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仙游傳統竹根雕制作技藝的特點
仙游傳統竹根雕是福建仙游地區的一種特色民間藝術形式,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制作技藝獨特,被譽為“綠色藝術”。總結起來,仙游傳統竹根雕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選材考究。制作竹根雕需要選擇質地堅硬、造型美觀的竹根作為原料,且年限較長的竹根更為理想。在選材過程中,傳統竹根雕匠人注重挑選具備創作潛力的竹根,如形似動物或人物,以及形態各異的竹根。
二是精細雕刻和綜合運用。在雕刻過程中,需要精心選擇雕刻工具,合理規劃造型,努力塑造出立體感和流暢感,使作品栩栩如生。同時,傳統竹根雕還融合繪畫、雕塑、篆刻等多種藝術形式,以豐富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價值。
三是注重以傳承地域文化為主題,體現地方特色。仙游傳統竹根雕多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間傳統文化為創作題材,表現出豐富的歷史內涵和人文精神。
總體而言,仙游傳統竹根雕制作技藝以其獨特的選材、精細的雕刻和地域文化的融入,展現出卓越的藝術價值和審美魅力。它不僅是仙游地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因此,傳承和發展仙游傳統竹根雕制作技藝,對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的表現手法
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的表現手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形態表現手法。藝術家們善于運用各種技法,通過對竹根形態的塑造和加工處理,展現出雕刻作品獨特的形態特征。通常采用設計、切割、雕琢、開線等手法,將竹根的自然紋理與人物、動物、風景等形象有機結合。如筆者創作的竹根雕作品《敦煌遺夢》(圖1),以一根扁型有瑕疵的竹根進行設計,合理地利用竹根的竹疤、根須和竹釘,在技法方面實現了圓雕、浮雕、線刻等多種技法的融合,使得作品整體和諧,讓敦煌文化在一根小小的竹根上表現出來,創造出生動立體、富有變化、真實自然的藝術形象。
其次是裝飾表現手法。在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中,藝術家們通過運用各種裝飾技法為雕刻作品增添獨特的裝飾魅力。通常使用大塊面簡潔手法,采用雕花、繪畫、大漆、鑲嵌等方式,對竹根進行精細處理。如筆者創作的竹根雕《眾妙之門》(圖2),入選“2022年度國家非遺保護資金項目《匠心竹韻》——全國竹刻名家展”,以大塊面剖空的雕塑手法來表現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空”的創意來源于老子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世間萬物皆空,唯空能包容萬物。
在這件作品當中,只見老子端坐如山,手握《道德經》。大塊面的劈雕,造型簡練、構思奇特,仿佛一扇通往玄妙的門,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宇宙的奧秘。筆者特意融合大漆藝術,以增加作品的視覺維度和藝術元素,并將竹根內部的肌理和美感清晰地呈現出來,達到內外呼應,形成一種更加開放的造型,使作品顯得細膩華美,從而增添藝術品的觀賞價值和裝飾效果。
再者就是人物表情的表現手法。在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中,雕刻師通過對人物表情和神態的刻畫,使雕刻作品更具有生動性和情感表達力。如筆者創作的竹根雕作品《屈子》(圖3),先后參加“常青薈翠——全國竹刻邀請展(常州)暨竹刻文創作品大賽”以及福建省美術館主辦的“格物致道——閩學視閾下的福建非遺作品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屈原是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杰出詩人,也是楚辭之鼻祖,中國歷代藝術家為紀念屈原,多有詩文書畫,通常所見的屈原形象以散發仰天為主,或取意于“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然而,屈原深刻受到儒家的影響,終生踐行“修齊治平”之志,因此,《屈子》一改傳統藝術作品突出憔悴的手法,而是將其塑造成身微躬、手垂拱的模樣,有孔夫子之儒風。筆者借竹之紋理,上有峨冠博帶之意、下有堅忍不拔之志。以塊面等泥塑手法表現衣褶,略如竹簡,凸顯偉大詩人氣質。整體線條遒勁大氣,恰是屈原一生剛正不阿但壯志難酬的真實寫照。
總的來說,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的表現手法豐富多樣,造型形態、裝飾手法、表情刻畫都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雕刻師們通過對這些表現手法的靈活運用,創作出了各具特色的雕刻作品,通過捕捉人物的神態、將形象的內在情感和外在特征完美地呈現出來,使作品生動傳神、栩栩如生,更具感染力和藝術性,從而更好地展示出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的獨特魅力。在當下,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對這些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新元素,使之在現代社會中繼續閃光。
三、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審美情趣的傳承發展
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在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中,審美情趣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傳統竹根雕藝術通過對自然界萬物的觀察和研究,將自然之美與藝術創作進行融合,這種審美情趣體現在作品的形態和造型之中。竹根雕作品通過精細的雕刻和巧妙的塑造,展現出竹根的曲線和美感。同時,作品的造型也常體現出仙游地區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例如,作品中常常出現仙游的山水風景、動植物等元素,以及人物形象和民間傳說等。這些造型所表現出的審美情趣,展示了仙游傳統竹根雕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
如今,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需要與當代審美觀念相結合,進一步傳承發展。在傳承方面,需要保留和弘揚傳統竹根雕藝術的核心特點和精華,使其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得以延續。同時,也可借鑒其他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和審美觀念,為傳統竹根雕藝術注入新的元素和創新思維。例如,可以融入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技術,使作品更加具有時代感和個性化。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全國性的竹刻交流邀請展,以及竹刻走進高校非遺培訓等形式,促進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的傳承與交流,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
為了推動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的發展,還需加強對藝術家的培養和扶持。首先,通過加強傳統竹根雕藝術的教育,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使他們能夠繼承和發展傳統藝術。其次,通過政府和社會的支持,為藝術家提供更好的創作和展示平臺,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與其他領域的藝術家交流和合作。最后,也需要注重對傳統竹根雕藝術的保護和傳承,通過收集和整理相關文獻和資料,建立起豐富而完整的藝術檔案,為后人提供研究和參考的資料。
四、結語
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的傳承發展是一個重要課題。通過研究其表現手法和審美情趣,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仙游傳統竹根雕藝術必將煥發出新的光彩,并給人們帶來更多的美好體驗。
作者簡介:
王益賓(1988—),男,漢族,福建仙游人。國家一級/高級技師、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莆田市工藝美術大師、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仙游竹雕”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單位:仙游縣榜頭鎮王清梅竹木工藝品廠,研究方向:竹木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