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敬淇
網絡輿論的突發性、快速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等特點,為新時代新聞宣傳工作帶來了新機遇與挑戰。面對互聯網環境下輿論生態的新特點、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網絡新聞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作為培養新聞人才的高校,培養造就一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工作隊伍責任重大。《網絡新聞編輯》課程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一流網絡編輯人才的責任使命,課程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緊密聯系媒體行業發展實際,全面系統地反映網絡編輯工作的性質、任務原理和工作流程,培養學生熟練地運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開展網絡新聞內容的生產與傳播。同時,強化學生在網絡編輯工作中堅守中國特色、光耀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責任與擔當。該課程從理論和實務兩方面講解網絡新聞生產、策劃、制作與傳播,旨在幫助學生掌握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聞報道的編輯與報道方法,強化學生業務能力的同時,培育家國情懷,激發其未來從事網絡編輯工作的責任擔當。
1.以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境為導向
互聯網作為基礎平臺已融入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傳播、輿論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網絡作為虛擬空間,因其匿名性、平等性、開放性等特點成為人們表達公共意見的重要渠道,通過網絡民意表達,已經成為一股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力量。在“人人都是自媒體、個個都有麥克風”的網絡時代,網絡輿情錯綜復雜前所未有,網絡編輯需要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讓中國好聲音、黨的好聲音唱響網絡空間,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網絡新聞編輯》課程為黨和國家培養網絡編輯人才,立足國情、世情、社情、民情,結合黨對新聞宣傳、輿論工作要求,把握網絡媒體融合發展規律,在課程思政實施中以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境為導向。
2.以培養網絡編輯業務能力為抓手
伴隨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行業對網絡編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除傳統媒體和各類門戶網站外,黨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網站、公眾號運營都需要能夠勝任信息采集、編輯、撰寫、策劃等工作的網絡編輯人才。不同于傳統媒體,網絡新聞的傳播平臺和受眾都發生了變化,這也要求網絡編輯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圍繞媒介形態、內容產品、生產機制、話語方式進行全方位的創新,增強在互聯網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能力。《網絡新聞編輯》課程應以提升網絡編輯業務能力為課程思政建設抓手,培養一批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網絡編輯人才。
3.以涵養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為內核
當前,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渠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傳播速度和影響程度呈幾何數增長。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發展,也為網絡信息傳播環境帶來了挑戰:網絡新聞質量參差不齊,虛假新聞、“標題黨”大行其道,誤導輿論、傳播失范現象時有發生,不僅干擾了網絡信息傳播秩序,還導致了網絡媒體公信力、引導力的下降。網絡編輯的職責意識不僅影響新聞業態、輿論生態,更關系著全社會的價值導向和思想動向。《網絡新聞編輯》課程思政建設要以涵養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為內核,強化網絡編輯的職業信仰和社會責任。
1.課程思政實施痛點及成因
《網絡新聞編輯》課程一直很重視課程思政建設,將典型思政案例融入課程授課中,但由于思政主題零散、缺乏內在聯系、思政案例類型單一,大大削弱了課程思政的說服力,影響了課程德育育人的效果。
痛點一:課程思政脫離具體的社會情境、網絡編輯工作情境
《網絡新聞編輯》課程具有理論與實踐并重、技術與人文融通、情與技融合的特點,但在授課中課程思政“去情境化”,缺乏對網絡編輯工作所依托社會情境、行業情境的關照。如,講到網絡新聞標題制作時,對于網絡新聞中“標題黨”的現象,只是通過教師講授案例的方式一帶而過,教學模式單一,未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解讀這一現象,導致知易行難。
痛點二:課程思政缺乏學生參與,未能有效融入網絡編輯工作實踐
網絡新聞編輯實際工作與思政元素結合度不夠,課程思政呈“碎片化”,課程思政孤立于教學內容之外,缺乏系統化設計,以單純說教為主,傾向離身的知識灌輸。如,在講授中強調網絡編輯的職業素養和行為底線,但卻忽視學生的情緒體驗和實踐行動,未能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無形的思政無法轉化為有形的實踐體悟。
2.理性認識——具身德育理論:從離身到具身的應然轉向
具身德育強調人通過“體認”即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來認識世界,認知的產生需要整個身體和環境參與。德育教育需要依靠具體的情境感知體驗,并在體驗過程中修正、調整、重構,從而更好地將所思所感運用到未來的實踐中。課程思政內容雖然由教師傳遞,但主體是學生,學生態度行為的轉變是課程思政內化的過程,而內化的過程需要學生深度參與和體驗,需要經歷在認知體驗中產生共情、在共情中產生情感認同、在認同中促使行為意愿的變化。在實踐性強的《網絡新聞編輯》課程中,具身德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技術深度交叉與融合推動了傳媒行業的發展,這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實踐場域,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中有大量的實踐環節,實踐是提升技能的重要環節,也是踐行課程思政的重要渠道,面對當前課程思政“離身說教式”的現狀,通過思政的情境化建構,將抽象的課程思政落實到網絡編輯實踐中,通過“具身參與”實現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3.《網絡新聞編輯》課程思政實施理念:由“灌輸說教式”向“具身參與式”轉化
