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媛媛 舒仕海 劉卿 田柳 潘銀筱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打造美麗鄉村,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要加強農村污水垃圾突出環境治理的力度。通過查找文獻、收集資料、走訪調查的方式了解各個地方的治理情況,調查發現部分農村村民對于處理垃圾及污水的意識薄弱、農村治理體系不完整、多處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等問題,更加表明目前對農村污水垃圾的治理迫在眉睫,針對調查顯示的結果,對其加以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建議,即健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法律制度體系;引進企業融資,加大政府資金的投入;合理分配各監管部門職責,做到重建設更重管理;提高對農村居民宣傳力度,增強村民環保意識。
關鍵詞:農村;污水垃圾;治理體系;對策措施
一、概述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農村建設必須遵循一系列具體措施來推進,即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同時,必須特別關注保護和管理生態環境。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力求將村容整潔度與生態宜居相銜接,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近些年來,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生態環境有了影響,破壞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而農村最主要的污染源就是來自生活污水和垃圾,由于農村處理垃圾和污水的水平受限,處理技術比較落后,再加上部分農村村民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較為薄弱,導致污水隨意排放,嚴重污染了農田土地、人們的生活用水以及空氣和食物,威脅了人類的身體健康,影響了我國鄉村振興產業的發展。因此對于完善農村污水垃圾治理體系刻不容緩,通過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村民環保意識等,達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目的。
二、農村污水垃圾治理現狀
(一)農村污水治理現狀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農村的污水主要來源于生活污水和生產污水。生活污水主要由“黑水”和“灰水”組成,“黑水”是指廁所排放的糞便和沖廁污水,“灰水”是指家庭的廚房污水、生活洗滌水以及淋浴污水等;而生產污水則主要是畜牧業和養殖業產生的廢水。針對這些污水的治理方式通常采用以下幾種,即沼氣池處理、土地滲濾處理、人工濕地系統處理、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處理等。經調查發現這些方法的具體情況如下:
1.沼氣池處理
在幾年前的農村,以沼氣池處理生活污水的方式非常普遍,因為沼氣處理的方式不僅僅能夠有效地處理生活用水,還能做到廢物利用,生成可持續的循環系統,通過將生活污水排放到沼氣池內,經過厭氧發酵將廢物生成大量的甲烷,這些甲烷不僅可以用來做飯還可以用來照明,這大大地減少了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不過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已經步入小康生活,種植和養殖的村民越來越少,又加上該方式的安全系數較低,因此這種治理方式就逐漸被淘汰了,只有極少數的村民還在使用。
2.土地滲濾處理
這種處理方式也是常見的農村污水處理中常見的方法之一,將污染物含量不太高且污染物為農作物需要的污水排放至農田中,通過大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對水資源進行有效的全面清潔,這種方法簡便快捷,通常適合小型村落使用。
3.人工濕地系統處理
調查顯示,現在采用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的地區越來越多,這幾乎是目前較為廣泛的一種處理方式,該模式利用人工生態濕地系統內多級生物的稀釋降解作用,去除或削減水中污染物[1];人為地在一定長寬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上組合填料床,使污水在床體的填料縫隙中流動,在床體上種植一些存活率高,具有觀賞性的植物,這樣不僅能將污水進行有效的處理,還能美化環境,清潔空氣,為打造美麗鄉村貢獻一份力量,不過這樣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采用起來占地面積大,適應周期長,易受病蟲害的影響,且處理不當反而會成為污染源。
4.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通過將設備置于地上或地下,經過設備處理對污水進行凈化作用,清潔得到的污水無污染、無異味,可避免二次污染,雖然這種方式比較有效,但還有許多不足,例如,投資資金比較高,后期維護難且使用壽命較短等。
這些方式確實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但是由于村民環保意識薄弱、農村治理體系的不完善以及治理技術的不發達,導致對農村污水垃圾突出環境的治理極其困難。
(二)農村垃圾治理現狀
隨著工業企業的不斷遷移,環境監管面臨巨大挑戰。許多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而且農村的垃圾長此以往也對農田土壤結構產生了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垃圾處理給人們帶來了挑戰。
