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楠

“紫煙似起藍田中,寶氣疑來于闐國。潔如冰貯白玉壺,瑩如雪映凝脂膚。湛如雨霖澄江綠,燦如日晚落霞朱。緗縓蔥黛備異態,國色俱稱傾城姝。”清代詩人張伯謨曾以此詩句來描繪壽山石的質地晶瑩潤潔,讀來令人拍案。壽山石雕歷史源遠流長,飽經千余年風霜,發展演變至今已經成熟完善,成為備受世人喜愛的藝術品。
在創作題材上,壽山石雕多以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為主,積極表現動靜相宜的自然風光。從雕刻師的創作角度而言,將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手法融入壽山石雕中,無疑是對壽山石雕藝術的突破與創新。主題的選擇是壽山石雕的創作基礎,也是決定其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關鍵。在創作的過程中,要注意保留石材原有的神韻,確保作品能夠保持中國傳統美學的藝術精髓。
筆者創作的《花開富貴》,用的是老撾石,原石上紅與灰巧妙分布,石材與題材相交融,呈現花開盛景(見圖)。這件作品的主題借鑒中國畫中常表現的牡丹花題材,雕刻時從中汲取了豐富的創作靈感。紅色的牡丹花傲然綻放,上面的花苞含羞待放,每一種物象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并使之相互銜接、相互呼應、相互配合,讓石雕的美與中國畫的古典美相互交融。
石雕的古典美學,在布局上與中國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強調“經營位置”,講究主次分明、相互呼應,使整個畫面給人以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生動活潑之感。除此之外,線條的運用也應根據畫面需要,靈活多變、虛實結合,使畫面具有動感和生命力。
葉淺予曾言:“凡是意象,都是具象的主觀反映。沒有意象的藝術作品,是干巴巴的生活圖解或生活翻版,因而缺乏藝術魅力。我們要求藝術高于生活,藝術家必須對生活下一番艱苦的提煉取舍、去粗取精的功夫,達到比生活原形更真、更高、更美的境界。”在筆者看來,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石雕的創作是一個從感性創作、理性積累再到深厚沉淀的過程,雕刻師將客觀事物重解建構,為觀者呈現意境,同時也表達出其自身在壽山石雕這門技藝上的修行與創新。
在當代壽山石雕的發展過程中,隨著新的藝術觀念進入大眾視野,傳統雕刻語言也在進行觀念革新,與當代文化背景緊密結合。筆者認為,在創作過程中,應該與當下的社會文化觀念相結合,正確認識并重新思考壽山石雕刻語言的思想觀念與雕刻語言等相關問題,進一步發掘并拓展雕刻語言表現方式的多樣化。