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政協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呼和浩特市作為自治區首府,科教資源和人才優勢明顯。本文通過梳理全市科技賦能產業發展存在的不足,針對性提出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性作用,推動呼和浩特市“六大產業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企業? ? ?創新? ? ?產業集群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加快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積極落實“科技興蒙”行動,科技賦能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2022年,呼和浩特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位列全區之首,在全國百強創新型城市中排名進入全國城市前30強,在全區發揮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總體來看,呼和浩特市雖然乳業、光伏發展走在全國甚至世界前列,但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科技密集型產業仍處在起步階段,能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還比較少,無論是與其他省會城市相比,還是與內蒙古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科技創新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中的作用發揮還存在一定差距。
一、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不夠,科技創新對“六大產業集群”的支撐作用仍需強化
一是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能級不高,企業參與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六大產業集群”中對創新鏈具有整合能力的“鏈主”企業總體偏少,部分“鏈主”企業創新意識不足。二是“六大產業集群”創新協同化有待提升,部分集群內的協同創新活力不足、創新項目不夠多元,個別產業集群雖然產業鏈比較完善,但產業內、產業間的創新協作程度不高。數字化在傳統產業中應用面還不夠廣,呼和浩特市僅有3%的企業完成數字化深度應用,低于先進發達地區15%的平均水平。金融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產業集群融合發展不充分,缺乏高效協同的合作服務機構。三是科教資源供給與產業需求匹配不夠,呼和浩特市擁有全區70%的高等教育資源、40%的科研機構和36%的高新技術企業,但在圍繞“六大產業集群”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還沒有發揮出科研人才集聚優勢。四是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存在不足,高校、科研院所產出的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的成果階段不完全匹配,科技創新成果達到產業化比例較低,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建設不足,尚未實現對“六大產業集群”的全面支撐。
(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仍需推進,創新人才引育不夠充分
一是科技創新平臺質效不高,圍繞“六大產業集群”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高能級平臺數量較少,全國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700多個,呼和浩特市僅有1家。有些平臺的功能定位、服務范圍還不夠清晰,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效運行問題。二是科創型企業培育仍顯不足,目前呼和浩特市高新技術企業有465戶,在中西部省會城市中,與西安9700戶、太原2220戶相差較遠,相比南寧1581戶、蘭州802戶也有不小差距。三是人才培育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方面的適配度不夠,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速度跟不上首府產業轉型升級速度。政府對引進人才的后續服務保障還需加強,政策落實慢和不到位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三)科技創新機制還需優化,科技創新投入有待增強
一是“政產學研金用”政策協同、配套銜接還不夠緊密,資金、技術等方面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缺乏系統性,人才政策與產業發展貼合度還不夠高。二是科技投入整體偏低,呼和浩特市科技創新投入雖然縱向比有進步,但橫向看差距比較大。2022年,呼和浩特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為1.34%;與盟市相比,低于包頭0.73個百分點;與區外發展水平相近的省會城市相比,不及銀川的1.85%。三是科技金融供給存在不足,金融信貸支持力度不大,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存在。
二、科技賦能呼和浩特產業集群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對接
1.加大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培育力度。做強“鏈主”領軍企業,支持企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優化生產流程和資源配置,促進“六大產業集群”17條產業鏈“鏈主”企業加快成長。做優專精特新企業,以自治區開展創新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行動為契機,積極培育特定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如半導體硅材料產業方面,要加快引進培育IC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檢測等芯片產業上下游“小巨人”企業。以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橋雙創園、新城區科技城、和林格爾人才科創中心等為載體,持續培育孵化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
2.加強產業集群協同創新、耦合發展。推動創新型企業集中集聚,支持“鏈主”企業招引整合上下游資源,共同構建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創新生態鏈體系。加強“六大產業集群”與區內外創新資源交流與合作,積極承接國內先進產業轉移。強化科技資源精準配置,支持領軍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以及高校院所開放創新資源,高校院所向企業開放實驗室及大型科研儀器設備,推動科技創新資源一體化配置。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加快推動呼和浩特市更多企業數字化轉型,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牧業等產業數字化,打造一批數字化“小燈塔”企業,推進產業集群縱向“鏈式”轉型。
3.提升科教資源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加強“政校企”創新創業聯盟機制保障,組織高校聯合產業鏈相關重點企業開展協同攻關,推動科技成果向企業快速轉化。落實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聚焦“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打造與自治區相連通、與區外相連接的技術交易網絡平臺。積極引導各類高校面向重點產業辦學,以產業鏈牽引教育鏈,建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新學科新課程培養體系,加快引進和培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二)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導向作用,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1.以企業為主導引領產學研融合。緊盯“六大產業集群”產業鏈短板弱項,由領軍企業提出關鍵技術需求,采用“揭榜掛帥”方式組織高校、科研院所主動對接企業開展合作。加快建設以六大產業“鏈主”企業為主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區內外優勢高校院所支撐的創新聯合體,著力解決共性技術問題。改革科技項目驗收機制,發揮企業和用戶單位主導作用,把成果轉化應用前景、市場應用情況、用戶評價意見作為重要評價依據。
