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鸝妍
[摘 要]文章運用CiteSpace軟件,對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數據庫中2005—2022年有關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的349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探究突發事件應急評價領域的研究趨勢。研究表明,突發事件應急評價文獻發文量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出現了2011年與2022年兩個發文高峰節點;研究熱點選題經歷了從安全工程到救援能力的一系列轉變;在合作層面,研究人員之間合作較少,未來加強合作有利于取得更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對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現有研究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可以在把握現有研究態勢的基礎上展開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突發事件;應急評價;CiteSpace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0.058
[中圖分類號]X91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0-0183-03
0? ? ?引 言
突發事件對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等方面均產生了一定沖擊,如何減緩突發事件的不利影響是一個關系重大的命題。應急評價是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如何評價應急能力既是學術問題,也是一個關系應急體系完善的現實問題。在學術界,各學者對突發事件應急評價進行了系列研究,呈現出一批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應用CiteSpace對該領域研究全貌以知識圖譜形式呈現,以較好掌握研究動態變化及前沿信息。
1? ? ?研究設計
1.1? ?研究方法
文獻計量學分析可以評價研究領域的趨勢和前景,對于了解特定研究領域在幾年甚至幾十年間的發展價值顯著,數據可視化工具對于展示研究成果至關重要[1]。CiteSpace提供了識別某一領域知識體系中的演變趨勢的工具,是一個基于Java軟件的能夠映射和可視化科學知識領域的應用程序[2],該程序可以多元化知識圖譜的形式展現研究的演進路線、趨勢以及關鍵節點[3]。本文運用文獻計量法、應用CiteSpace軟件對應急評價領域研究展開分析。
1.2? ?數據來源
在CNKI數據庫中,以應急評價為主題,時間限定為2005—2022年,檢索范圍限定為期刊,共檢索出文獻1 365篇,進一步將主題限定為突發事件,檢索出文獻394篇,剔除與主題關系不密切的文獻,共篩選出文獻349篇,將檢索出的數據以Refworks的形式導出并在CiteSpace中進行數據轉化,能夠應用的有效數據為349條,對這部分數據展開作者、關鍵詞、聚類等方面的分析工作。
2? ? ?研究結果
2.1? ?發文量分析
根據檢索的349篇文獻,繪制年度發文量(見圖1)。如圖1所示,2008年關于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的研究成果驟然增加,2009—2022年這一期間年發文量一般不少于20篇,僅2016年、2017年除外。在2005—2022年的18年間,2011年與2022年為年發文量的2個高峰,分別為33篇、34篇。根據檢索可知,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領域,對突發事件應急評價進行研究的文獻占比較小,評價是檢驗效能的重要方式,是應急管理的重要一環,未來應加強對該領域的關注與研究。
在檢索出的349篇文獻中,核心期刊文獻有145篇,占比約為42%,表明在突發事件應急評價領域的文獻整體質量較高,根據核心期刊發文量趨勢圖可知,2011年達到了峰值15篇。
高被引文獻在其研究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術價值較高。了解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研究中的高被引文獻,便于讀者快速掌握該領域的經典文獻[4]。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研究中排名前三的高被引文獻包括《國內外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綜述》《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建模研究》《城市應急避難所的應急適應能力——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評價方法》。
2.2? ?發文作者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在網絡配置功能區選擇Author項,將閾值設定為10,生成的節點數為405個、連線數為332條、網絡密度為0.004 1的作者合作網絡圖(見圖2),用以對突發事件應急評價領域發文作者進行合作網絡分析。由作者合作網絡圖的節點大小可知,張永領在應急評價研究領域中發文數量最多,其次為盧文剛、陳安。在普萊斯定律中核心作者運算法則為Mp=0.749×√Nmax,Mp為核心作者發表文獻最低數,Nmax為限定時間內發文量最多者的發文數量[5]。在此次研究中,Nmax為10,故核心作者發文量應不少于3篇,共計9人,其中1人發文10篇、1人發文8篇、1人發文7篇、6人發文3篇。
通過節點連線表明,在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研究中,既有合作研究的研究群體,如蔣仲安、吳宗之、黃典劍、蔡嗣經形成的合作體;也有獨自開展研究的研究個體,如張永領、盧文剛、張英菊等,總體而言呈現松散狀態,各學者之間的密切學術合作并未成形,未來合作空間較為廣闊,有待深化合作力度,以進一步豐富研究成果。
2.3? ?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研究熱點分析
2.3.1? ?關鍵詞共現圖譜
關鍵詞是對文章研究點的高度概括,運用CiteSpace對截至2022年的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研究繪制關鍵詞共現圖譜,將閾值設定為8,呈現出節點數為343個,連線數為660條,網絡密度為0.011 3(見圖3)。在該圖譜中,面積最大的5個節點分別為應急能力(75次)、應急管理(65次)、突發事件(61次)、評價(42次)以及應急預案(31次),即指這5個方面出現頻次較多。節點的中心性量化了節點在網絡中的重要性,具有高中心性的節點與其他研究關注點聯系較密,中心性排名前五的關鍵詞為應急管理(0.47)、突發事件(0.42)、應急能力(0.35)、評價(0.22)、應急預案(0.18),表明這5個方面是研究重點。依據高頻詞界定公式T=(-1+√(1+8×I))/2,(T為高頻詞應達到的數值,I為關鍵詞個數)[6],在目前的突發事件應急評估研究中,I為343,根據該公式可得,T約為26,故該領域現有研究中高頻關鍵詞共有5個,分別為應急能力、應急管理、突發事件、評價以及應急預案。
