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黃河水文化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積極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挖黃河水文化時代價值,建構黃河水文化價值體系與傳播體系。實施黃河水文化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傳播,要強化精神引領、價值認同與人格塑造,突出生態化、綠色化、智慧化發展導向,推進水文化與文旅文創有機融合,提升黃河水文化傳播話語權、輿論影響力。
【關鍵詞】黃河水文化;價值體系;文旅文創;傳播路徑
水是萬物之源,也是民族文化之源。《漢書·溝洫志》記載: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黃河為宗。黃河之水百轉千回、波濤洶涌,不僅影響了沿黃兩岸的地質地貌變化,也見證了歷史發展演進與文化傳承創新。黃河兩岸的歷代先民,在用水、治水、護水、親水、賞水等實踐活動中,創造了豐富的黃河水文化,使之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黃河水文化的傳播發展與對外交流的宗旨,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必須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積極建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先進水文化價值體系,通過完善水文化傳播機制,拓展水文化傳播路徑,打造水文化傳播載體,實現黃河水文化傳播的價值取向、價值維度、價值路徑有機統一,全面彰顯出黃河水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風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一、黃河水文化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講話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1]在中華文明的偉大進程中,黃河水文化資源類型豐富、表現形態眾多、社會關注度高,既有水利工程、水工技術、水利器具、堤壩建筑等物質性水文化資源,也有與黃河水有關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制度法規、文學藝術、民間傳說等非物質性水文化,賦予黃河水文化傳播深厚的人文內涵,并不斷迸發新的生命活力,引領帶動著中華文明披荊斬棘、破浪前行。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黃河水文化傳播既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存在諸多新的問題矛盾。面對意識形態多元化、社會深度轉型、科技快速發展等諸多挑戰,黃河水文化的時代價值有待挖潛、影響力有待提升、話語權有待提高,應建構多主體立體化全方位的文化傳播格局,加強文旅文創融合,健全共商共建共享機制,著力提升水文化輿論力引導,切實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由于黃河流經地域面積廣、地形地貌復雜、民族人口較多,使得黃河水文化資源分布鏈條較長且非常分散,黃河流域各省區對水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差異較大,統籌規劃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響應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發展理念的步伐有快有慢,地方性政策、行業性壁壘的束縛還較多,在農言農、在工言工、在旅言旅、在水言水等各自為戰現象較普遍。研究創新方面,黃河水文化傳播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人才體系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系統研究、產學研究與特色研究,有效解決“歷史底蘊厚重悠久,鮮活場景相對不足”的尷尬狀況。黃河水文化教育方面,水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還缺乏系統性與規劃性,水情教育、水文教育、水生態教育、水安全教育等還不夠普及;黃河水文化的媒體傳播形式主要是官方新聞報道、旅游項目推介、網絡圖文新聞等,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學術交流、治水成效、名勝古跡等描述整理,與黃河水文化相關的大型文明對話、國際論壇、專題研討等相對較少,經典歌舞劇、音樂劇、紀錄片等文體傳播還比較稀缺。黃河水文化傳播交流存在碎片化、分散化、淺層化等現象[2],組織統籌水平亟待加強,純粹性程度有待提高,需進一步提升黃河水文化傳播的廣度、深度與高度。
二、黃河水文化傳播的價值取向
(一)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強化黃河水文化傳播的精神引領
新時代背景下,黃河水文化傳播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確立為高層次的文化價值追求,堅持以“善待自然、善待環境、善待生態”為本心初心,倡導善水、善德、善治的系統思維,賦予黃河水文化新的精神內涵。