2.聚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聚焦國家、自治區戰略需求,圍繞芯片制造、人工智能、氫能儲能等前沿領域提前布局建設一批企業研發中心,將“技術研發-成果擴散-產品商業化-產業化”等環節串珠成鏈,打通實驗室產品與產業化之間的“梗阻”。全力爭創國家級草種業、動物疫苗、半導體硅材料等科技創新中心,加快中國農科院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中石化新能源北方研究中心、航天科工研究院科創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引進更多企業總部、研發總部落戶呼和浩特市。支持企業到高校院所合作產業學院和中試基地,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靈活采用政府搭建、企業自建、閑置改建等模式打造一批高能級的中試機構,為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中下游企業提供全鏈條中試熟化服務。
3.健全產學研成果轉化激勵和服務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在科研人員開展科技資金申報和職稱評審等過程中,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產出指標權重。推行科技成果轉化“先使用后付費”政策,引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業轉移轉化。健全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體系,支持既有科技知識又懂市場、金融的高校教師和科技人員建立科技中介機構。加強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推進國家知識產權強市試點示范城市建設,實施“知識產權領軍企業百強計劃”,引導企業建立知識產權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制度。
(三)強化人才引育支撐作用,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緊密結合
1.緊盯六大產業發展所需引才育才。實施六大產業人才倍增行動計劃,突出產業聚才作用,在全市各條產業鏈遴選出一批具有技術前沿性、產業鏈關鍵點的企業需求,建立集群企業人才需求信息庫,精準引導人才服務六大產業資源。加大產業領軍人才優惠政策力度,賦予“鏈主”企業“自主薦才權”配額,推薦的人選可直接進入市級人才工程終審環節,提升人才與產業適配度。完善“飛地引才”“科技特派”等柔性引才政策,以建設呼和浩特科創中心(北京)、和林格爾人才科創中心、首府科技城、金橋“雙創”示范區為契機,通過“項目引才”“以賽引才”等方式,為企業、高校、院所提供榜單平臺對接服務,將“六大產業集群”所需團隊及人才精準引進至各企業中。提供產業人才“定制化”服務,要根據人才的年齡階段、生活習慣、行業性質等要素,精準出臺住房服務、子女就學、醫療保障等支持政策,讓人才享受更多專屬政策、定制服務。
2.依托各類創新平臺帶動人才引育。發揮企業技術中心的聚才育才作用,聚焦呼和浩特市各類科創中心需求,加強與國內外專家和高校院所合作,培養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帶動產業鏈的領軍人才。發揮人才服務平臺薦才引才作用,打造和林格爾新區內蒙古云谷數字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成為國家級產業園,形成“線上+線下”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發揮“校-所-企”雙向流動共育共用人才作用,積極研究解決檔案、人事關系等束縛問題,支持企業聘用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擔任科技崗位職務,鼓勵駐呼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帶著創新成果在呼兼職創新創業,對應用類、基礎類人才,引導企業與高校采取“雙聘”制度,讓企業與高校攜手實現人才的“雙向奔赴”。
3.支持企業成為人才“引育用留”主體。提升企業人才吸引力,規范國有企業科技人才薪酬制度體系,引導企業通過期權股權、股份獎勵等方式激勵和吸引人才。及時兌現企業人才獎勵,對取得重要科技成果、獲得重要獎勵的企業和人才,政府配套給予相應獎勵。引導企業深度參與院校專業規劃、教學設計、實習實訓等,實行校企聯合招生和學術+產業“雙導師”培養機制,開展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學徒制培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四)強化政策資金保障作用,推動創新鏈與資金鏈高效協同
1.優化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完善創新鏈產業鏈“全鏈”政策,從科技專項、基金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給與企業扶持。提高企業對政府科技計劃、科技重大專項等決策參與度,在全市產業技術創新類項目規劃編制、政策制定時讓更多領軍企業參與。實施“六大產業集群”科技型骨干企業“白名單”制度,對列入名單的重點企業,建立由政府長期穩定投入的機制,全力支持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開展“科技招商”,加大力度引進和實施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做好前端招商和后端服務的銜接工作。
2.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持續提高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安排專項資金大力支持乳業、草業、硅材料、動物疫苗技術創新中心等重點創新平臺建設。實施“六大產業集群”科技型骨干企業“白名單”制度,對列入“白名單”的重點企業,建立由政府長期穩定投入的機制,全力支持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嚴格落實國家規定的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對規上企業無科研機構、無研發項目、無經費投入實施“三無”清零行動。改進企業科技創新財政補貼方式,按照企業研發進度分環節、分階段實施補貼,重點突出初創環節。優化項目支持方式,由前引導為主轉變為后補助為主,科技項目資金撥付方式由先撥付旗縣區后撥付企業轉變為直接撥付企業,保證資金足額及時到位。
3.完善科創金融服務體系。探索出臺“撥投貸保”聯動支持科技創新的專項政策,以財政資金引導、投資機構“股權投資”跟進、銀行“信貸投放”、保險機構承保補償相結合的聯動方式,支持“鏈主”企業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拓展惠企政策范圍,引導金融機構將“鏈主”企業適用政策向核心伙伴企業延伸,提供覆蓋企業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階段的融資產品;積極推廣用知識產權作為抵押物的貸款融資業務。加強產業發展金融供給,依托國有金融企業,針對“六大產業集群”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向產業集聚。
參考文獻:
[1]張原,魏天權.民盟天津市委會:推進集群化發展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N].人民政協報,2023-01-13(6).
[2]凌云.厚植創新土壤 做好保駕護航[N].人民政協報,2023-05-24(2).
[3]劉成.青島提升人才與產業適配度[N].經濟日報,2023-10-03(1).
[4]閆劍波.營造人才發展優良環境[N].經濟日報,2023-10-10(6).
[5]劉烈宏.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Z].紅旗文稿,2023-02-25.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