2.3.2? ?關鍵詞聚類圖譜
為了進一步了解突發事件應急評價領域研究動向,運用K聚類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數值越小,表明其包含關鍵詞數量越多,通過聚類得到了10個聚類群,分別是#0應急管理、#1應急能力、#2突發事件、#3評價、#4應急預案、#5保障能力、#6應急、#7應急物流、#8綜合評價、#9應急評價,這十大類別基本上覆蓋了目前突發事件應急評價領域研究的基本問題。
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涉及各要素,根據應急要素的不同,可以分為應急預案評價、應急主體評價、應急物流評價等。例如,張英菊等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評價中關鍵問題的探究》中著重探討應急預案評價的關鍵問題[6]。
應急主體包括政府、企業、群眾等,不同主體在應急中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學者對這些主體在事件處置中的表現分別展開評價。如宋英華在《基于熵權模糊法的公眾應急能力評價研究》中通過構建熵權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公眾應急能力進行評價[7]。
此外,根據事件地的不同,也有學者針對高校,地鐵、電力等公共設施展開應急能力評價研究。例如,陳偉珂、張力英在《高校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研究》中構建了指標體系、應用G1法對各指標進行了賦權,并以某高校為實例進行了檢驗驗證[8]。
綜合各研究可以看出,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研究主要通過指標體系構建、指標賦值等建立模型,并結合案例檢驗驗證模型,具體涉及的方法有層次分析法、BP神經網絡、TOPSIS等。
2.3.3? ?關鍵詞突現圖譜
關鍵詞突現圖譜能夠呈現各研究主題活躍時間,利于研究人員等群體明晰研究前沿,掌握研究態勢。選擇前10個關鍵詞,生成關鍵詞突現圖譜(見圖4)。可以看出在2005年安全工程、綜合評價是熱點研究話題,在2008年可恢復性、評價、評價模型、評價指標是關注熱點,評價方法、指標則分別是2010年、2011年的關注重點,在2013年模糊評價擁有較高的研究關注度,在2020年救援能力成為學者們重點關注的研究話題。關鍵詞突現圖譜直觀展示了各年份的研究前沿,有助于明了研究領域的先進思想。
3? ? ?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研究進程分析
結合發文量年度變化,以時間線為脈絡,將突發事件應急評價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初始階段(2005—2007年)。第二個階段:波動上升階段(2008—2017年)。第三個階段:持續發展階段(2018—2022年)。
第一個階段發文量很少,每年文獻發表量不超過3篇,占發文總量的1.7%,在這一階段發文內容主要與城市應急避難所應急評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評價相關,但在這一階段,有4篇文獻在突發事件應急評價高被引文獻中排名前10,文獻參考價值高。
第二個階段發文總量較多,年發文量基本為20~30篇,在2008年發文數量出現猛增,相較2007年,增幅達到400%,在這一階段,有6篇文獻位居高被引文獻前10之列,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為劉新建、陳曉君的《國內外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綜述》。該階段發文數量呈現波動趨勢,在2008—2011年發文量呈上升趨勢,在2012年、2013年發文量較前一年均下降,2014年發文量增長到29篇,其后3年發文量逐年遞減,在2017年發文量僅有15篇,與2008年發文量一致。
第三個階段發文量呈現穩步上升狀態,在2022年達到峰值34篇,這一階段共發文124篇,占總發文量35.6%,其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評價的文獻占比較大。
4? ? ?結束語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法,依托CiteSpace軟件,對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研究進行知識圖譜分析,對2005—2022年與突發事件應急評價密切相關的文獻349篇展開研究,從作者、關鍵詞、聚類等方面展開分析,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變化、研究歷程分布、研究特征等,從總體上把握突發事件應急評價的研究態勢,有助于在了解本領域研究狀況的基礎上開展后續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1]SHARMA D,MITTAL R,SEKHAR R,et al.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yber security and cyber forensics research[J].Results i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2023:100204.
[2]AZAM A,AHMED A,KAMRAN M S,et al.Knowledge structuring for enhancing mechanical energy harvesting(MEH):An in-depth review from 2000 to 2020 using CiteSpace[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21,150:111460.
[3]HU H,DAI J,JIN Y,et al.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desertification restoration based on CiteSpace[J].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2021,14:1-10.
[4]儀秀琴,周悅.環境信息披露研究熱點及趨勢: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J].會計之友,2023(6):87-94.
[5]韋洪發,宋美.儒家文化的研究現狀、熱點前沿和演變態勢: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23(1):42-53.
[6]張英菊,閔慶飛,曲曉飛.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評價中關鍵問題的探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41-48.
[7]宋英華.基于熵權模糊法的公眾應急能力評價研究[J].科研管理,2014(12):183-188.
[8]陳偉珂,張力英.高校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11):92-96.
[收稿日期]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