錨定黃河水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歷史人文、科學發展、精神理念、倫理道德等多個視角,深挖黃河水文化蘊含的生態哲學思想,厚植生態文明情懷,積極弘揚水文化,涵養水生態,改善水環境,構建黃河水文化精神價值譜系,傳承黃河水文化的生態基因。大力提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萬物平等、厚德載物”等傳統生態人文精神,圍繞名人故事、詩詞歌賦、生態美學、民俗傳說、景觀設計、工程建設等諸多題材,打造思想深厚的精品文化、藝術精湛的品牌文化、生態優先的特色文化,充分激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活力。黃河水文化傳播過程中,要堅持水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以及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等重大工程的論證建設,切實做好黃河水文化的協同宣傳推廣,賦予黃河水文化更多生態元素,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二)堅定高質量理念,推動黃河水文化傳播行穩致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黃河水文化傳播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增強高質量發展信心,致力將沿黃兩岸建設成為高質量文脈軸心帶、高質量旅游觀光帶、高質量文化隆起帶。要堅定黃河水文化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融合道路,正確把握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夯實黃河水文化傳播的平臺載體,培育黃河水文化產業鏈條優勢。
要積極推進文化傳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黃河水文化傳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凝心聚力、乘勢而上,站穩輿論高地,夯實價值基座,全面優化黃河水文化傳播的體制機制,創新黃河水文化傳播的方法手段,深度發掘黃河水文化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不斷增強水文化傳播的感召力、引導力和影響力。黃河水文化傳播肩負著“把中國故事講得更好,讓中國聲音傳得更遠”的重要責任,必須樹立國際化大視野大格局,要敢于勇于對標國內外優秀水文化建設典型,實施水文化?城市建設、水文化?鄉村振興、水文化?現代農業、水文化?智慧智能等工程建設,推動更多更美的親水享水空間平臺建設,大力提升水文化、水美學、水藝術、水旅游的境界層次,奮力打造高層次的黃河水文化創意引領地、黃河水印象標識地、中華民族根文化目的地,實現黃河水文化的社會價值、生態價值與精神價值的協同發展。
(三)培育鮮明文化品格,賦予黃河水文化傳播時代魅力
黃河水文化與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與文化振興相互滋養,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黃河水文化傳播肩負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光榮使命,既要深挖歷史遺產資源,還要全面反映時代前進步伐;既要做好政策層面、制度層面與社會層面的宣傳推廣,更要注重對精神人格進行現代化反省反思,培育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性自覺。首先是賡續黃河歷史文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深刻闡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精神,倡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尚和理念,夯實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其次是深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推進生態良知、生態審美與生態精神融合創新,養成深厚的水文化生態情感與生態認知,擔負起提供優質的水資源、健康的水生態、持久的水安全、純粹的水文明的歷史責任,使文旅文創融合更趨人格化、人性化、人文化,賦予黃河水文化傳播更多人格魅力。
三、構建黃河水文化傳播的新格局
(一)完善黃河水文化傳播的價值體系
“文以載道、文以傳情、文以植德”。文化是民族靈魂,文化創新發展事關國民人格、國民精神、民族精神。黃河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黃河水文化作為黃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一系列與水相關的文化理念、文化標識、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本質內涵就是水文化價值觀。加強黃河水文化傳播,既不能單純對水文化資源進行羅列整理,也不能局限于對水文化故事進行直白敘述,更不能簡單地對水文化載體實施宣傳推廣,要立足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融合的大視野,對黃河水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核心價值進行深入挖潛,通過實施水哲學文化、水精神文化、水倫理文化系統培育,構建崇尚水、順應水、保護水的黃河水文化價值體系、倫理體系、道德體系[3],培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兼容互惠的水文化價值觀,打造順天應時、張弛有度的良性水文化生態系統,養成善待自然萬物、善待土地山川、善待江河湖海的水文化生態信仰。