思維和價值觀念無法自我建構,必須與客觀實際發生聯系。課程思政絕非在課程中機械地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將其如鹽溶于水一般真正融于課程的內在邏輯中,又結合具體課程的特點詳細規劃,使課程思政成為教學目標、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具身德育理論,促成課程思政由“灌輸說教式”向“具身參與式”轉化。學習者通過前期的舊有經驗來實現所學技能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通過凝練網絡編輯工作中的核心知識點和典型工作任務,創設與之相匹配的思政情境,提煉知識鏈,巧設問題鏈,構建任務鏈,學生在具體的思政情境中實現課程思政入耳、入眼、入腦、入心、入行,潛移默化踐行新聞人責任擔當。
1.優化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指引著網絡編輯人才的素質養成。受工具理性主義的影響,傳統課堂教學存在“重知識傳遞、輕價值引領”的誤區。為了培養有思想、有情感、有能力、有擔當的網絡編輯,有必要優化課程目標,夯實編輯技巧,強化責任使命,打牢專業功底,使其掌握“十八般武藝”,在互聯網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在原有課程目標基礎上,重新確立課程目標。在原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基礎上,加入思維價值目標,即:樹立新聞專業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秉承新聞職業精神和媒介倫理;為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光耀中國形象貢獻力量。課程以“為編積智、為編塑能、為編立意”為理念,從知識、能力、價值三個維度深度挖掘,注重對學生思維的養成和價值的引領。
2.重構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原有的教學體系未能為學生提供感知行業發展的情境,所以應基于具身德育理論,根據原有教學內容創設四大思政情境,讓學生從個體層面的認知感悟上升到對網絡編輯工作的職業認同。
情境一:高舉旗幟,服務大局;情境二: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情境三:牢記使命,踐行責任;情境四: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凝練思政情境,設計思政主題,歸納總結正反思政案例,實現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這四大情境對標網絡編輯未來工作可能面對的真實情境,體現時代特征,反映社會變化,回應現實需求,每一情境之下又設置三個與此情境相匹配的思政主題,十二個思政主題涉及引導輿論、對外傳播、正面報道、輿論監督與建設性新聞等,涵蓋網絡編輯工作方方面面,體現社會責任要求,彰顯職業價值追求。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文化素養、道德修養、新聞倫理、職業素養、法治意識、思維方法、探索精神、理想信念等角度深入挖掘思政主題,并形成思政案例庫。在課程授課中運用榜樣引領、思政要聞、設疑導問、合作探究、熱點評析、案例剖析、對比分析、創設情境、翻轉探究、互評糾偏、合作體驗等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預設的思政情境中,有感而發、自覺踐行,在具體的社會情境和行業情境中,深刻理解新聞人的責任擔當,做到知行合一。
3.構建“一樹五行”課程思政模式
教學過程不應是單一的以教為主。《網絡新聞編輯》課程構建了“一樹五行”課程思政模式,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樹根,促進課程思政內化、共情和踐行。一行共識(入耳):在課程授課前,組織學生開展新聞播報和優秀新聞工作者、時代榜樣故事分享,使課程思政入耳,形成共識。二行共鳴(入眼):在課程授課中,組織學生研討課程思政案例,如對“低俗短視頻”“建黨百年H5系列作品”進行評價,對課程思政產生共鳴。三行共思(入腦):在課程授課中,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推動課程思政入腦。如,引入人民日報制作的建黨百年主題MV《少年》,這個產品通過新媒體產品形式串聯各種具有高辨識度的黨史人物和事件,綜合運用互聯網技術與渠道,精心演繹、組合、搭配、推送,讓紅色故事成功“出圈”。通過合作探究,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個人職業發展與國家命運的關系,立志做有信仰有擔當的新聞人。四行共踐(入心):課后圍繞“說地方、話河北、唱中國”主題,開展任務實踐,如制作短視頻、進行網絡新聞專題制作等,學生通過完成實踐任務,錘煉扎實“腳力”,練就敏銳“眼力”,激發豐富“腦力”,匯聚奮進“筆力”,創作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實踐作品,自覺踐行新聞人責任擔當。五行共創(入行):課后實踐成果在各平臺廣泛傳播,引發良好的社會反響,創造社會價值。課堂內學生高質量完成實踐任務,踐行責任擔當。課堂外還將網絡編輯思維融入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中:開發建設校園服務小程序、云上旅游小程序、公益教育APP、助農直播工作室等,發揮專業優勢,彰顯青年時代擔當。
4.完善課程思政評價
對課程思政,很難用以往量化的評價體系進行評價。《網絡新聞編輯》課程將思政評價融入教學評價體系中,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長期觀測和短期評價相結合,建立課程思政多元評估體系,評價育人成效。授課中,短期評價中將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豐富評價主體,考量學生實踐成果的關注量、轉發量、點贊量、評論量。將思政納入考評,增設對學生完成實踐項目中人文價值、社會價值的考量。結課后,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評價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以及對新聞學專業的忠誠度、對新聞學專業價值的認知、新聞職業素養的堅守情況等。
《網絡新聞編輯》課程思政建設幾年來取得豐碩成果,學生實踐作品在各大媒體和平臺轉發,廣受贊譽。實踐成果服務地方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弘揚紅色文化、宣傳地方旅游,學生在實踐中踐行闡釋家國情懷,踐行責任擔當。基于具身德育理論的課程思政改革,以學生為主體,將課程思政情境化,為學生提供感受思政的實踐情境和行業情境,關注學生的參與體驗與獲得感,更好地促進學生認知的生成、情感的生發、行為意愿的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