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滔 任婷婷
摘? 要:“十四五”以來,通遼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基地,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堅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牧業生產、農村牧區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本文闡述了通遼市農牧業發展現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制約因素有待改進和解決,從而提出通遼市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發展規劃實施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通遼市? ? ?農牧業? ? ?發展規劃
一、通遼市農牧業發展現狀
(一)農牧業布局和結構優化
1.種植業方面。2021年糧食播種面積1860.5萬畝,較上年增加8.2萬畝;產量179.66億斤,較上年增加6.7億斤;糧食單產965.7斤/畝,較上年增加31.9斤/畝。玉米播種1653萬畝,較上年增加54萬畝;產量167.5億斤,較上年增加7.85億斤。2022年,全市糧播面積達到1888.56萬畝,同比增加28.03萬畝;糧食總產達到186.75億斤,同比增加7.09億斤,糧食增量占全區的59%。其中,玉米播種1691.76萬畝,較上年增加38.45萬畝;玉米產量達到175.63億斤,同比增加8.14億斤,玉米增量占全區的39%。
2.畜牧業方面。2021年,全市牲畜存欄1179.80萬頭只口、同比增長14.16%,牲畜出欄(牛、羊、豬)929.59萬頭只口、同比增長9.09%。全市牛存欄327.35萬頭、同比增長21.87%,肉牛出欄112.82萬頭、同比增長12.58%,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42%。2022年,全市牲畜存欄1260.77萬頭只口,同比增長7.16%。其中,牛存欄367.3萬頭,同比增長10.47%;羊存欄668.3萬只,同比增長5.02%;生豬存欄213.1萬口,同比增長9.56%。牲畜出欄(牛、羊、豬)953.4萬頭只口,同比增長2.6%。
(二)糧食等重要農畜產品供給保障水平提升
1.嚴格管控“非糧化”。通遼市將優化農牧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糧食生產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優先落實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等內容納入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發展規劃中,以確保糧食生產保障供給。從各旗縣市區排查上報情況來看,均未出現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的情況,永久基本農田均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
2.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遼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對內蒙古“量水而行”重要指示精神,將發展高效節水農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607萬畝,年節約農業灌溉用水6億立方米以上。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推廣以淺埋滴灌高效節水為主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農業生產實現了“五省四減三增兩促進”的綜合效益。
(三)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提升農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1.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建立“專家組+農技人員+試驗示范基地+示范主體+輻射帶動戶”的鏈條服務形式,實現技術指導覆蓋肉牛、玉米、紅干椒、藥材和蕎麥等主導產業。全市建立場長期穩定的科技示范基地開展農技人員能力提升工作,對全市市縣鄉三級農技人員以集中授課的方式開展培訓,旗縣負責本地區普通農技人員培訓工作,同時遴選農技骨干參加市級、自治區級的培訓班。
2.優勢特色品種培育工程。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爾沁肉牛新品種,目前科爾沁肉牛新品種育種核心群頭數已達到353頭,育種群1200頭,全市科爾沁肉牛改良群存欄百萬頭以上,已經完成科爾沁肉牛品種地方標準頒布實施,飼養模式制定,正在對符合科爾沁肉牛品種標準的母牛進行整群鑒定、良種登記,開展相關試驗研究。
3.種業振興。近年來,通遼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的決策部署,深入開展種質資源普查與保護利用,加快高產、優質、抗逆、宜機收、糧飼通用型玉米種質資源和新品種研究,著力推進生物育種產業發展,優化品種布局,推進良種良法協同,取得明顯成效。
4.新型主體培育。開展農牧民合作社示范社申報評定工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以及通遼市委、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要求,組織各旗縣市區積極申報推薦國家、自治區、市、旗四級合作社示范社,市級專家組赴各旗縣市區開展市級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實地評審。
5.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依托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立社會化服務主體名錄庫,全市有各類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3000個。通過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組織帶動土地規?;洜I,提高農牧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水平。
(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水平
1.發展特色產業。依托實施科爾沁肉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和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大力發展通遼市肉牛產業,扶持肉牛養殖場戶提升標準化養殖水平,推動肉牛屠宰加工企業提高精深加工能力。科左中旗勝利鄉謝家窯村和希伯花鎮希伯花嘎查獲評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2.肉羊全產業鏈建設。積極推動肉羊規?;瘶藴驶B殖,年內提升改造肉羊規模養殖場,創建標準化示范場。挖掘肉羊產肉性能,探索推廣澳洲白×小尾寒羊、薩??恕列∥埠?、澳洲白×烏珠穆沁羊等雜交生產模式,建立適宜地區的肉羊高產高效雜交生產模式,實現肉羊胴體重提高。
3.肉牛產業全產業鏈建設。聚焦屠宰加工、冷鏈物流、品牌建設,補齊產業鏈短板弱項。在總體方案下設8個子方案,包括品種改良提升、農企利益聯結、飼草料保障、標準化養殖、屠宰加工、市場拓展、金融服務、大數據應用等,有力有序推進產業鏈各項工作落實。
4.現代農牧業產業園和農牧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2021年創建了科爾沁區、科左后旗、科左中旗、奈曼旗(甘薯)市級現代農牧業產業園。2022年創建了庫倫旗和奈曼旗(生豬)市級現代農牧業產業園。2021年12月科爾沁區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列入全國首批100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
5.龍頭企業和產業化示范聯合體培育。截至目前,全市現有市級及以上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27家。開展農牧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申報和監測工作,組織旗縣市區積極培育農牧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全市共有農牧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25家。
6.智慧數字農業建設。一是打造智慧農業示范縣。建設“數字開魯”,圍繞“種植、養殖基地建設、開魯農牧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科技網絡搭建、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展開建設,建設新型數字農牧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載體,在做強政務、科教、政策法規、市場信息等公益信息服務的同時,打通金融、保險、社會化服務、農牧業訂單等市場化服務通道,為產業轉型、農牧民科學素養提升提供信息化支撐。二是突出農業管理服務,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著力構建“上下貫通、高效便捷、全面覆蓋”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開展公益便民服務、培訓體驗服務、電商服務等。
(五)加強農村牧區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綠色美麗鄉村
