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娟惠
摘? 要:中國式經濟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和主戰場。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既擁有“人力資本紅利”逐漸釋放、工業產業鏈配套齊全、超大規模市場等優勢,也面臨著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挑戰。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培育發展新動能為核心,以發展實體經濟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路徑,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作為重要內容,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經濟現代化。
關鍵詞:中國式經濟現代化? ? ?機遇挑戰? ? ?路徑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其中經濟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和主戰場,是順利完成中心任務的重要物質保障基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經濟條件。
一、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機遇
(一)人力資本紅利不斷釋放
人力資本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是實現中國經濟“換道超車”的重要保障。當前,中國數量型的“人口紅利”正逐步向質量型的“人力資本紅利”轉變。雖然,中國數量型的“人口紅利”(15-65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2010年的74.5%逐漸下降到2021年的67.2%,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弱化。但是,質量型的“人力資本紅利”(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從2010年的11964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21836萬人,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人口不斷增加,“人力資本紅利”逐漸釋放,不僅抵消了“人口紅利”下降的不利影響,而且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有助于推動中國式經濟現代化。
(二)工業產業鏈配套齊全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工業制造業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是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壓艙石”。目前,中國工業擁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和666個小類,是全世界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唯一的國家。中國制造業擁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是全世界擁有制造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202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美元現價)占全球比重28.3%,占美國、德國、日本三國總和的96%。中國產業鏈配套能力在全世界的領先地位,為中國式經濟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發展韌性和發展潛力。
(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投資市場和第二大國內消費市場,投資和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從2012年的24.4萬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21年的42.07萬億元,已經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三駕馬車”齊頭并進,形成強大的要素集聚效應。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既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和重要保障,又可以通過國內市場引領全球消費市場的發展,在面對更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新冠疫情等外部不確定性沖擊時,可以有效抵御經濟下行的壓力,具有更強的宏觀經濟穩定效應。
二、中國式經濟現代化面臨的挑戰
(一)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
一方面,中國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經濟體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是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從2012年的10240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0870億元,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從2012年的1.97%提升至2022年的2.55%。2012-2022年這10年間,雖然中國的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占比不斷攀升,但仍然低于3%,與以色列、韓國、美國等占比高達4%、5%的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國面臨著自主創新的陷阱。國家經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原始型創新能力。美國等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就已經牢牢把握網絡、信息、生物、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主導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產業鏈處于全球價值鏈體系的中低端水平,科技創新以跟蹤模仿為主,難以通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攀升至全球高端價值鏈環節,制約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
區域協調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也是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潛力所在。在城鄉發展方面,城鄉人口、就業人員等差距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2021年,我國城鎮人口9142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72%,鄉村人口49835萬人,占比35.28%;城鎮就業人員46773萬人,占總就業人員的比重為62.65%,鄉村就業人員27879萬人,占總就業人員的37.35%。在中國19個城市群(含40個都市圈)以外的偏遠地區還有約3.5億人。在區域發展方面,東、中、西部和南北的發展差距仍然存在。2022年,北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9萬元,上海達到17.94萬元左右,甘肅(4.50萬元)、黑龍江(5.09萬元)、廣西(5.22萬元)、貴州(5.23萬元)、吉林(5.50萬元)、河北(5.69萬元)等省份的人均GDP尚不及北京的30%,西藏(5.83萬元)、青海(6.08萬元)、云南(6.17萬元)、河南(6.21萬元)等省份的人均GDP尚不及北京的35%。
(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是制約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一個因素。在城鄉收入分配方面,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萬元,二者比值高達2.5。在行業收入分配方面,2021年,金融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15.08萬元,是建筑業(7.58萬元)的2倍左右,是農林牧漁業(5.38萬元)的2.8倍。在企業收入分配方面,2021年,國有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11.56萬元,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7.45萬元,前者是后者的1.55倍。2021年,20%低收入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0.49萬元,20%高收入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31萬元,后者是前者的8.8倍。中國的低收入群體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偏遠地區、農村、農民工群體以及少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
三、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一)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引領經濟現代化