通過研究調查發現,我國農村垃圾治理普遍存在很多相似的問題,首先,我國提出了新農村建設這一重大舉措,而基層相關部門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出治理成效,未能充分重視農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其次,針對垃圾治理所投入的資金問題并不平衡。政府每年對城市的垃圾治理投入的資金遠超對農村垃圾治理投入的資金。再次,在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目前還尚未設置有相關的環保機構,對這些地方環境方面的管理涉及較少。最后,現階段我國農村對垃圾的處置主要包括填埋、堆積、焚燒等,且村民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還存在很大欠缺,即不懂得垃圾分類,由于偏遠地區的經濟相對落后,有一些環境保護意識的青壯年居民到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進行工作,使得較偏遠地方的農村居民大部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可老人和孩子對環境保護和垃圾分類的意識較弱,就會出現即使基層政府在農村的一些地方設立了垃圾分類或者集中收集垃圾的垃圾桶,但還是會出現垃圾不分類就直接放到有垃圾分類標識的垃圾桶,或者即使有了集中收集垃圾的地方,也還是會有隨意丟放垃圾的現象發生,這些人習慣上將垃圾混合收集,農村垃圾治理設施的缺乏等使得治理的效果差強人意。
總之,經過大量的調查發現,很多的農村治理中都存在著“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大多數地區都修建了垃圾池,安置了垃圾箱,然而在建設后期卻疏于管理,導致污水垃圾處理廠反而成為污染源,這是目前治理中需要重視的一個難點。
三、農村污水垃圾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居民環保意識薄弱
在當今社會,由于農村居民的知識水平有限,幾乎已經難以跟上這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又加上對于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農村居民保護環境的意識極其薄弱,一部分居民對于污水隨意排放的做法不在乎,而對于水環境污染給人們的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更是知之甚少[23]。
(二)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治理技術有待提高
調查發現,盡管國家已經加大了對農村的建設,但是仍有大部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有的地區未能配置系統的垃圾污水處理設備,依然延續“污水、垃圾不出戶,也不出村”的原生態模式,這種模式嚴重地污染了地下水,破壞土壤結構,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存環境。
(三)重建設、輕管理
有很多地區的農村生活垃圾回收站、分類垃圾桶基本配備到位,然而在投入使用后,部分農村地區對污水、垃圾的后期處理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存在明顯的管理缺陷。盡管修建了許多垃圾屋、垃圾箱、污水處理場等,但是在投入使用后卻疏于管理,使垃圾長時間堆積下來,反而形成了一個新的甚至是大型的污染源。這是在治理中存在的最為關鍵的問題。
(四)資金投入不足
污水垃圾治理是一項長期、艱難的任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后期大量資金的投入。在地形比較復雜,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的農村,修建治理設施相對來說就比較困難,所需資金就更多;而投入的資金大部分依靠政府支持,政府無法過多地把資金投入治理建設中,進而影響其他項目的進展,這也就導致了治理設施不健全,治理效果極其緩慢,治理后無力管理的現象層出不窮。
(五)各監督部門之間的協作有待加強
首先,對于農村污水垃圾治理來說,從建設到投入使用整個過程中各個監督部門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調查發現,在建設初期對治理設施點的監督不夠完善,致使許多偏遠地區未能修建治理設施;其次,是針對投入使用后的管理,許多垃圾池、污水處理設備、人工濕地等都由于管理不當、監督不到位的因素從治理設施轉變為了污染源,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還有一方面就在于對村民環保意識及行為的監管,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多數的農村幾乎都未對該問題引起重視,這些意識和習慣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已成定性。因此,對村民環保意識和行為的管理就成為推進農村污水垃圾突出環境綜合治理的一項巨大難題。
(六)法律體系不夠健全
就目前來說,我國針對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的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善,已存在的法律條例還不夠細化,特別是針對農村污水垃圾治理的法律制度更是未能明確各個部門的相關責任,而大多法律是針對城市的治理,對人居分散,地勢偏僻的農村并不適合,因此這也導致環境治理無法得到相應的保障,大大減弱了監管的力度范圍。
四、對策措施
從當前的新農村環境的實際問題出發,對調研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對當前農村污水垃圾突出環境綜合治理提出以下對策措施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居民環保意識
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社會活動的最終主體是人,強調人人參與,因此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對村民進行系統的科普教育,主要是教育村民認識到科學處理垃圾對環境以及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糾正錯誤的垃圾處理方式,通過專題講座或者是入戶宣傳的方式讓村民掌握科學的垃圾處理手段,改進農村整體的垃圾處理方式。同時,農村也需要積極建設無害填埋場和回收設施,告訴村民如何借助這些設施進行垃圾的分類處理[3]。增強村民保護環境的意識,改善村民亂丟亂扔、隨處排污的不良行為習慣,引導村民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對污水進行正確的排污清潔,做到資源的最優化利用。
