放松心情,以幫助青少年緩解焦慮和壓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學會傾聽:家長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感受和困擾,尊重他們的意見,給予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寬容與約束并重:在教育孩子時,家長需要在寬容和約束之間取得平衡。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空間,同時也要對他們進行適當的約束和引導,讓他們學會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
鼓勵夸獎:家長應該經常表達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和積極的價值觀,同時也要在他們犯錯的時候及時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反饋。
保持和諧的夫妻關系: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家長應保持和諧、穩定的夫妻關系,展現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
通過言行舉止給學生以積極暗示: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展現積極的心態和態度。同時,老師在與學生交流時,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遞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和支持的。
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在學生面臨挑戰和困難時,老師可以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同時,鼓勵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意志,獲得更多的成長和經驗,從而增強心理韌性和適應能力。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通過課堂教育和個別輔導,老師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潛力,同時理解自己的局限性,從而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避免過分苛責自己或者盲目自大。
疏導學生的情感:在學生情緒波動大或者遇到困難時,老師可以通過傾聽和溝通,引導學生理性地面對問題,釋放負面情緒,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避免情緒的積累和爆發。
總之,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需要家長、教育者和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支持。通過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關懷,幫助青少年建立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為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