黃河水文化傳播要抓住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主旋律,明確黃河水文化的身份主體,打造新時代黃河水文化形象標識,培育黃河水文化旅游新形象,全面提升黃河水文化的內涵品質和文化軟實力,為打造有靈魂、有溫度、有活力的水文化傳播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二)做好黃河水文化傳播的科學規劃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黃河水文化創新發展帶來了千年難逢的契機。水利部發布的《“十四五”水文化建設規劃》,給黃河水文化傳播指明了新方向。與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相比,黃河水文化創新發展的協同性有待增強,發展規劃的科學性、先進性有待提升。加強黃河水文化傳播的頂層設計,首先是站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明確黃河水文化發展定位與發展方向,制定黃河水文化傳播的“任務書”“路線圖”,實行政策一體化制定、資源一體化開發、工程一體化建設,切實做好時間規劃、空間規劃與可持續規劃,處理好宏觀謀劃、中觀設計與微觀落實,強化黃河水文化傳播的示范引領效應。其次是黃河流域各省區要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優勢特色,制訂具體的實施規劃,重點推進國家級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案例培育,實施黃河水文化與水工程、水生態的深度融合,做好沿黃兩岸的水利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事件、重點人物的推介宣傳,構建完善的黃河水文化教育傳承體系、傳播推廣體系。
堅持超前思維、統籌規劃,本著“防范水之害、破除水之弊、大興水之利、彰顯水之善”[4]的原則遵循,做好黃河水文化傳播的系統設計。結合沿黃兩岸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實際,深化因地制宜、山水相宜、人水相宜等理念,做好農田水利、天文歷法、水利工程、治水技術等相關水文化的整理挖掘,以水文化傳播引領沿黃兩岸的現代農業發展、休閑娛樂旅游、生態風景項目建設,促進沿黃兩岸的景觀綠化建設、林地濕地保護、生態環境管控,推動“節水型”農旅融合項目、生態康養項目等創新發展,致力打造自然生態優美、宜業宜游的生態旅游觀光長廊。
(三)加強黃河水文化傳播與文旅文創有機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5]立足讓世界讀懂中國,以文旅文創高質量融合,引導黃河水文化高水平傳播,鼓勵多元主體的廣泛參與,強化多元產業的整體帶動,開展精品文化項目創作,推動精品文創產品開發,實施精品文旅產業戰略,構建多元化的傳播體系與推廣路徑,著力將黃河水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文旅文創項目產品,致力讓黃河水文化活起來、亮起來、美起來,賦予文旅文創項目更多的水特色水韻味。
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緊緊圍繞黃河水文化遺產資源的普查整理、分類評價與保護開發,深入挖掘沿黃兩岸博物院、博物館、陳列館、科普館、文化館的資源優勢,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水文機構的高層次人才優勢,將黃河水文化的歷史記憶、制度規范、遺址遺跡、文學藝術、禮樂禮儀等資源,更全面更真實更鮮活地呈現給人民大眾。結合黃河水文化資源輯錄總覽,按照遺產名錄、工程名錄、名人名錄、故事名錄等,有系統、有規劃、有重點地做好黃河水文化傳播推廣,做精做專黃河水文化傳播系列專欄專題,打造高端黃河水文化輿論陣地,提升全社會對黃河水文化的理性認識。鼓勵圍繞黃河水文化開展文學、音樂與書畫創作,擔當起詩言志、文載道、藝傳情的歷史責任感。
堅持創新驅動、數智賦能,系統化推進數字文創、創意文旅的項目開發,提高黃河水文化傳播的智慧智能化水平,推進文化價值與產業價值交叉賦能。以“一條母親河、一幅水系圖、一張智聯網”為抓手,系統構建“云游黃河”智慧文旅平臺,推進黃河水文化全媒體整合傳播,打造黃河水文化智慧場景,讓黃河水文化資源能夠“看得見、聽得到、可參與”,實現黃河水文化旅游及文創項目穿越古今、跨越時空。
[本文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農科背景下農林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2021SJGLX978);受2023年河南省教育評價改革綜合試點單位建設支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水利,2019(20):1-3.
[2]邢祥,邢軍.新時代黃河文化傳播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0(3):29-32.
[3]陶火生.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水文明與水哲學[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8):122-127.
[4]紀平.奮力開創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J].中國水利,2021(21):2.
[5]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002).
作者簡介:段金鎖,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副教授,經濟學碩士(鄭州?450044)。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