(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農村居住分散,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方式,難以進行統一化管理,因此可以進行分組式統一管理。分組式統一管理指的是將一個村劃分為幾個片區,將每一個片區作為一個整體,對每個整體采取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建設對應的治理設施設備,這樣就能更好地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強治理效果,達到全覆蓋設施建設的治理模式。
(三)加大資金投入,合理進行資金分配
首先,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相對城市較落后,縣鄉等地方財力有限,不具備支撐農村垃圾處理的能力。要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有賴于上級政府的財政支持[413]。其次,積極引進企業投資,與企業合作進行污水垃圾一體化管理,拓寬融資渠道,增加治理設施建設投入資金,完善治理設施建設體系。
(四)合理進行部門職責分配,加大監管力度
各監管部門還需加強合作,提高監督力度,盡量做到無縫監督,形成分工明確、高效有力的工作機制,在建設治理設備設施前期,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建設地區進行詳細的調查,充分了解該地區的地形地貌,做到不漏建、不密建,對建設資金進行合理的分配運用;投入使用后,合理分配各部門的監管職責,做好運營后的治理保障,真正做到有效治理,為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提供有力保障。
(五)健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體系
明確規定相關部門職責,由省到村到支隊層層分配,真正將法律條例細致化;著重針對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提出相關法律,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增強各地區居民的環保意識,加大對亂丟亂扔、亂排污方面的懲治力度,從嚴制定法律責任,完善保障措施,進一步推進農村污水垃圾治理體系。
結語
要想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完善農村的污水垃圾治理體系則是必不可少的。為有效治理農村污水垃圾等環境問題,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個地區農村居民分布情況、文化素質、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等采取相應的措施。抓緊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全覆蓋治理模式;引進企業融資,加大資金投入和政府的扶持力度,同時加強各政府部門協作,合理分配各部門職責,增強監管力度;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大政府的宣傳力度,增強村民環保意識,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治理中來,從而達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鋒,鄭曉華.奉化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的調查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22(1):1416+45.
[2]邱蓉,汪寧.民生改善背景下貴州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調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1(35):79+26.
[3]李沛.陜西省芝川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問題研究[D].長安大學,2019.
[4]吳義,龍勝基,晏祖恩,等.農村垃圾處理的創新性研究[J].吉林農業,2019(5):51.
[5]李穎,許少華.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現狀及對策[J].建設科技,2007(7):6263.
[6]苑廣耀,岳波,趙丹,等.村鎮生活垃圾靜態浸出污染物的溶出規律研究[J].環境工程學報,2016,10(8):44674472.
[7]劉華.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面臨的問題及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4):85248525+8528.
[8]王倫輝,薛志飛.關于京郊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調查與思考[J].城市管理與科技,2005.
[9]滕吉艷.上海市郊區農村市容環衛生態化建設指標體系和途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10]楊天周.關于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工作的實踐與探討[J].污染防治技術,2007(5):4244.
[11]章也微.農村公共品匱乏應引起重視——從農村垃圾問題談起[J].經濟論壇,2003(24):6263.
[12]蒙媛,施項.新農村建設中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與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18):322.
[13]湯曉伶,賈聰峰.淺析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3(13):276.
基金項目:2022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2210666264)
作者簡介:彭媛媛(2001—?),女,貴州遵義人,在讀本科,主要從事環境污染調查分析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