1.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促進質檢機構能力提升,推動縣級質檢機構“雙認證”及檢測參數擴項工作,加強鄉鎮速測試建設,完善三級監管檢測體系。與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印發合格證試點工作意見和加強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工作的通知,共同推進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進一步銜接。持續開展安全縣“亮牌”行動,強化宣傳展示,推動安全縣與品牌打造相結合。每年制定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在全市范圍開展檢測。
2.落實“四控”措施。2021年,集成應用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等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全市化肥使用量下降到52.74萬噸、降幅8.3%;2021年全市地膜回收率達到83%。2022年,全面啟動實施“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行動,化肥農藥施用量實現負增長。
3.農牧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2021年,以飼料化利用為主要方向,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在7個旗縣區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3%。2022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3%以上,規模養殖場和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分別達到96%和100%。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5%以上。
4.水產養殖。為提升通遼市水產良種體系建設,確保自治區唯一一家國家級水產良種場—原通遼市早繁魚種試驗場,順利通過國家級水產良種場復查,發揮國家級水產良種場良種生產及良種推廣的作用,對通遼市良種魚苗繁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原通遼市早繁魚種試驗場)進行生產能力提升改造建設。養殖水域于今年投入使用,對于增加養殖收入效果明顯。并且在奈曼旗開展集中連片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項目,依托項目扶持,進一步提高池塘養殖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六)深化農牧業農村牧區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
1.深化農村牧區土地制度改革。各旗縣市區已基本完成了證書糾錯、檔案歸檔等“回頭看”工作。全市9個旗縣市區按照國家和自治區要求,全部完成了土地確權信息化平臺建設。
2.深化農村牧區產權制度改革。全市9個旗縣市區、96個涉農蘇木鄉鎮(街道)有2122個嘎查村(居委會)和103個村民小組完成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3.深化國有農牧場改革。市農牧局制定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并要求各旗縣區按照方案要求進行改革,各旗縣區也制定了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并按照方案進行改革,各農牧場都成立了農墾有限責任公司。大力發展以黃牛為主的畜牧業,以建設規模化養殖小區、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為重點,著力打造精品養殖。
二、規劃實施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重要農產品供給基礎不牢
一是水資源匱乏,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災害多發,農民種植成本增加,生產效益總體偏低。二是設施農業生產中,農機農藝結合不強,生產過程機械化、智能化、節水化程度不高。三是牲畜改良的基礎保障薄弱。鄉村改良員出現“斷檔”現象,牲畜良種化水平不高,冷配改良設施設備短缺,肉牛凍精液氮等冷配物資經營秩序需進一步規范。
(二)農牧業產業化發展能力不強
一是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鏈條短,多數農畜產品以原料形式出售或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上,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少,產品附加值低。二是農牧業龍頭企業體量小、競爭力不強,缺乏輻射帶動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強的大“龍頭”。三是農牧業組織化程度較低。農牧業生產效率不高,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對分散經營戶帶動力能力不足。
三、進一步推進規劃實施的對策建議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推進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一)堅持扛穩糧食安全責任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加強高標準農田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支撐,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
(二)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確保重要農畜產品供給安全,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不斷提高農牧業供給質量,加快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向綠色生態可持續方向轉變。
(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強關鍵技術創新,突破產業發展瓶頸,重點圍繞玉米主導產業、農區特色畜牧產業、冷涼地區特色經濟產業,在選種育種和擴繁栽培,牛羊雜交育肥、飼養技術、乳品加工等方面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平。
(四)加強農牧業全產業鏈建設
加快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強化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將產業增值收益留在縣域,推進農牧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五)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充分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規模優勢,大力培育典型示范,找準適合我市的發展模式,大范圍復制推廣,推動社會化服務向產前產后延伸、向全鏈條推進,全面提升社會化服務的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1]通遼市“十四五”推進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發展規劃.
[2]劉自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J].內蒙古教育,2022,(12).
[3]中共鶴壁市委關于制定鶴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鶴壁日報,2021-01-12.
[4]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高原冷涼蔬菜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OB/OL].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報(漢文版),2023-04-15.
[5]張昶昶.推行三元雙向模式 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奮力推進慶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N].隴東報,2023-02-11.
[6]自治區黨委 自治區人民政府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N].新疆日報(漢),2023-03-02(第1版).
[7]中國共產黨烏蘭察布市第四屆委員會第十四次全體會議公報[OB/OL].烏蘭察布日報,2021-09-26.
[8]中共包頭市委員會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的實施意見[N].包頭日報,2019-09-04(第1版).
[9]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人民政府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N].青海日報,2023-03-03(第1版).
[10]張穎,郭婷婷,李丹丹,劉常晟.鄉村振興戰略下河南省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路徑研究[J].種業導刊,2019,(9).
[11]常家升.金融支持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思考[J].青海金融,2022,(12).
[12]馮玉臻.全力打造國家高質量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J].人民周刊,2021,(3).
[13]金文成.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12).
(作者單位:1.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2.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