創新是中國東部地區經濟現代化發展的第一動力,而對中西部地區而言,創新發展的引領作用還不夠明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應體現區域差異性,促進創新資源要素向東部地區企業集聚。一是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聚優勢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打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瓶頸。加強基礎性、前瞻性研究,促進交叉學科的深度融合,推進產學研政金聯合開展戰略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平臺布局。二是要提升企業創新力。對于大中型企業,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和科技聯合創新,支持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開展聯合科技攻關,通過建立新型科技創新平臺,攻克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對于小微企業,要發揮自主創新的天生優勢,促進協同創新發展,在稅收優惠、金融服務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是要大力培育創新人才。人力資本是創新的核心要素,要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建立人才“引育用留”全方位政策體系,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支持“揭榜掛帥”項目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技術、知識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
(二)強化實體經濟根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和底座,是推進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中流砥柱”。我國的實體經濟總體上呈現出“大而不強”“強而不精”的特征,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實體經濟短板,夯實實體經濟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關鍵位置。一是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要加快推動傳統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在減稅降費、金融服務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園”,以“中國制造”品牌推進全球高端制造業基地建設,加快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二是要推動“兩業融合”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不僅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予新的動能,而且是工業服務化和服務產品化的必然趨勢。加快發展研發設計、運營管理、信息技術、現代金融、檢驗檢測、品牌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延伸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促進生產型制造向中高端服務型制造轉型升級。三是要促進“數實融合”發展。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依托,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互聯網等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天航海、高端裝備等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形成數字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協同共生的區域經濟增長極。
(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任務等方面的變化,特別是基于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比較優勢,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審時度勢制定的重大戰略決策。一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同步推進擴大國內需求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供需平衡。在需求側方面,穩步提升居民傳統消費水平,積極培育數字化、綠色化等新型消費模式,進一步釋放中等收入群體和農村轉移人口的消費潛力。引導投資需求不斷優化,在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基礎上,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資。在供給側方面,根據需求結構的變化,加大個性化、差異化和品質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提高供給體系的適配性。通過科技創新,打造消費新場景,以新型消費拓展國內需求空間,提高供給體系的引領性。二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發展戰略,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要素資源,注重引入外資的“質”,加強“干中學”,通過技術外溢效應,學習國外先進技術,進一步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暢通國內要素資源向國際循環的渠道,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積極營造企業走出去的良好環境,通過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獲取我國所需的稀缺自然、高端人力等要素資源,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三方的共同參與,有序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一是加強政府引導。完善綠色標準體系頂層設計,加快制定綠色發展的法律規范和政策體系,全面推行綠色發展負面清單制度,通過財政投入、金融支持和稅收優惠等手段激勵企業提升綠色發展能力,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健全城市綠色治理體系,完善多元化、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提升綠色治理效能。二是強化企業主體。引導企業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產業,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有序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構建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產業體系,實現經濟綠色低碳發展。三是推動公眾參與。積極倡導綠色消費、綠色購物、綠色飲食、綠色居住、綠色出行、綠色辦公等生活和消費方式,如通過鼓勵購買節能環保型汽車、節能節水產品等綠色低碳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盡量公共交通出行、開展垃圾分類等,樹立全民循環低碳生活理念。
(五)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要集中優勢力量盡快縮小城鄉和地區之間的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一是健全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持體系。針對區域差距,要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健全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產業幫扶與人力資本共享機制,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長江中游等19個城市群建設,充分結合各地區的資源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經濟發展格局。針對城鄉差距,要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基,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二是統籌“擴中”和“提低”。“擴中”是指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要精準施策,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進低收入人群穩步邁入中等收入行列。“提低”是指提高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要不斷提升相對貧困的標準底線,著力改善低收入群體生活質量,解決相對貧困問題。要加大教育、醫療、養老、社會救助等公共服務投入力度,促進公共服務向鄉鎮等中低收入人群傾斜,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全民共享,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林毅夫,付才輝.中國式現代化:藍圖、內涵與首要任務——新結構經濟學視角的闡釋[J].經濟評論,2022,(06).
[2]劉生龍,胡鞍鋼.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機遇與挑戰(2021—2035)[J].甘肅社會科學,2023,(01).
[3]張杰,張晨曦,林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大經濟風險及應對[J].天津社會科學,2022,(06).
[4]夏杰長.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J].改革,2022,(10).
[5]呂指臣,胡鞍鋼.中國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路徑與現實意義[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6).
(作者單位:福州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